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前音乐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017-07-13杜群
杜群
【摘 要】音乐各学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关系,使得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利于构建整体联系的课程。并且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资源的优化程度。同时,开发丰富的民歌资源。“嫁接”荆楚民歌与课堂教学,推进艺术教育的“本土化”、突出“特色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学前音乐;课程改革;荆楚文化
学前音乐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愉悦的学习氛围,将极大地促进学习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校、教科书、教学都“必须建立在生活历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将乐理与生动的钢琴曲相结合,以湖北为例,应充分充分利用荆楚文化资源,“嫁接”荆楚民歌与课堂教学,推进艺术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丰富课程内容,加快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达到教学改革与地方文化传承双赢的目的。
开拓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变“无声”为“有声”教学,走出学习音乐理论课程的误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音乐理论课是集知识性、操作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课程。在过去传统乐理教学中,一般都是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有“声”的音乐片融入到乐理教学过程中,使抽象的理论概念通过音响表达出来,就能够改变空洞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节奏”与“节拍”章节的讲解中,,音的长短、强弱及其相互关系的固定性和准确性来组织音乐。有强有弱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就叫做“节拍”。节拍就好像列队行进中整齐的步伐;节奏就好像千变万化的鼓点。二者永远是同时并存的,教师可以通过弹奏熟悉的乐曲,来分辨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型和节拍类型。
比如,通过弹奏新疆歌曲体会切分音,湖北天门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体会二拍子的音乐特点。让学生在在有“声”的情景中,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陶行知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在《陶行知文集》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幼儿园一线教师,考虑到高职学前专业的特点,结合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课程的目标制定不应追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难度和深度,而应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可以结合简单的儿童歌曲,加强简谱视唱、视奏。通过钢琴弹奏、模唱、体验学习的乐趣。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学习初期就将识谱、记谱法、音乐常用术语、符号、音程、和弦、调式做引入。中期与和弦连接、音阶琶音训练、移调练习等内容整合。最后,将钢琴和作品分析、音乐欣赏、音乐史等有关内容融合。避免各门专业课程相互脱节。
融合后的教学应推广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模式:以钢琴为主的器乐课程,不应该是单纯的钢琴演奏。以音乐基础理论学习和钢琴弹奏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数码钢琴集体课为模式;采用合作、互动、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强调音乐理论教学钢琴化。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为基本目的。在教学实际中,渗透乐理、和声编配、儿歌创编、即兴伴奏等内容,通过键盘弹奏,让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巩固音乐基础知识,使音乐理论与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合。
在学前音乐教学中,以简谱首调为主的教学理念应贯穿钢琴教学始末。学前音乐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的,儿歌通常都是简谱,以简谱首调概念所构建的即兴伴奏和弦、和声框架具有相对浅显、简单的特点,学生容易入门。因此伴奏中,对首调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
挖掘、保护、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是学前专业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民歌小调、童谣都是宝贵的资源。这些歌曲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音乐极富地方特色。南方有“客家山歌”、“江浙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山曲”、“花儿”、“慢赶牛”、“爬山调”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哩噜”,壮族的“欢”、“加”以及彝、瑶族、黎族各种山歌等。草原的“牧歌”,水乡的“渔歌”,平川的“田歌”或“田秧歌”。有的悠扬秀丽,有的豪放粗犷。各地山歌都有一些代代相传的曲调,其曲调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乐段结构常见的有2乐句乐段、4乐句乐段,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歌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有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简单乐段结构,如《小白菜》;有三个或五个乐句构成的奇数乐段结构,也有多对上下句组成的多句体结构,这些歌曲伴奏需灵活运用键盘弹奏、乐理、和声、曲式知识。螺旋上升的教学方式掌握即兴伴奏。同时渗透艺术审美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采用理论讲解、作品赏析、教师示范、学生实践等形式。在演奏过程中,注意和声功能与逻辑音、和弦连接与和弦排列的技术问题,突出教师即兴伴奏的完整示范,从调式调性、音型、结构、织体到作品整体的情绪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起到全面地认识和准确、具体的引导作用。应用乡土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让古老的民族艺术放射時代的光辉,就一定能满足我们建设乡土音乐教材的初衷。以湖北学前音乐教育为例,要充分利用荆楚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引导大学生从美学的视角欣赏传统文化的的“真、善、美”。将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进校园。在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文化之间搭建桥梁,对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提高音乐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曲目、掌握其精髓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将具有地域特征的各地典型民歌作为学习的首选,是完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将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民歌资源渗透在课堂教学,将浓郁的民俗风情,与现代时尚的流行元素结合,将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建立在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上吹。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生长在特定的环境地域之中,长期耳濡目染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审美心理意识。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儿歌和朴素动人的民间音乐,学生们也非常容易接受。
楚风楚韵置于学前音乐课程中考察、分析、研究,对构建学前特色音乐教学,特色课程建设,加快地方音乐课程的发展,繁荣教学改革起促进作用。
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走向特色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特色”人才。
结论
(一)音乐课程融合推动了课程之间的和谐发展,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益于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音乐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艺术综合活动课程正是借鉴了综合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紧紧围绕音乐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这一中心,开展的艺术综合实践。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音乐艺术实践,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其中,经常举办艺术节形式的音乐艺术实践,它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理解和掌握音乐。它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的转化与拓展,还培养了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
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学生进行创编表演成为各种小型音乐剧,舞台剧、儿童剧。这个过程中,学生制作道具,服装,布景,编写剧本剧等,有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他们将来工作单位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学科融合是可行的,它实现音乐教学质量、课程最优化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程融合过程中,是“将课堂教学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性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模式与方法有了更多的的选择。基于课程融合的本质要求,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强调紧紧围绕“教、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多元性、整合性的课程模式。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来看,应该更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以及反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教育的教育观,需要音乐课堂间不断地思维碰撞。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可确定性的研究不断深化。建构起“思辨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凸显出更加多元的、更具科學性和创造性的教学。
(三)音乐学科融合中有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音乐学科融合要求教师融会贯通“用活”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其内容既精选、精练,又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学生发展实际,设计出鲜活的、趣味性的知识。教师应树立“不可一业不专,不宜只专一业”的理念。鼓励教师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挤出时间和精力扩展知识面。形成“合格+特长型”模式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志向,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发展教师的自身优势领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言论集,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教育学会.第13页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3]李英玉,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0(5):95
[4]郑金洲.课堂教学变革的十个要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28-33
[5]张焱,冯夏婷.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构想[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2.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