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高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7-07-13唐晓辉

运动 2017年19期
关键词:创新型课程内容人才

唐晓辉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创新型高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唐晓辉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体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十二五”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满足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教育理念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这与经济、社会及历史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我国高校必须根据党的政策,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入口,优化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体育专业人才。

创新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新课改全面启动,在全国逐渐发展起来,国家更是大力培育体育创新型人才。现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近几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正式转型,开始向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如何使培养的体育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要重视并研究的问题。

1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的匮乏

现在高师学校把体育教育看成技术类教育,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就可以了,对技术的要求远远大于教育课的学习,造成学生忽视理论课的学习,平时只上外堂,对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及体育理论课则断然不上,使学生出现了技术好但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只知道训练但是不知如何科学的训练。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使体育专业人才的人文知识得不到培养。

1.2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不健全,理论科学类的课程比例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课程内容已经过时,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意义,现在教育政策对学科知识的选择没有跟上体育学科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仅涉及到技能、生物和教育类,在高校体育专业中过分地追求专业技能,划分的专业太细致,必修课程限制得比较多,选修的课程极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几乎没有,开设的课程总是围绕着专业课,对于新课改的内容没有纳入课程体系中,每年高考成绩对体育类的学生都会有一个及格线,这个分数相对来说比较低,只要体育和文化课成绩都达到国家线之后,学生就有机会选择大学,所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体育生考入高校的文化课成绩较低,由于教学体制的改革,加上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使体育生的文化课提高较难。

1.3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占有一席之地,在教学中新颖的教学方法甚少,教师缺少钻研和创新精神。目前的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时间占课堂的80%,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原有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师的教,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配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被动的接受知识及练习,对学法的研究不重视,这样使学生养成了依靠教师的懒惰心理,形成了“为谁学”的消极心理定势,使学生失去了研究学习的创造力。

2 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策略

2.1 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思想的转变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它为人才培养奠定了理论依据。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就不可能构建完整,人才的培养方式也不能建立。由此可见,教育的理念确立是培养及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对策。创新型的指导目标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非常重要的理念,符合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创新型的体育人才目标必须要尊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切实落实好关于体育制度改革的政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摈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人才培养的思想。

2.2 科学的设置课程内容

现在高校还是沿用原有的传统说教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课程的设置基本满足专业需要,但是教学的内容设置与实践不相适应,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的综合实践性比较强,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创新、实践能力有所提升。所以应从体育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出发,进一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

2.2.1 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相结合,适当设置选修课 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体育专业各门课程的结合。对于体育专业,人们普遍会认为技术类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很大,只要掌握了技术特征就拥有了教学基础。实际则不然,在教育政策制度的制定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应调整课程结构,适当的增加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减少技术实践课程所占的课时,另外还要增加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学校多设置一些选修的课程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选修的课程可以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的展现。

2.2.2 创建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创建与体育人才的素质结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所以应对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课程的设置中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增加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和课时比重,有利于提高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强调了学生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面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不同课程进行交叉学习,互相补充,在必修课中实行“必”中有“选”,在选修课中实行“选”中有“必”。另外可以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域和当地的文化背景创建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

2.3 创新教学方法

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跟时代的发展脱轨,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进行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为主体出发,重视学法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在技能的教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主体验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情景进行传授技能,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 论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教育理念的匮乏、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等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摈弃原有的教学模式;然后进行科学的设置课程内容,其中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并创建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最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 1 ] 谢翔.高师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J ].体育学刊,2001(3):123-125.

[ 2 ] 张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D ].苏州:苏州大学,2013.

[ 3 ] 张锰锰.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 4 ] 季克异,黄汉升,陈俊钦,等.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1999(12):3-5,9.

G807.4

A

1674-151X(2017)19-07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9.040

投稿日期:2017-07-10

唐晓辉(1972-),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创新型课程内容人才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人才云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