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原苏东国家改革绩效差异的政治经济分析

2017-07-14张霄宇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苏东转型国家

张霄宇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中国与原苏东国家改革绩效差异的政治经济分析

张霄宇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同为转型国家的中国与原苏联、东欧国家都历经了几十年的改革,改革绩效却差距迥然。本文从政治经济的比较入手,通过分析双方改革的起始条件、改革目标、改革手段的不同,探究为何中国的经济改革绩效远优于苏东地区。

经济转型 发展绩效 中国 苏东

一、政治经济转型绩效概述

苏东地区的转型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整个地区在短时间内抛弃中央计划型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全面的政治经济转型,政治上转向西方式民主体制,经济上向市场经济过渡。转型过程中,这些国家大多采用震荡疗法,短时间内对计划经济进行彻底改革,希望通过快速的价格自由化和企业私有化创造出大量通过市场竞争而获取利润的私营企业,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础。但事实上,苏东地区的经济绩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经历了18%至75%的生产紧缩,大多数国家都呈现出低增长甚至是经济的负增长,分配状况也逐步恶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金融系统动荡,通货膨胀奇高。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由农村推进到城市,逐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虽然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总体经济绩效远优于苏东各国。同为转型国家其经济绩效为何有如此迥异的差别,本文拟从转型条件、转型目标、转型手段的比较予以探析。

二、经济转型的条件比较

根据制度主义学派的观点,制度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经济转型前后并非完全断裂的两个阶段,以往形成的制度环境会深刻地影响着转型后的发展。中国与苏东地区转型前条件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面临由传统计划经济导致的劳动激励不足、技术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改革前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而苏东地区已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这种基础条件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二者经济绩效的差异。中国的改革是由农业为基础到以工业为基础的过程,这是经典的发展问题,存在着较高的激励和过往的成功经验,因此农村改革伊始就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实现了迅速的繁荣。而前苏联面临的是工业化已经十分发达,但亟需结构调整的问题。工业改革的难度远大于农业,即使是中国,在农村改革成功的情况下,其后推行城市改革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问题和阻力。可见,改革初始条件的不同是苏东转型绩效低于中国的重要原因。

三、转型目标的比较

尽管在经济上,中国与苏东地区都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为主要目标,但在政治目标上仍然有着巨大差异。苏东地区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政治转型即所谓民主化的过程也在同步进行。但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转型并不十分顺利,尽管在表面上建立了民主的选举制度,但实际上在新的民主制度下,掌握权力的人依然是那些在旧制度下的大银行家、大型企业管理者,这就使得新的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特殊利益集团所操持。同时中央政府依靠地方的支持上台,必须对地方予以回馈,因此软预算约束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总而言之,民主化过程中的苏东国家经历了民主所带来的许多问题,民主的好处不但没有为人民所共享,反而成为了特殊利益集团政治。而从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的角度思考,这种民主化削弱了国家的自主性,即国家组织失去了不受社会影响、独立决策的能力,但并没有在执行层面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广大人民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政治决策过程中来。国家自主性减弱,而国家能力没有提升,这就使得苏东国家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举步维艰,由此产生了低绩效问题。而中国的转型过程则始终由具有高度政治权威、超强决策能力的政府主导,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具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方向,有效协调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避免了苏东地区的覆辙。

四、转型方式的比较

在转型方式上,中国与苏东地区国家采取了渐进与激进两种完全不同的转型方式。理论上看,激进改革相信人的理性,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建构制度,并且在新的自由市场制度下人的生产积极性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而渐进式改革则强调制度和历史的粘性,在新的制度下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旧有制度的惯性影响,有着严重的路径依赖,因此仅仅依靠制度的改变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的矛盾冲突。

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在俄罗斯的转型历程中有着一定的印证。俄罗斯在实行“休克疗法”、私有化改革之后,原有的国有化企业依然存在着政策性负担,缺乏自生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具有盈利能力,因此依然需要政府补贴,而这种补贴由于激励机制改变比在原先的国有经济中更多,这也就使得国家的政策性负担更重,由此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停滞、恶性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激进改革的问题,即人的行为并非如理性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可以很快地随制度的改变而被重新塑造,而是往往由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过往的制度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休克疗法,希望实现快速的变革或许在出发点上是好的,但在结果上往往并不能遂人所愿。相比之下,中国所采取的渐进式的改革,可以说是一种更为稳健的方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在改革过程中从农村到城市的逐步推进,由地区试点成熟再推广到全国的做法,消弭了改革的阻力,也用实际绩效影响人们对新制度的评价,构建起人们对新的制度的认同,主动地接受、甚至自发地选择制度的转型,由此实现了中央计划型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在50年代通过革命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是所有国家进行工业化的先决条件。因此改革开放时,中国所需要解决的已经没有土地问题,而仅仅只是生产效率和政府集中资源之间平衡的调整。因此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重新请回了市场,找回了效率与集中之间的平衡,经济发展便立即释放出巨大的活力。而许多未发展起来的国家,其原因往往是受制于国内土地问题的尚未解决而极大地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原因的一个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苏东转型国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拟人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转型
著名导演——苏东花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沣芝转型记
苏东剧变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