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2017-07-14陈伟

资治文摘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对策

陈伟

【摘要】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政府人才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日益严峻,既有高等教育擴招导致劳动力结构改变的客观原因,也有新生代大学生职业趋向不合理、职业观念不够端正、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主观原因。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对职业的选择标准和对职业规划的意识都存在较大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并剖析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不够

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引导就业的一些政策了解不够,对具体政策不清楚,即使是了解,仍然还是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进大型国企等“更有前途、更有保障”的领域;在地域选择上明显偏向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不愿去乡镇。这说明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引导政策的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二是政策本身针对大学生的宣传不够;三是政府为大学生就业所做的服务不够。如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许多大学生认为“就业信息太少”,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对大学生就业所提供的服务不够。

2高等教育扩招与劳动转型的磨合

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之后,已经不再满足于从事中职、高职学历所对应的岗位,转而追捧那些自认为与自身所学专业和学历相匹配的就业岗位,甚至抱定了宁缺毋滥的想法,不愿降低自身的择业标准,一窝蜂地瞄准“专业对口、工资体面、劳动轻松”的就业岗位,由此加剧了该专业学生就业的整体难度,尤其是文史哲、管理学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受到影响明显。而众多的中低端应用型、技术型岗位却因为中职与高职教育人数的减少,招生生源质量的下降,“蓝领”收入与地位不如“白领”、工作比较辛苦且这些岗位需要一定的技术等原因,造成学生不愿意从事该类型岗位,以致这些单位出现了招工荒的现象。

3大学生职业趋向不合理

面对新形势,不少学生并未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事实格局,仍然抱着过去的传统观念,理所当然地认定大学生还是社会稀缺群体的错误观点,过于趋向薪酬高、地域佳、岗位提升快的工作,这种片面的择业取向造就了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这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尤为明显。很多毕业生为了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会降低自身的择业标准,去从事一些原本稍低学历即能胜任的岗位。而且,许多本科毕业生在接受了四年的系统理论教育后,面临着一个能力上的瓶颈,即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中专生,研究能力不如博士硕士生,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也制约了大学生们的就业选择面。既然已经“”的局面无法改变,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向“低就”,选择一些过去低一些学历层次学生从事的岗位。大学生职业趋向的不合理,造成了城市人才过剩而农村人才不足,东部人才过剩而西部人才不足,特大城市人才过剩而中小城市人才不足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导致供需失衡。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加上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系统性差,动手能力不强,难以应对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各种要求,比如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所以现在很多本科毕业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纷纷回炉去技校学技术,从而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5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导致大学生望而却步。

一些私营企业目光短浅心态浮躁,不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更别说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了。为降低成本,在做满试用期以后就以各种理由不要毕业生,把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所以大学生不愿意去私企就业也是理所当然。当然,好的私企大学生也是趋之若鹜的.关键是企业能否留住人才,需要合理的用工制度和发展空间配套的。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加强法律政策的支持和正确的舆论指导

一是限制高校无节制扩招,正确引导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挂钩,尤其是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着力解决重点高校名校在大城市扎堆的现象,将教育资源向偏远城市、落后地区倾斜。二是继续加大对西部就业优惠政策,在工资待遇,安家落户方面予以扶持,尤其是人事、户籍方面的政策,形成以人才促发展,以发展引人才的机制;同时,对一些人口饱和的城市进行适当宏观调控,避免毕业生扎堆。三是社会舆论要摒弃传统观念,不要唯城市、唯大公司论,坚持“行行出状元”,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加强高校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积极引导学生。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应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为导向。高校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与社会及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不能盲目培养人才,否则走出去的毕业生就会因缺乏市场需求而找不到就业岗位,形成结构性失业。高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各种人才;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从而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择业技能,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引导学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3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范。法律素质是人们掌握好运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人们合法地实施行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在21世纪的今天,心理素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尤其要注重这些优秀品质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好价值观。其实现在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优秀品德及就业心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责任感、责任意识,职业素质及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想的可能恰恰相反,这就导致供需双方背道而驰。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有创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勇于到基层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勇于创业,以缓解就业难困境。当今社会需要能适应社会企业的综合性人才,大学生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加强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学习新技能,方能在这个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坚定信念,成功迟早会来到。

4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很多大学生都是在即将就业的时候才很局促地参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而且很多就业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并不仅仅从课堂上就能学会,就业准备可以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很多学生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巧,需要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内容。当然,一个合格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市场,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招聘信息,积极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状况、职位要求、社会需求等,并进行较专业的offer分析,组织各种招聘会。

5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

对产业结构而言,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各类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太小,近些年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仍然存在发展水平差、档次低的情况。另外,还要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就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

猜你喜欢

就业难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