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的研究发展
——以大连地区为例

2017-07-13李禹杜立君

消费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文化发展

李禹 杜立君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辽宁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的研究发展
——以大连地区为例

李禹 杜立君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大连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产生的规律,它被动地采用了外来文化范本,并依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历史条件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格局风貌。

辽宁地域文化 城市文化 文化产业

大连发端于“青泥洼”,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村小镇。在百余年的建市历史中,沙皇俄国和日本先后在大连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使这个昔日的“青泥洼”开始了筑港铺路、大兴土木的城市近代化历程。这座城市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扼辽东半岛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天然水路四通八达,借助冬季季风和海洋暖流,大连成为中国最北的不冻港。

沙俄与日本殖民者在“租借”大连的过程中,以土地所有者的心理,把这座城市当作永久的占领地和自己的家园来建设,他们在毫无历史和现实阻碍的这片土地上实践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梦想。在政治上,对大连实行封闭的军事殖民统治;在经济上奉行开放的自由港制度,把欧洲以及日本国家的自由、公开贸易等经济文化元素移植到这座新兴城市之中,为后来大连城市文化的形成打上了特殊的烙印,使得大连这座城市处处显现出多元的外来城市文化特征。

中国的城市及城市文化告别封建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城市化,反映的是近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整体抗衡力量的增强,而城市近代化则体现出城市开始摆脱与乡村的多种同一性而具备独具个性的近代文明形态。

近代大连城市的出现,不同于以往城市产生的规律,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直接开始了城镇化和近代化的双重历程。

塑造大连城市形态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俄日殖民者的侵入与不同的统治经营理念,俄国最早占领了大连,垂涎于大连天然的地理优势,努力将其建成远东国际贸易的第一大港。对大连城市的规划与建造参照当时欧洲文明的中心城市——巴黎。后来,日本开始了殖民地的开发,采取各种手段避免英美传统势力,大力经营,投以巨资,力图把大连变为日本统治下的贸易和工业基地,企图通过增加对大连等地的经济扩张,来弥补其海外殖民地较少的劣势和缺憾。日本在大连实行自由港制度,促进了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这样,在俄日两国的先后占领和打造下,大连转变成了致力于发展港口贸易和工业的口岸城市,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格局和文化特征。

历史上,大连没有遭受到大规模战争等剧烈社会动荡和变革的影响,因而也没有外力对城市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在这种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俄、德规划的城市形态格局没有很大变动。1898年大连市总体格局是巴洛克形式。在交通枢纽和中心形成半圆形广场;广场向四周放射出多条干道,连结各个中心,形成主要的道路格局。各中心向外分别有多圈环路与放射路相连.形成蛛网式道路骨架.在城市形态上属于巴洛克轴线系统。

大连的历史塑造了大连城市形态的独特样貌,欧式与日式现代化城市的组合模式。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角度出发,需要对其进行城市特色形态的保护,城市空间和景观的设计,城市街道和生活氛围的营造等。近年来,由于车辆的激增将平行道路辟为单向道路,可以非常有效地缓解历史地段的交通问题。这也是大连比其它城市交通顺畅的重要原因。步行者也会因为在各个交叉口处的多向选择而自然产生对城市生活的丰富体验。此外,一些平行主要街道的辅助性道路更增添了城市肌理的细致,产生了良好亲切的街巷空间与生活气氛。

2015 年召开的亚洲博鳌论坛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行动》,文中指出要加强辽宁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的陆海联运合作,在陆上以沿线核心城市为支撑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在海上以重点沿海城市为节点,大力发展港口建设,构建海上运输大通道。推进以跨境物流为引领,以大连、营口、锦州、丹东等辽宁沿海港口为节点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是推动我国与陆海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通过构建新型合作架构扩大对外投资空间,实现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在根本上形成长期增长动力,是我国未来重要的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

城市作为由人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它是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人员等各种要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网状系统,其强大的集聚性使城市在发展中与非城市地区相比更倾向于成为政治文化、商业贸易、金融资本、信息交换与处理、价值与服务增值和人才集聚等中心。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不是独立于城市或区域之外而存在的服务系统,而是通过与所在城市或区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作用后形成的主要针对航运、物流的特定的服务系统。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就港口城市而言,港口作为依托城市的物流系统的进出口岸,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引至的交通运输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城市培育了港口。

大连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支撑,依托辽宁沿海港口群,联合环渤海城市群,发挥资源聚集能力和特色海洋优势,具备了产业引领功能;通过与京津冀城市群的联系,推动投资贸易、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金融支持合作,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全面的海上通道建设;向西北打造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起点,通过满洲里、经过俄罗斯最终到达欧洲的“辽满欧”海铁联运运输大通道;向南打造以大连港为起点,达南海过印度尼西亚,辐射南太平洋地区的海上大通道,并开拓打造以大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穿过白令海峡至北美、西欧各大港口的高效便捷的北极航线;建设成辐射东北亚、影响东南亚、直达中西亚、欧美的“一带一路”进出口贸易、海铁联运枢纽及港、城、产、贸融合发展的战略性节点城市。大连是一座东方与西方,历史与文化,政治与经济交汇多元性的城市,未来她还会呈现出更丰富的城市形态。

注: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的研究发展”(项目编号:2016lslktwx-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抽象与现实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