释意论视角下讲话人对现场交传的影响及对策
2017-07-14万玥
【摘要】法国释意派理论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提出,意义是非语言的,意义的输出需要非语言形式的思想同可感知的符号迹象相结合。在现场交传中,讲话人作为原文发出者对口译效果有重要影响。从释意派论点出发,译者在阐释讲话人语义时,不应囿于语言外壳,而要感知所有符号迹象,从非语言角度把握原文,实现准确释意的过程。
【关键词】释意 语言外壳 非语言形式 讲话人
从空间概念出发,口译活动可分为现场口译和远程口译。现场口译顾名思义是指交际各方都同时在同一交际现场的口译形式,而远程口译是不在同一现场的交际各方通过互联网、电话、视频等现代技术媒介进行的口译活动,二者均可以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本文主要以现场交传为研究对象,从释意论视角探析讲话人在此类活动中对口译質量的影响。
一、释意论视角下的交传研究
释意派理论源于法国,以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和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 )为代表。在对口译实例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释意派提出了口译即释意的观点,认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脱离语言外壳,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的意义进行阐释,所谓“释意”。因此,关键的分析对象并非语言本身,而是语言符号之下语篇的含义。
塞莱斯科维奇于1976年在《翻译,从概念到经验》(Traduire,de l?expérience aux concepts)一文中指出:意义是非语言的,意义的输出需要非语言形式的思想同符号迹象结合。(话语或手势,这无关紧要,总之是可感知的东西!)法国社会认知学家丹·斯珀波(Dan Sperber)和英国认知语言学家迪埃珏·威尔逊(Deirdre Wilson)在其共同著作《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文章理解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语言理解,第二阶段为借助语言知识的推导理解。这一观点在肯定语言符号的引入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了符号背后非语言意义的重要性。而在理解的过程中,认知补充(Les compléments cognitifs)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谓认知补充,简单地说就是译者调动自己的认知知识对讲话人的语言进行补充性理解。认知知识并非单单指知识,而是记忆、经验、重要事件和情感的组合体,是非语言的存在。
与同传不同,在现场交传口译中,译员受设备限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完全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来感受讲话人的话语含义。讲话人的语言、表情乃至姿态,译员作为受话者都应有意识地去感知,并结合认知知识加以分析,从而领会并传达讲话人的意思,即“释意”。而在现实的口译活动中,译员对话语的处理过程不可能严格按照先语言理解再推导理解这两个步骤来,大脑的感知能力让人能够在一瞬间就领会其中的意义,这种“认知和情感不会与语义脱节”即为“意义的即可领会”。反之,如果译员过度地聚焦于语言外壳,或花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语言符号背后的意义,反而会造成认知与语义脱节的情况,影响口译效果。
二、现场交替传译中讲话人的影响
从释意派理论出发,译者应当充分调动认知知识对讲话人的语义进行理解并阐释。准确理解讲话人语义的重要前提是对讲话人本身有足够的了解。因为口译过程,特别是现场交替传译过程,是讲话人、译者和听众共同作用的过程,译者必须对现场有足够的把控能力,这种把控能力源于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源于对讲话人和在场听众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所有客观因素中,讲话人作为一个随时可能制造“意外”的变量,对译者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讲话人是口译活动中的原文发出者,但这原文的内容绝非既定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原因如下:1.虽然很多时候讲话人备有稿件,但也绝不排除发言者随时脱离稿件、自由发挥的情况,这样一来,原稿的存在对译员来说已意义不大,所有前期准备也多半付诸东流。所以有经验的译员往往会提前补充认知——了解讲话人发言的核心内容,在上场前积极与讲话人沟通,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2.现场口译中,讲话人可能受现场环境的影响(如听众的反应程度),有时不得不对发言内容作出临时调整,这种调整往往是译员无法提前准备的内容,只能临场应变。初出茅庐者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手忙脚乱,词不达意,连语言外壳都抓不住,莫要谈理解讲话人的语义了。
其次,讲话人的话语不仅仅在内容上需要译者阐释,很多时候在方式上同样需要译者去解读。所谓的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两个层面:语言表达层面包括用词习惯、语音语调、语态语气等,非语言层面如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每个讲话人作为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特定的表达习惯——有人惜字如金,偏好古语或谚语;有人轻松活泼,谈话深入浅出;也有人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宛如话剧演员。所有这些都需要译者调动自己的认知知识进行补充性理解,以求准确、恰当地理解讲话人想表达的意思。
因此,在现场交替传译过程中,基于讲话人所产生的原文内容可视作由语言和非语言两部分构成,也就是说,原文不再停留在语言层面,原文更应当包括讲话人的语用习惯、语音语调、体态姿势等,这些都为译者提供了讲话人本身表达意图的信息,都需要译者调动个人的认知知识进行解读,才能较为全面而准确地阐释讲话人的语义。
三、相应对策
既然讲话人对现场口译效果如此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什么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有备而战。任何口译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时间去准备,很多时候准备得充分与否决定了口译任务的成败。口译任务开始前,译员应当利用好每种可用的途径——网络搜索、书籍查阅甚至找机会同讲话人提前沟通。查阅资料时,首先要了解讲话人的基本信息,如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发言习惯等,因为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独特个体,有着特定的文化共性和个性。讲话人的文化背景可能为译者提供其思维方式的大致走向,如大多数德国人说到二战时多少会有赎罪的文化心态,而提到汽车和足球时则充满了民族自豪感。而讲话人的生平经历则可能为其观点提供实际例证,就好比高校教师在解释语言的日常运用时可能会以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所有这些都为译者提供了前期思考和准备的可能,即译者对自身认知知识的合理补充。
2.找准定位。在充分搜集信息的基础上,译员可以根据口译活动主题大致推断讲话人的立场。因为个体的身份和位置决定了其代表的观点和态度,译员只有抓住了讲话人的核心观点,才不至于在口译时偏离正轨,出现大的失误,也只有了解了讲话人的态度,才可能在语言理解有摇摆的情况下,选择正确的阐释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译员的自我推断不代表個人观点的带入,二者须绝对区分开来,特别是当讲话人的内容看似与其观点逻辑不符的时候,译员切不可擅自做主为其更正。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口译中,译员往往并非技术专业人士,而讲话人则为某领域的专家,这时候不管译员如何进行前期储备、认知补充,仍有可能碰到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此时切不可不懂装懂或自以为是,而是务必相信讲话人,不断学习和了解,努力做到客观地区阐释语义,传递原文信息。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译员的个人判断可能越过理解障碍,但这往往不是在技术性或科学性的语言环境下,而是译员从心理上或政治上判断讲话人发生了口误或进行了不恰当的表述,这时候是允许且应该在译文中进行纠正的。
3.动态模仿。有人说,最好的译者是隐形的译者。没错,让听众感觉不到译者的存在至少说明交流非常顺畅。但在现场交替口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个体是可见的,且往往就在讲话人身边,无论译者如何有意识的“低调行事”,在场的人也无法将其感知为“隐形人”。所以“隐形的译者”在现场交传中并不适合作为优秀译员的标准。虽然做不到“隐形”,但我们可以尽量还原讲话人的原文,即上文所述语言和非语言层面的原文。这种模仿当然不是要求译员刻意地跟着讲话人重复一模一样的眼神和动作,而是指译员要做到自然而贴切地阐释讲话人的语言和态度。譬如讲话人说到开心的部分会笑,那么好的译员在译入时也会不自觉地笑,这是原文语义情景的还原和再现。受众在听到和看到这里时不会觉得奇怪,相反会认为自然而又传神,因为这是译员真正在投入地对讲话人生成的原文进行全面的阐释。
四、结语
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的过程是释意的过程,译员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认知知识,对语言本身进行加工的同时,全面解读语言外壳下的篇章含义。在现场交替传译的过程中,讲话人对整个交际场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原文生成者,讲话人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都为译者提供了信息来源。从释意论角度出发,译者不应囿于语言外壳,太过集中在语言符号之上,而应更多地从非语言的角度对原文加以解读。
参考文献:
[1]任文.联络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3.
[2]玛利亚娜勒代雷.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5.
作者简介:万玥(1990-),女,重庆合川人,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口笔译实践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