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中矛盾修辞的英汉对比

2017-07-1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浙江温州325035

名作欣赏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修辞格英汉词组

⊙苏 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 浙江 温州 325035]

文学中矛盾修辞的英汉对比

⊙苏 鸯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 浙江 温州 325035]

本文拟从英汉两种文体中收集例子并自建小型语料库,从而对其进行分析,从语言层面和心理机制两个方面比较两种文体在矛盾修辞的应用上的区别,笔者认为在这一修辞手段上,英汉两种语言可以互相借鉴以丰富各自的语言。

矛盾修辞 文学 英汉对比

关于矛盾修辞,英语只有一个通用的名字即Oxymoron,而汉语则对这一修辞手法的称呼各持己见。蒋童与钟厚涛在其合著的书中引用了三处英语中关于Oxymoron一词的定义,分别是:“a term in rhetoric for the deliberate coupling of words that are strictly contradictory”(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term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an epigrammatic effect”(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an oxymoron is a compressed paradox,formed by the conjoining of two contrasting,contradictory or incongruous terms”(《英汉大词典》)。

笔者在翻阅相关书籍之后发现汉语中将对应修辞手法表述为矛盾修辞只出现在《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且该书将这一手法与相类似的反饰、反跳、舛互等修辞手法加以区别。另外,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把矛盾修辞称为映衬,即揭出互相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陈望道指出映衬分为两类,且作用都在将相反的两件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所说的两面交相映发。因此从这一点上,陈的映衬与英语修辞中的Oxymoron不谋而合。

尽管中国学者对Oxymoron在汉语中的名称有所争议,但为了更为全面地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本质相同的修辞手法加以对比,笔者把以上所有学者的看法归入统一的矛盾修辞之中,并从语言层面以及心理机制两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在翻阅书籍过程中发现矛盾修辞这一手法无论在英文还是汉语中多见于文学文本,且两者在文学文本中对于这一修辞手段的使用各有千秋,笔者认为两者可以互相借鉴,因此本文将主要以文学矛盾修辞为研究对象,探讨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在举例方面,本文主要采用国内出版的英语及汉语修辞书中比较经典、一再被引用、有定论的矛盾修辞的例子。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主要通过对所收集的例子加以分类总结,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他人已经得出的结论进行引用并加上自己的分析与归纳从而做出结论。

二、语言形式上的矛盾修辞

本文将先从语言形式上对英汉两种语言加以分析与比较。

(一)词组间的矛盾

从英语中对于矛盾修辞的定义可以看出所有定义都将英语里所使用的矛盾修辞限制在单词的关系上,在翻阅相关书籍时笔者也发现英语中找不到词组之间相互矛盾以外的例子。

有关英语矛盾修辞的构成方式,研究者也是各抒己见,有将其细分为六类的:1.adjective+noun;2. adjective+adjective+noun;3.adverb+adjective;4.noun+noun;5.verb+adverb;6.noun+verb。也有将其所有者六类构成方式进行归纳分类成两类主要形式以及其他方式的:1.偏正结构构成方式即修饰语+中心词;2.并列结构即构成矛盾修辞的两个词或词组属于并列关系。笔者则主要将所有以上这些方式纳入同一类,即通过将意义相互矛盾的单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矛盾修辞。

按笔者的分类方式,可以获得的英语矛盾修辞例子通通由这种方式所构成。英语文学当中惯常使用一些矛盾修辞的手法以更为形象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道:

Good night,good night!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that I shall say good night till it be morrow.

本句中用了sweetsorrow这一对矛盾词组恰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当时朱丽叶在与罗密欧私订终身后必须道晚安时的矛盾心理,对于他们来说相互之间道声晚安是那么甜蜜,因此想要一直说到天明,然而道晚安意味着分离,这才有了sweetsorrow(甜蜜的悲伤)。

这一例句中构成矛盾的两个词组属于修饰的关系,即一个修饰词和一个中心词。下面的例句则属于两个词组处于同等地位:

He sat there and watched them,so changelessly changing,so bright and dark,so grave and gay.(他坐在那儿注视着,觉得眼前的景色既是始终如一,又是变化多端;既是光彩夺目,又是朦胧黑暗;既是庄严肃穆,又是轻松愉快。)

同样地,汉语中也可以看到有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构成的矛盾修辞格,只是数量远少于英语中的此类结构:

真心地说着违心的话;陌生的朋友;善意的谎言

好聪明的糊涂法子!你们两个之间还用得着这种过节么?(《费德利克小姐》第一幕)

以上例子都表明汉语中也有通过相反意义的词语进行组合而成的矛盾修辞格,而这种方式在作者看来可以与汉语中的反饰修辞格一并看待。反饰即同形词语否定肯定同现结构,而且反饰限于词语层面,如:不是节日的节日;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第一句中用了反饰构成了矛盾修辞,突出这个日子对于某一群体的重要,而后一句则通过矛盾说明了此时景色的美丽。

(二)句子层面的矛盾

上文提到英语中的矛盾修辞只限于词组之间,虽然汉语也有这一特征,但比较少见,而且按照笔者的分法,只有矛盾修辞中的反饰可以被看作是与英语的矛盾修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文将转入句子层面上的矛盾修辞,也即是从语篇上进行分析,在这一方面,英语中则少见或者不存在,而汉语则多是在语篇上的矛盾。

关于汉语的矛盾修辞,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汉语中常见的舛互:

在元旦联欢舞会上,所有的人都在翩翩起舞,只有小李在一旁冷冷地看着。

父亲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爱喝点小酒。

笔者认为这所谓的舛互也可以被列入矛盾修辞中,纵观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两个句子表面看来都是矛盾的,但同样地,都通过这种矛盾突出了后半句所表达的内容。

汉语中最为典型也最为人所知的矛盾应该就是出自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一句话从字面看完全自相矛盾,但却不无道理,揭示出很深的哲理从而突出了鲁迅的伟大。这种矛盾修辞在《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被称为反跳,即先肯定或否定一种事实,接着对业已肯定或否定的事实加以否定或肯定的一种修辞方式。钱锺书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喜欢在文章中用一些修辞来揭示某种道理或是达到某种讽刺的效果,比如他在《猫》中这么写:

打仗,我们太老啦,可是还不够老,唯恐征兵轮不到我们;

恋爱,我们太老啦,可是还不够老,唯恐做情人轮不到我们。

汉语中在句子层面构成矛盾修辞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英语则只是局限于词组之间的矛盾,这也可能是与两者的措辞习惯有关。毕竟英语由于受到语法规则的限制,句子中只能出现一个谓语动词,以至于名词使用频繁,整体呈现静态感,因此在构成矛盾时可以采取的方式便只有首选词语与词语之间进行搭配。而汉语则比较松散,句子之间逻辑关系不甚明显,因此句子之间的矛盾会较为频繁地出现。

三、心理机制上的矛盾修辞对比

矛盾修辞这一修辞格方式很富于哲理性,十分善于揭示客观事物的辩证规律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及复杂的心理矛盾,乍看出乎意料,而细想却又尽在情理之中,给人耳目一新的快感,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从心理机制上看,矛盾修辞的使用会打破人们的既定思维,使人们发现原来两个看似不能共存的概念也是可以合二为一,从而在人们内心留下深刻印象,对人们以往的固定思维加以颠覆,从这一方面看,矛盾修辞所产生的效果则是其他修辞格所难以引起的。比如鲁迅在《孔乙己》中有这么一句话: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本句中,大约和的确自相矛盾,在人们的固定思维中似乎两者是不能同时出现的。然而在这里,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深刻反映了当时鲁镇的人对孔乙己下落的猜测。“大约”意在向读者表明人们对孔乙己漠不关心,认为没有认真追究他的下落的必要;作者用“的确”则意在向读者揭示人们根据孔乙己濒临死亡的情景以及长久没看到他的情况,而加以推测,只能做“死了”的结论。因此,两个看似矛盾,不能共存的词结合起来可以收获奇警的修辞效果。同样地,英语中也是如此:

I found none clean,noble,and alive,though

I found many who were alive-with rotten.

本句中alive与rotten完全矛盾,看似不可用在一起,但是这里两者相互修饰,刷新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可以使读者意识到两者的结合是可以收到某种奇特的效果的。在这里,alive形容人的物质生活的存在,而rotten则指灵魂和精神生活的颓废与腐朽,通过两个完全对立的词同时揭示了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

因此,从心理机制上看,矛盾修辞这一修辞格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颠覆人们以往的既定思维,使人们意识到原本截然相反,看似不可能同时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同时使用以达到一种警醒的目的。

通过所收集的例子,笔者发现英汉语虽然都有矛盾修辞,而且在心理机制上都起到了相同的效果,但是两者在使用时对读者最终产生的影响还是有所偏向的。

英语中常常使用矛盾修辞勾勒出人类内心的矛盾情感:

Good night,good night!Parting issuch sweet sorrow,

that I shall say good night till it be morrow.

再者,英语中的矛盾也可用于讽刺调侃,从而造成一种生动诙谐的效果:

So there he is at last,man on the moon.The poor magnificent bungle.

这里作者讽刺、嘲笑了美国政府花巨资进行太空探索而无视社会现状的改善。另外,在英语中,矛盾修辞还可以被用于叙述描写,著名作家欧·亨利有过这么一段描写:

It(New York)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the littlestgreatmen,the haughtiestbeggars,theplainest beauties,the lowest skyscrapers,the dolefulest pleasures of any town I never saw.

本句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大都市纽约的情况,通过各种矛盾修饰颠覆人的思维与认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英语最常见的矛盾修辞通常用于总结:

Dudley Field Malone called my conviction a“victorious defeat”.

根据蒋童以及钟厚涛两位学者的介绍,这个句子的作者因传播达尔文进化论遭到审判。审判中,原告被驳得哑口无言,进化论也因而扩大了影响,可法庭还是判他“有罪”而罚款。“victorious defeat(胜利的失败)”这一矛盾修辞是对这一事件最恰当的概括。

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中的矛盾修辞多是用于揭示某种道理的,汉语矛盾修辞的构成话语表面自相矛盾,实际上却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则,精练、含蓄而又充满哲理和逻辑力量。比如:

1.艺术创作中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

这一句话揭示了创作的规律,看似矛盾却道出了一定的真理,真正的技巧就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此时也无技巧可言。

2.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危险和安全这两个对立的词组往往使人们难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但正是这一句话揭示了一定的哲理,这么一句话就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

3.如果你真的爱她,就离开她。

这句话表面看来也是自相矛盾,但细细品来,也是含有一定哲理的,爱一个人不一定必须陪在他身边,也许你爱的人并不爱你,在一起只会徒增烦恼,因此不如离开。虽然汉语的矛盾修辞多是用来揭示真理,但也存在少量的总结,比如“不是节日的节日”就是用于对所涉及日子的一个恰当的总结。

四、结语

相对而言,矛盾修辞是少有的可以使人耳目一新,能够颠覆人的固定思维的修辞方式。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习惯不同,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两者在矛盾修辞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别,英语多使用词组构成矛盾修辞,而汉语则不局限于词组,汉语也有句子之间、语篇之间的矛盾。但是相比之下,英语对矛盾修辞的使用却较汉语更为广泛一些。事实上,在笔者看来,两种语言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英语可以尝试摆脱词组矛盾的局限,丰富自己的语言;汉语也可以在行文中多多使用矛盾修辞,以丰富汉语的修辞风格。

①⑥⑪⑬⑭⑮ 蒋童、钟厚涛:《英语修辞与翻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第261页,第253页,第258页,第260页,第260页。

②⑧⑨⑩⑯ 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8页,第68-69页,第161页,第68-69页,第27页,第69页,第161页。

③⑦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第74页。

④ 黄晓萍:《英汉矛盾修辞法比较》,《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58-59页。

⑤ 李季:《英汉矛盾修辞法的比较与翻译》,《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45-147页。

⑫ 汪洋:《语文修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10页。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黄晓萍.英汉矛盾修辞法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蒋童,钟厚涛.英语修辞与翻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季.英汉矛盾修辞法的比较与翻译[J].西安社会科学,2010(3).

[5]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6]汪洋.语文修辞[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作 者:苏 鸯,硕士,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修辞格英汉词组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A Study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Deviation
浅谈高中英语常见修辞格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重庆城市宣传语的修辞格分析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副词和副词词组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