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智哲学视阈下的“汉味”歇后语形成机制研究

2017-07-12单文波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月湖意向性歇后语

单文波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心智哲学视阈下的“汉味”歇后语形成机制研究

单文波

(湖北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心智哲学认为句子表达式的形成是心智表征转化为语言表征的过程,这为歇后语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汉味”歇后语源于认知主体的意向性,形成于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性态度,其中,认知主体的核心意识上升到反思意识,最终,认知主体获得了丰富的感受,这就是歇后语形成的源泉。随后,这些感受和武汉当地的文化结合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并最终涌现出具有浓郁武汉特色的歇后语。而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研究始终的是意识活动,这一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心智活动。

心智哲学;“汉味”歇后语;形成机制

1.0 引言

歇后语,根据辞海解释,多为大众化的诙谐幽默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隐去后语,亦称后衬,仅示前言,称为引子,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现象。初期,学者们主要从歇后语的渊源、分类、结构、修辞,语用、建构理据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蓬勃兴起,人们从认知视角对歇后语开展研究,尤其注重对歇后语意义解释性的研究,学界对歇后语的研究已经渐渐从20世纪前期及以前以描写-表达论为主,即主要对歇后语是什么进行描述性说明到最近二三十年转向对该语言现象的认知-解释研究,即主要对歇后语的认知心理、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进行探讨,可以说歇后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数量仍然有限,视角略显单一,对歇后语形成机制研究还不充分,特别是有关地域性的歇后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许多语言问题的理解都建立在最基本的心智过程的理解之上,如果不理解隐藏于最复杂的物质结构——大脑之中的心智奥秘,那么语言的问题恐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 “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对语言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赖于心智能力的研究”(邱慧丽,2006:46)。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一个重要分支——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应运而生,无疑为我们对许多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与此同时,“汉味”一词近年来屡屡见诸各大报端,最能够体现“汉味”之一的语言现象无疑当属“汉味”歇后语了,其特点是:地域性强,武汉印记强烈,幽默风趣,生活味浓厚,不少夹杂着武汉方言。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歇后语已经超越了所描述的事物本身,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具有武汉当地深刻思想内涵的表达方式,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所以,对“汉味”歇后语的理解有赖于对武汉当地人心智活动的理解。

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心智哲学的视角对充满“汉味”的歇后语进行研究,其目的一为探究“汉味”歇后语的形成机制;二为将“汉味”歇后语所蕴藏的武汉民俗民风留存下来,希望古老的“汉味”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2.0 心智哲学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在以心智哲学的视角对“汉味”的歇后语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心智哲学到底对语言研究有何种启示。

语言的运用实质是一种意识活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那么语言的运用就是用语言来表达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心智哲学研究发现,“人类运用语言的思维活动是从表达某个意向性的意义开始的,而任何意义的表达都以人的身体活动图式、心理意象或言语来呈现,它们都由大脑—身体这个统一系统的神经调节(mediating)来完成”(李恒威等,2008:27),也就是说,人们通常的语言表达只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外壳,或只是一种思维的外部表征。很长时间以来,“表征的经典观念不考虑表征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使得在认知科学中,人的这种智能体一直被视为类似于计算机这类信息加工装置,这严重忽略了人作为一个‘活的’生物表现出来的最根本的东西,即个体的感受性或主观的方面”(同上)。但即使是计算机在进行信息加工过程中,其表征意义也并非计算机所具有的,而是由具有意向性的人所赋予的。同时,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长期以来占据的主导地位使语言的“主观性”不受重视,人们往往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性”的表达命题。随着心智哲学的研究取得进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智活动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关注同大脑和心智相关联的语言能力形而上问题,其过程是如何从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心智哲学的建立完成了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转向,形成了心智—语言—世界这一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蔡曙山,2010:3),对语言研究的根本启示就是:语言所承载的是认知主体的感知和感受,语言的运用归根到底是认知主体对语言的运用,而认知主体又是主观的,充满情感的,所以对语言的研究就无法脱离对认知主体的心智研究,也就是无法脱离研究认知主体在想什么,如何想。只有对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开展研究,才能真正认识语言的形成机制。

基于此,本文拟运用现有的心智哲学的理论来对“汉味”歇后语主体的心智活动进行研究。心智哲学有几个重要概念将会在下文逐步提及:核心意识(core consciousness)和扩展意识(extended consciousness)、意向性(intentionality)、物理属性(physical property)和心理属性(mental property)、涌现(emergence)和用例事件(usage event)等,这些概念会从不同角度揭示“汉味”歇后语的形成过程。

3.0 心智哲学对“汉味”歇后语形成的阐释

3.1 意识与“汉味”歇后语

“认知主体生活在这个物理世界中,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结构化”(赵艳芳,2001:6),以上过程全部依赖于认知主体的身体体验,通过身体体验,进而经过认知加工最后形成语言,即遵循体验—认知加工—语言的模式,这一模式实际也是基于“曾设定在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探索中存在如下的假设:1)语言最基本的性质是语言基于心智;2)感觉信息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基础;3)语言表征的是心理表征”(徐盛桓,2012b:4)。体验来自于感觉和感受,感觉是客观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属性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始于感觉,感觉是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按照感受器位置分,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通过这些感觉,客观现实中各种现象为认知主体摄入,得到感官意象,这是核心意识,也称为原初意识,这种意识往往是认知主体下一步思维的基础;而感受则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反思,经过对信息的加工,其结果是认知主体大脑里的认识活动可能使“原初意识”中的信息发生种种变异,随后的意识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又高于客观现实;来源于外界物理信息但又高于物理信息,这时的意识内容已经比之前的核心意识丰富很多,所得到的感受远超客观对象,所以此时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象,称为扩展意识,也称为反思意识。现在先用一段“汉味”歇后语为特色的对话作为例子来揭示“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

欢喜坨:你不消担心得(不用担心)。正暂(现在)都有吃虾叫号员了。但这种吃虾黄牛只有武汉有。一个姓彭的老几(彭某某)蛮精明,和朋友到万松园吃虾子,排了3个小时的队,从中瞄到(发现)商机,下班后就跑到万松园当吃虾叫号员,代取号、换号、代点餐,4个半小时卖出克鸟(已经卖出)20多张号,一晚上就赚了300块。

老板娘:这个伙介(伙计)真的是“月湖的藕——窟眼多”咧,这样下克(下去),月入万元轻飘的(不成问题)。

试设想老板娘听了欢喜坨的一番话,先是获得了丰富的听觉感觉,然后一边听一边回忆一边想象:一时是回忆的升起,一时是对头脑中一些业已存在事件的联想,这后一阶段便是感受,老板娘会觉得这个伙介真是会动脑筋,心眼真是多,这时她可能回忆和联想到月湖里生长的藕,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眼多”。但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或者联想到藕,为什么不选择筛子,筛子不也是有很多窟眼吗?这就涉及到话语表达时的个人体验。月湖的藕在武汉的知名度很高,无论男女老少,藕绝对总是极受欢迎的尤物。而藕和其它植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有很多窟眼,其实就是许多可以直通的粗长管道,这些管道就是运输氧气和水分的通道。有了这些通道,藕才能正常的呼吸,才能吸取养分,所以藕的窟眼越多,生长得就更粗壮。“这个伙介(伙计)真的是‘月湖的藕——窟眼多’咧”,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不多个心眼,人就不可能象藕那样顽强存活下来,这就是反思意识,“就是在记忆和语言等能力的襄助下,后一个意识事件将前一个意识事件已沉淀为记忆的意象作为体验内容的一种过程”(徐盛桓,2012c:142)。在这个例子中,老板娘就是在其记忆、回忆和联想等能力的帮助下,从“心眼多,会动脑子挣钱”联想到藕能够在淤泥中良好的生存状况,以此作为体验内容,并经过反思,从而形成扩展的意识体验。但如果只是一板一眼地说,“这个伙介心眼真是多”,语言的表达会是何等的干瘪乏味。可以看出,认知主体的意识包括身体的一切级别一切类型的体验。话语的表达一定是认知主体“我”(老板娘)所见所想,即是“我”的意识,因此在考察意识体验和句子表达式时,其相关必定是“我”形成的意识以及是“我”的意识所涌现出来的表达式,必定带有“我”的烙印,这种烙印是深刻的,明显的,“‘我’的意识就是‘我’的所见所想,‘我’对于外界如何看,如何想。正是这个如何带有‘我’的特点,使某一语言表达式的形成凝固了当时、当地、当事人的意识,同句子表达式形成有关的意识就是这样的意识”(徐盛桓,2012c:140)。在上面的例子中,老板娘的体验和认知加工就会首先是我—感觉(包括听觉)—(X),然后是我—觉得(感受)—(Y),然后将X和Y进行关联,这就是涉及意识行为的意向性。

3.2 意向性与“汉味”歇后语

“意向性”一词源于哲学领域,是刻画心智状态的基本概念,它出自于中世纪的拉丁字—intendere,意为“瞄准”。布伦塔诺认为心智状态具有指向某种对象的特性,即意向的心智状态一定是关指对象的,是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统一。在上述例子中,体现的 是“我”—感受—(Y)和“我”—感觉(包括听觉)—(X)的统一,即感受指向感觉。意向性在指向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向内容,二是意向态度,前者指的是认知主体要关指的内容;后者指的是认知主体对所关指内容的态度,包括如信仰、渴望、希望、害怕、爱、恨等心理现象。这样,心智话语主体与眼前的情景关联就是通过这些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决定的,意向性有两个特征,指向性和表征性,指向性是认知主体的心理状态指向外部世界的特点,是人的意识能够在对象活动中关指对象的能力;表征性指的是对所指向的内容用语言进行表征的特点,它体现的是意向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总是言语主体指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意图体现,因此言语的使用者运用言语时总饱含着某种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会最终体现在能够表达这种心理状态或意图的语言之中,这就是体现了心智哲学的意向性。同时,话语主体的感觉就是倾向于关注那些对于自身可能获得意义(无论好或坏)的事物,这也说明,认知活动并非是盲目的。从语言运用来说,语义的起点也是从心智的指向性开始,然后过渡到表征性。很显然,老板娘对这个伙介的关注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类似先是获知信息进而惊奇然后羡慕的态度,老板娘整个体验和认知加工过程如下:先是凭听觉(感觉)获知,进而关注了这个伙介会挣钱,心眼多这一内容,获得核心意识,也就形成了意向性内容,然后以核心意识为基础,由此产生了意向性态度,通过自己已有的记忆,通过联想和想像,获得丰富的感受,这一过程就是扩展意识的获得。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参与其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这就是语言表达式形成的源泉。从本例可以看出,“月湖的藕——窟眼多”这个歇后语本身是不具有意向性的,因为语言只是一个物理工具。但是当老板娘说出此话时,已经将惊奇和羡慕的态度“镶嵌”于其上了,从而使该歇后语表现出了话语主体意向性的指向性特征和表征性特征,即指向姓彭的老几会动心思挣钱,表征了老板娘的惊奇和羡慕。所以,歇后语的指向性就是关于什么的感觉和感受,而歇后语就是该指向性表征的语言形式。由此看来,意向性是歇后语形成重要的触发器,一旦处于一定的环境下,话语主体的意向性就会被触发,并且会自动去寻找和话语双方都会关联的语言形式来表征其所指向的内容,这里的“一定环境”和“话语双方都会关联”指的是话语主体双方都具有相同的背景知识,那么话语主体很有可能选取带有地域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式,如果加上话语主体风趣幽默,那么歇后语就是不二选择了。在这里,可以推测老板娘和欢喜坨都是武汉本地人,具有相同的背景知识。所以,老板娘说出“月湖的藕—窟眼多”这一歇后语,不但自然贴切,而且俏皮形象。

那么在老板娘的体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心智因素隐含其中呢?这中间有一对不可忽视的概念: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心智哲学认为,世界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层次、生命层次和心智层次,低层次哺育高层次,是高层次的“根源”,而低层次的物理现象正是认知主体所要认识的对象,认知主体的感官作用物理世界,获得物理信息。这里的物理信息指物质本身可验证的物理属性,而当有生命的认知主体获得物理属性而形成感官意象,若干感官意象便会连通为更大的意象单位,并可能进入上位的层次,成为上一个层次的成分”(徐盛桓,2012a:4);如此,直至最终由最初的核心意识上升成为扩展意识,而这时的扩展意识也使得客观事物具有了心理属性,这就是心智哲学所研究的心理随附性(physiological supervenience)问题,或心物随附性。上述歇后语中,这个伙介会动脑子挣钱就是一种物理属性,老板娘的赞赏乃至敬佩其像月湖的藕便是由“会挣钱心眼多”而激发的心理属性。换句话说,会挣钱这一物理属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心理属性大致的走向,心眼多,能挣钱,生命力顽强就决定了认知主体会联想到藕构造的独特性,这也构成了歇后语这一类极其特殊的隐喻,如果没有这种心物之间的随附性,就不可能有歇后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根据前文,老板娘的感觉—会动脑子挣钱这一核心意识造就了其感受—像月湖的藕这一扩展意识,以此可以判断歇后语的生成规律是根据意向的指向性先获得后语,然后从后语选择合适的物理事件作为前言,也可以说后语相当于本体,前言相当于喻体,把其换算成比喻即是“这个伙介心眼多,就像一条月湖的藕”。正是因为感觉和感受的一致性,后语和前言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歇后语。在前面提到的三个层次中,处于高层次的心智层次通过具有生命层次的大脑不断对所包括客观世界物理属性的物理层次进行连通,从而使客观世界获得心理属性,如同感觉和感受的配对,本体和喻体的配对,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也共同存在于这个“汉味”歇后语中。

3.3 “汉味”歇后语中主观化的涌现

“任何人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都是以个人的兴趣、头脑中的图式和由此产生的对世界事物的预期为基础”(辛斌,2005:16),“自然语言在它们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中提供了说话人的言语行为的表达法和他自己的态度和信念等”(魏在江,2007:9),歇后语也不例外,这也是歇后语表现出来的主观性,表明了认知主体的心理状态和独特认识。主观化强调语用推理,语用推理不断被运用直至最终凝固就形成了主观性表达成分,这就是言语歇后语的主观化过程,也就是一个语用到语义的过程。说话人在使用言语(歇后语)进行交际过程中,总是会将自己意图和动机试图传递给对方,同时听话人也会根据当时的客观情景以及自己的百科知识对话语主体的语用意义进行主观性的解码。具体到“月湖里的藕——窟眼多”,可以想象话语主体一定经历了一番心理活动,这一过程称为格式塔转换(Gestalt Switch),其作用就是使感觉(听觉)上的刺激发生心理转换,从而做出联想和想象,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描写。下面来看看在这个歇后语中这种效应是如何发生的?事实上,“月湖的藕”并不是常规的物理存在(real existence),它只是以虚拟形式(virtual existence)存在于主体大脑中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主体在一定的意向性影响下,在关于已有的藕的特性记忆帮助下,对所获得的听觉刺激下发生的心理上的格式塔转换,从而做出联想和想象,所以“月湖的藕”只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果,这一结果就成为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用例事件(usage event),再将用例事件用称为“语象”(logogen)的语言符号遵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描写出来,即语码化,便成了月湖的藕—窟眼多(单文波,2015)。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是由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个人因素和偶然环境的总和影响所完成的,是所有所涉因子集合直至涌现的结果。

通常说来,“‘涌现’指一个系统中个体间预设的简单互动行为所造就的无法预知的复杂样态的现象。涌现性通常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这个性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个要素当中,而是系统在低层次构成高层次时才表现出来”(霍兰,2006:2),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涌现”。“系统功能之所以往往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因为系统涌现了新质的缘故,其中‘大于部分’就是涌现的新质”(同上)。具体到“汉味”歇后语,它们一定都是话语主体长期生活在武汉,对武汉的人文历史、生活习惯相当了解,然后在偶然环境下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最终主观化涌现的句子表达式,这也间接地回答了前文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老板娘没有赞赏和敬佩筛子,因为筛子不可能像月湖的藕一样“适者生存”,而且藕也几乎为湖北所独有,为武汉人所爱,武汉人对藕再熟悉不过了,所以不可能激发一个人心眼多而像筛子的心理属性。正如前文所说有相当多的因子参与其中,这么多因子互相融合而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但它们可不是1+1+…的总和,而是超越原来各因子的基本属性涌现出现了新质,具有新颖性,其结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涌现表现出来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从扩展意识迸发出了创新意识,思维在寻找其充分表达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语言表达。如果用概念合成理论来解释,那么在涌现的过程中,核心是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tual theory),一方面可以将“心眼多”看作是目标域,即其中一个输入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将“月湖里的藕”视为源域,即另一个输入空间,而两域或两空间的共享概念结构反映在类属空间中,并决定了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适者生存得更好,合成空间则是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合并、互动以及新意义产生的空间,两输入空间将各自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并由此产生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和涌现出来新意义,层创结构是认知主体对投射的元素经过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而在大脑中形成的内容,以此,两个不同的概念域被激活,形成跨域连接,从而导致了新的推理,也就是“汉味”歇后语。因此,“汉味”歇后语的生成往往是“一系列信息提升之后涌现出的新表达式,它能更有效地体现出话语主体的表达意图”(何爱晶,2012:67)。认知主体并非无缘无故地说“月湖里的藕——窟眼多”,而是把前言的心理空间和后语的心理空间整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对意义的整体洞察,使交际更具有创造性。

4.0 结论

当今兴起的心智哲学为能够从新的角度深入探讨意识活动以意识与语言关系问题提供了一把利器。心智哲学“从实际存在和虚拟存在来考察语言表达式的形成,从方法论来说,就是化心智哲学理论为语言研究方法”(徐盛桓,2012c:137)。本文从“汉味”歇后语入手,首先分析了其研究现状与不足,然后指出心智哲学对语言研究的启示:人们通常的语言表达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在语言形式形成之前,最关键的是认知主体如何感知和感受,并以其中一个“汉味”歇后语:“月湖里的藕——窟眼多”为例,论述了认知主体首先是通过感知获得对客观事实的物理属性的认识,形成了核心意识—心眼多,会挣钱,然后以此意识为基础经过联想和想象,对核心意识进行格式塔转换获得扩展意识—像月湖里的藕那样生存能力强。这个过程中认知主体是在意向性的支配下进行的,期间形成意向性内容—对“心眼多,会挣钱”形成关注和意向性态度—对这个伙介赞赏和羡慕,并将核心意识所映现出的事件“裁剪”为用例事件,使这个用例事件在该特定情景下恰当地对该事件做出切合语境的表征。而在“裁剪”过程中,认知主体始终是在以意向性内容和意向性态度为坐标,寻找一个用例事件,形成歇后语的前言和后语,而且这个用例事件会引起认知主体的特殊感受,这些感受和武汉当地文化习俗共同构建一个复杂系统,并且相互作用,最终涌现出超越原各组成部分的新质,一个新的歇后语就此诞生。这里的前言和后语相辅相成,表面上看,是前言激发了后语,但是从实际的歇后语生成过程来看,却是话语主体所要表达的意向性内容衍生出了前言。以下是“汉味”歇后语形成的分析图:

[1] 蔡曙山. 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试论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的发展[J]. 晋阳学刊,2010,(3):3-11.

[2] 李恒威等.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2008,(5):26-33.

[3]何爱晶. 恩施方言歇后语研究[J]. 外国语文,2012,(1):64-68.

[4] 霍兰. 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 陈禹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邱惠丽.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它[J]. 哲学动态,2006,(1):46-50.

[6]单文波. 从意识的涌现看隐喻的形成——以“舌头是火”为例[J]. 湖北大学学报,2015,(6):133-136.

[7] 魏在江. 隐喻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6-11.

[8] 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 徐盛桓. 心智如何形成句子表达式[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a.(2):1-8.

[10]徐盛桓. 从心智到语言——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当代外语研究,2012b,(4):6-10.

[11] 徐盛桓.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J]. 河南大学学报,2012c,(4):137-144.

[12]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葛云锋)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Wuhan-Style Xiehouy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Mind

SHAN Wen-b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

The philosophy of mind deems that the formation of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mental activities are represented by language construction, which may present a general, new and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Xiehouyu. Originating from the cognitive subject’s intentionality, Wuhan style Xiehouyu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tent to be expressed and the attitude to be taken by the subject whose core consciousness, thereby, rises to the extended consciousness.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ultimately, the subject’s intensive acquisition,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 of Wuhan, contributes to the emergence of rich Wuhan style Xiehouyu. What run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is the consciousness, the key point of mind.

philosophy of mind; Wuhan-style Xiehouyu; formation mechanism

2016-12-30

单文波 (197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与翻译 。

10.16482/j.sdwy37-1026.2017-03-003

H033

A

1002-2643(2017)03-0023-07

猜你喜欢

月湖意向性歇后语
月湖书生徐时栋
宁波月湖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静月湖秋夜观(外两篇)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