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让“蒙汉情深”跃然纸上
2017-07-13丁雨林
丁雨林
[摘 要]《草原》作为一篇独具魅力的散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叙事抒情性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为了有效突破《草原》的教学要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感知,在还原再现中体悟景色之美;探寻密码,在对比辨析中体悟人情之美;联想实践,在情景交融中把握散文特质。
[关键词]情景交融;要点突破;深入感知;探寻密码;联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1-01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拜访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性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独有的风光,展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凸显了“蒙汉情深”的核心主题。引领学生感受“蒙汉情深”的表达核心,应成为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
一、深入感知,在还原再现中体悟景色之美
在文本的开头,作者就开宗明义,率先对草原的景色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描绘。这一段景色描写极具特色,是历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资源。
首先,清晰的表达层次。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意识到景色描绘不仅要描写目之所看、耳之所听,更要关注心灵的内在体验,将心之所感与文本的内容联系起来,凸显语段表达的层次性。其次,精妙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描述课文景色之时,作者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草原“一碧千里,广袤无垠”的特点。如“牛羊无论走到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提炼出作者将“牛羊”比喻成“白色的大花”,更要让学生在脑海中还原语段所展现的情境,意识到这一句中还暗藏着一个比喻,即将“草原”比喻成“绿毯”,使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组合式比喻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其中,作者着一“绣”字,将牛羊来回移动,赋予了生动的人为元素,整个语句立刻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感官,让学生通过联想体悟,感受作者笔下草原的特色,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悟作者对草原独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从而更好地为感受“蒙汉情深”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二、探寻密码,在对比辨析中体悟人情之美
《草原》一文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进行了充分地展示。而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基本运用了概写的方式加以呈现。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则引领学生进行了对比辨析。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语句的特质进行了深入的品味感知。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等,引导学生感受短促、反复的句式所形成的独有张力和节奏感,解构语言所蕴藏的表达密码。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想象蒙古族人民在待客过程中的细节表现,在联想中补充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展现课文中的人物。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先是引领学生从感知悦纳的角度对文本中的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体悟其所形成的表达效果,然后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拓展,使学生从细节层面更好地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悟到了文本所蕴藏的人情之美。
三、联想实践,在情景交融中把握散文特质
在這篇课文中,景色之美与人情之美有机交融,是作者凸显“蒙汉情深”主题的一个重要平台。而在课文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直接以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加以呈现。
教学中,教师紧扣结尾处的诗句,首先引领学生从字面的表层意思入手,初步读懂老舍意欲呈现的基本意思;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 “情深”“何忍别”等关键性词语中,想象老舍一行与蒙古族人民分别的情境,感受人物不忍离别的场景;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思维聚焦在“天涯”“碧草”“斜阳”等具有蒙古草原特色的景物上,进行情与景的交融想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在景色浸润之下,人们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所形成的场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运用语言展现出来,用理性的文字表达来夯实、强化内在的感性体验,促进了学生对核心主题的深入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以课文最后的诗句为切入点,通过对诗句中有关景色与情感词语的探寻、品悟、联想,真正使学生走进了作者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磁场之中,并通过语言实践平台,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草原》作为一篇独具魅力的散文,教师引领学生分别从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自然景色之美,从真挚质朴的语言中感受异域人情之美,在掌握、积累方法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核心情韵的体悟与感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