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看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2017-07-12陈洁
陈洁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认知语言学研究
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看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陈洁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隐喻的系统性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特征,它由隐喻概念的连贯性以及隐喻映射的局部性构成。通过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生”隐喻系统的研究发现,概念的连贯性对于隐喻系统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喻系统性的特征及规律更符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即具有层级性、关联性、动态性、开放性与功能性。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应关注隐喻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还应具有系统观和全局观,从隐喻系统中各元素、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入手,深入探索概念隐喻的本质规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概念隐喻;系统性
1.0 引言
当代认知科学的兴起有助于推动传统人文学科的创新与发展(Panid & Hogan,2006)。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还是人类基础的认知方式,对于构建概念系统具有重要作用(Lakoff & Johnson,1980:6)。在莎剧研究领域,概念隐喻理论不仅能用于分析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还能作为文学研究的工具,突破既有的研究范式,为传统的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Freeman,1993,1999)。近年学界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的莎剧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莎剧文学研究,运用隐喻理论推进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例如,发掘概念隐喻对于莎剧文学主题及思想内涵的昭示作用(Tissari,2006;Wilson-Lee,2013);莎剧的隐喻修辞对于构建人物心理活动的认知作用(Lyne,2011)等。二、莎士比亚语言研究,探索语言现象背后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与规律。例如,概念隐喻对于文学语篇的构建作用(Musolff,2011;祝敏,2011);莎诗概念隐喻网络的隐性衔接机制与显性词汇衔接手段的照应关系(祝敏等,2012);莎剧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的特点及联系(唐韧,2008;陈洁等,2013);莎剧修辞现象背后的隐喻认识机制(谢世坚等,2013;陈洁等,2015)等。
概念隐喻理论有力地拓展了莎剧研究的深度及范围。但是,利用莎剧丰富的文本语料完善隐喻理论的成果为数不多,语言学理论与莎剧研究的融合尚未取得双赢的局面。目前的莎剧语言研究虽已涉及隐喻的语篇功能、规约化程度、修辞与认知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但对概念隐喻系统性等本质规律的探索不足,有关隐喻系统性的研究仍然服务于文学目的。例如,Tissari(2006)通过构建37部莎剧中“爱”的隐喻系统,揭示隐喻所表达的主题意义,但未从认知层面挖掘隐喻系统的本质特征;祝敏(2011,2012)对莎剧(诗)隐喻系统的连贯性进行探讨,但侧重于分析隐喻系统对于文学主题以及语篇连贯的作用。概念隐喻作为构建人类概念系统的基础认知工具,系统性是其本质重要的特征。莎剧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文本材料能够为深入开展隐喻系统性的研究提供扎实的语料基础。以莎剧文本为依托,探索概念隐喻的系统性特征,对于充实和完善隐喻理论的内涵,促进认知语言学与莎学的跨学科整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代表莎剧艺术成就的四大悲剧①为语料,在概念隐喻关于隐喻系统性的理论成果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四大悲剧中的“人生”隐喻系统,发掘隐喻系统性的一般特征及规律,并且针对现有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系统性解释的局限与不足,引入系统论的观点,深化我们对于隐喻系统性本质规律的认识。
2.0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Lakoff & Johnson(1980:7-9)认为通过隐喻认知方式形成的概念具有系统性(systematic),用于表达这些概念的语言实例也呈现系统性。例如,英语中表达概念隐喻“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的词语有“attack a position”,“indefensible”,“strategy”等。概念之间的类属关系使概念隐喻构成隐喻系统,例如,“金钱”、“有限资源”、“贵重物品”三个概念具有类属关系。因此,隐喻“时间是金钱”蕴涵“时间是有限资源”,后者又蕴涵“时间是贵重物品”,三者构成隐喻系统。这种在概念类属关系基础上形成的隐喻蕴涵关系,使隐喻系统内的概念以及用于表达这些概念的语言实例呈现连贯性(coherent)。
在概念以及语言实例的连贯性之外,隐喻的系统性还涉及隐喻映射的局部性特征(partial)。概念隐喻只能将源域的一部分特征映射至目标域,在突显该特征的同时遮蔽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争论是战争”能够突显争论的“敌对性”特征,却弱化争论中“合作”的方面。事实上,每个隐喻对目标域概念的构建作用只能是局部而非整体的,若将源域的全部特征映射至目标域,源域和目标域则会变成同一概念(同上:10-13)。因此,为弥补隐喻局部性映射的不足,具有相同目标域的隐喻及相关隐喻共同构成概念隐喻系统,从不同方面突显目标域概念的特征,从而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构建目标域概念。如图1所示,隐喻及其语言实例的连贯性与隐喻映射的局部性是隐喻系统性一体两面相互依存的重要特征。为解决隐喻映射局部性的不足,不同的概念隐喻通过隐喻蕴涵关系构成具有连贯性的隐喻系统,共同服务于目标域概念的构建与识解。
图1 隐喻系统性的构成
Lakoff & Johnson(1980)通过隐喻映射的局部性和隐喻概念连贯性的互补关系对隐喻系统性的构成进行论证和解释。但是,在系统的形成机制之外,隐喻的系统性是否还涉及其他特征,系统内的隐喻及其语言实例除连贯性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关联方式?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系统论的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系统论的核心问题,只有把整体与部分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认识系统(常绍舜,2011)。为此,系统论(General System Philosophy)的缔造者Bertalanffy(转引自舒也,2015)将系统(system)定义为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主要原理包括:1)关联性原理。系统内部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2)结构性原理。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3)动态性原理。系统内部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呈现动态性,绝无动态的系统是不存在的;4)功能性原理。系统内部各元素、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结构形式决定系统及其元素的功能;5)开放性原理。在强调系统整体性的同时,系统及其要素都是开放的,在特定的环境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及交互作用,并随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之,系统、要素、环境三者处于某种相互制约的开放性联系之中(舒也,2015)。
系统论从整体及相互联系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定义,对于我们深入发掘概念隐喻系统性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虽然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个事物认识另一事物,但隐喻并不仅仅是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简单的线性映射关系,而是通过隐喻系统发挥整体的认知效应。具有相同目标域的隐喻及相关隐喻,通过隐喻蕴涵关系构成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进而成为人类概念系统的组成部分,可见,隐喻的系统性是隐喻的根本属性。以下将从隐喻的内部系统性及外部系统性两方面探索四大悲剧“人生”隐喻系统的规律,发掘隐喻系统性重要的属性特征。
3.0 四大悲剧隐喻的内部系统性
隐喻蕴涵关系使概念隐喻的语言实例之间具有连贯性,并构成隐喻的内部系统性(internal systematicity)(Lakoff & Johnson,1980:91)。Lakoff & Turner(1989:3-4)通过研究结构隐喻“人生是旅行”(LIFE IS A JOURNEY)的语言实例,发现该隐喻将“旅行”的诸多细节特征映射至“人生”目标域,比如,“人是旅行者”,“生活目标是旅行目的地”,“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旅行路径”等。在四大悲剧中,“人生是旅行”隐喻也是构建“人生”概念的重要认知工具,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具体说明“人生”与“旅行”的各种相似性特征。
3.1 “人生是旅行”的语言实例
在《哈姆雷特》中,“人生是旅行”的语言实例如例(1),奥菲利娅通过“生活方式是人生道路”这一相似性特征,对比两条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条是通往天堂充满艰辛的荆棘之路,另一条是通向地狱堕落享乐的鲜花之径:
(1) I shall the effect of this good lesson keep As watchman to my heart. But, good my brother, Do not as some ungracious pastors do Show me the steep and thorny way to heaven Whiles, a puffed and reckless libertine, Himself the primrose path of dalliance treads And recks not his own rede. (Hamlet,1.3.44-50)
《奥赛罗》中“人生是旅行”的语言实例如例(2),奥赛罗因猜忌误杀爱妻苔丝狄蒙娜,陷入无尽的自责和悔恨,通过“死亡是旅行的终点”,“人生目标是前进的方向”等相似性特征,表达自己失去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将至人生尽头的绝望心情:
(2) Who can control his fate? ’tis not so now. Be not afraid, though you do see me weaponed: Here is my journey’s end, here is my butt And very sea-mark of my utmost sail. Do you go back dismayed? ’tis a lost fear: Man but a rush against Othello’s breast And he retires. Where should Othello go? (Othello,5.2.263-269)
例(3)是《李尔王》中“人生是旅行”的语言实例,老年的李尔在打算退位颐养天年,将国土分给三个女儿时,运用“老年是爬向死亡的路途”等相似性特征,表明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
(3) Give me the map there. Know that we have divided In three our kingdom; and ’tis our fast intent To shake all cares and business from our age, Conferring them on younger strengths, while we Unburdened crawl toward death... (KingLear,1.1.36-40)
在《麦克白》中,表达“人生是旅行”的语言实例如例(4),麦克白通过“艰难度日是跋涉”,“继续生活是向前走”,“反悔是走回头路”等“人生”与“旅行”的相似性特征,描述自己弑君后良心不安饱受折磨的矛盾心理:
(4) By the worst means, the worst. For mine own good, All causes shall give way: I am in blood Stepp’d in so far, that, should I wade no more, Returning were as tedious as go o’er. (Macbeth,3.4.134-137)
除以上例句之外,“人生是旅行”在四大悲剧中还有诸多语言实例,共同构成“人生是旅行”的隐喻内部系统。表1将这些语言实例所表达的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特征按语义分为“人”、“物资”、“目标”、“过程”、“死亡”、“老年”、“出生”七类,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隐喻内部系统性的特点。
表1 “人生是旅行”隐喻的内部系统
3.2 隐喻内部系统性的特点
如表1所示,与Lakoff & Turner(1989:3-4)列举的“人生”与“旅行”的相似性特征相比,四大悲剧“人生是旅行”隐喻的内部系统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相似性特征的类别更多。在Lakoff & Turner系统中,“旅行”映射至“人生”的相似性特征可归入“人”、“物资”、“目标”、“过程”四类(表1中的黑体部分)。四大悲剧未涉及“物资”类特征,但涵盖其他三类,此外还增加“死亡”、“出生”、“老年”三类;二、同一类别中的相似性特征不同。以“过程”类为例,Lakoff & Turner系统包括5条特征,如“生活的困难是旅途的障碍”,“人生的进步是走过的距离”等,而四大悲剧的特征数量多达11条,且无一雷同,如“犹豫困惑是行进中的暂停”,“在人生中犯错是走错路”,“重复以往的生活方式是走老路”,“反悔是向后退”等;三、隐喻内部系统的重点不同。Lakoff & Turner系统偏重“过程”类别,特征数量占总数的56%,而四大悲剧对“过程”和“死亡”给予同等关注,两类特征各占39%,这应当与悲剧的主题意义密切相关。
在四大悲剧之间进行比较,“人生是旅行”各子系统的特点如下:1)相似性特征类别同中有异。四大悲剧共同的特征类别是“过程”与“死亡”,原因在于“过程”是人们在“人生”中普遍关注的方面,“死亡”是四大悲剧共同突显的文学主题。各子系统相异的类别是《哈姆雷特》中的“人”,以及《奥赛罗》、《麦克白》中的“目标”。这两类特征在其他悲剧中虽未出现,但仍在Lakoff & Turner系统之内,属于隐喻系统中的常规部分。相对而言,个性化特征比较显著的是《李尔王》中的“老年”类别,在Lakoff & Turner系统及其他三部悲剧中均未出现,该类别的独特性显然与李尔王的年龄特征相关;2)相似性特征的数量各异,且所属类别的数量不一。《哈姆雷特》涉及的相似性征最多,共10条,但仅限三个类别,主要集中于“过程”与“死亡”。其次是《麦克白》(8条),与《哈姆雷特》相似,涉及三类特征,也集中于“过程”与“死亡”。《李尔王》共7条,涉及四种类别,在四大悲剧共有的“过程”与“死亡”之外,还包括“老年”与“出生”,每类特征各约2条,分布比较平均。相似性特征最少的是《奥赛罗》,仅3条,但分别涵盖“目标”、“过程”、“死亡”三个主要类别;3)同一类别内的相似性特征各异。仍以“过程”类为例,《哈姆雷特》有4条,如“生活方式是人生道路”,“犯错是走错路”等;《奥赛罗》仅1条:“人生的过程是一场旅行”;《李尔王》2条:“按以前的方式生活是走老路”,“逃亡的经历是一次朝圣之旅”;《麦克白》4条,如“艰难度日是跋涉”,“反悔是走回头路”等。在不同的悲剧中,由“人生是旅行”的语言实例所呈现的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特征,因文学主题及情节需要而呈现各种差异和变化。
4.0 四大悲剧隐喻的外部系统性
隐喻的外部系统性是指,具有相同目标域的隐喻及其他有助于构建目标域的相关隐喻共同构成隐喻系统,将不同源域的特征映射至目标域,共同完成对目标域的构建与识解。在隐喻蕴涵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连贯性,不仅是联系隐喻内部语言实例的纽带,也在不同的隐喻之间发挥关联作用,将看似互不相干的隐喻连为一体,构成隐喻系统(Lakoff & Johnson,1980:91-105)。
4.1 四大悲剧中的“人生”隐喻
在四大悲剧中,除了上文讨论的“人生是旅行”之外,还有其他许多隐喻参与构建“人生”概念。比如,例(5)是哈姆雷特对人生抉择困境的经典拷问,他在独白中历数人生的苦难与煎熬,语言中随处可见隐喻“人生是磨难”的印迹:
(5)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Hamlet,3.1.55-62)
在《奥赛罗》中,“人生”隐喻的经典段落如例(6),奥赛罗在犹豫彷徨是否应夺去苔丝狄蒙娜的生命时,用隐喻“生命是火光”,说明火光熄灭后可以重燃,而人死却不能复生的严重后果。同时,借助相关隐喻“人是植物”将苔丝狄蒙娜比作枝头盛开的玫瑰,死亡是摘下玫瑰致其枯萎,以表达自己的万般痛苦与不舍:
(6) Yet she must die, else she’ll betray more men. Put out the light, and then put out the light! If I quench thee, thou flaming minister, I can again thy former light restore Should I repent me. But once put out thy light, Thou cunning’st pattern of excelling nature, I know not where is that Promethean heat That can thy light relume: when I have plucked the rose I cannot give it vital growth again, It needs must wither. I’ll smell thee on the tree; (Othello, 5.2.6-15)
《李尔王》中的“人生”隐喻如例(7),引文虽然简短却包含两个隐喻:“人生是旅行”,相似性特征为“出生是来”,以及“人生是戏”,人间是舞台,世人是一群傻瓜:
(7) When we are born we cry that we are come To this great stage of fools ... (KingLear, 4.6.178-179)
例(8)是《麦克白》中“人生”的著名段落,麦克白在助纣为虐的夫人暴毙身亡,即将面临英格兰军队的讨伐时,将“人生是旅行”,“生命是火光”,“人生是影子”,“人生是(一段)时间”,“人生是戏”,“人生是故事”等常规及新奇隐喻共同组合在一段独白中,描述在权力欲望驱使下充满荒谬与虚无的人生景况:
(8)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Macbeth, 5.5.22-28)
除以上例句中的“人生”隐喻之外,四大悲剧“人生”隐喻的总体使用情况参见表2,其中黑体部分是Lakoff & Turner(1989)和Kövecses(2000)列举的“人生”隐喻,可视为规约化程度较高的常规隐喻,带“※”的隐喻是莎翁创造的规约化程度较低的新奇隐喻,其他未标记隐喻的规约化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表2 四大悲剧中的“人生”隐喻
4.2 隐喻外部系统性的特点
Lakoff & Turner(1989)和Kövecses(2000)列举的“人生”隐喻共约17个(表2中的黑体部分),我们根据源域的语义特征将其分为位移、周期、活动、实体、精神、光热六类(陈洁等,2013)。据此,四大悲剧“人生”隐喻外部系统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系统的组织结构。隐喻外部系统主要由规约化程度较高的常规隐喻、莎翁创造的新奇隐喻、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隐喻构成。常规隐喻如“人生是旅行”、“人是植物”、“生命是财物”等,在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新奇隐喻的数量不及常规隐喻,但源域广泛,几乎涉及各个类别,比如“人生是租期”(周期类),“人生是盛宴”(活动类),“人生是玩物”(实体类)等。处于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之间的多为结构隐喻的上位隐喻,源域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比如本体隐喻“生命是物质”,周期类“人生是时间”,精神类“人生是磨难”等。此外,还有一例“生命是线”,源于希腊神话中命运女神掌管生命之线的故事,虽不具备跨文化的认知普遍性,但在西方文化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规约性;2)系统的发展规律。由隐喻外部系统的组织结构可知,系统以常规隐喻为中心,一方面向规约性较弱,带有鲜明的文学色彩及修饰功能的新奇隐喻拓展,另一方面则向更加抽象概括的本体隐喻等上位隐喻拓展。与概念系统的构建规律相应,常规隐喻的认知作用相当于基本概念层次,人们的认识过程以此为基础,向抽象的上位概念层次和具体的下位概念层次纵深发展;3)隐喻创新的方式。常规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 Johnson,1980),也是隐喻创新的主要手段。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四大悲剧通过丰富的语言实例开发常规隐喻的内部系统,提炼概括其上位隐喻,创造新奇隐喻,将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巧妙组合等创新方式,调节概念隐喻中常规与新奇部分的比例,在不影响人们理解文本意义的前提下,与现实及常规表达保持适当距离,以满足文学创作的审美需求。
将四大悲剧彼此之间进行比较,“人生”隐喻各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如下:1)隐喻的选择呈现集中化趋势。四大悲剧共有的“人生”隐喻主要集中于常规隐喻“人生是旅行”、“人是植物”、“生命是财物”、“人生是故事”,周期类上位隐喻“人生是时间”,以及与悲剧主题相关的新奇隐喻“人生是磨难”等。可见,隐喻的规约化程度及主题表现力是文学创作中制约隐喻选择的主要因素,四大悲剧在隐喻选择方面的一致性,也能为文学界将其视为莎翁代表作的统一整体提供认知理据;2)各子系统以常规隐喻为主,隐喻创新方式各异。《哈姆雷特》的“人生”隐喻种类最少,多为常规隐喻,主要依赖语言实例的创新,比如例5)基于“人生是磨难”展开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奥赛罗》中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的比例相当,但剧中“人生”的经典段落(例6)仍然基于常规隐喻“生命是火光”。《李尔王》中的“人生”隐喻乏陈可点,以常规隐喻为主,重在渲染人生的悲剧色彩。《麦克白》的“人生”隐喻数量最多,并且充满新奇隐喻,为探索“人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例(8)中众多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的组合等。总之,常规隐喻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新奇隐喻,在常规隐喻基础上的隐喻创新是四大悲剧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
5.0 隐喻系统性的总体规律
通过分析四大悲剧“人生是旅行”隐喻的内部系统性以及“人生”隐喻的外部系统性,我们发现隐喻概念的连贯性对于解释隐喻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喻概念之间的蕴涵关系有时并不明确。例如,在“人生是旅行”的隐喻内部系统中,过程类特征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比如“人生的进步是走过的距离”,“衡量进步的标准是路标”等,而死亡类特征的联系松散,隐喻蕴涵关系并不显著,比如“死亡是走到边界”,“死亡是离开此地”,“死亡是到达天堂”等。在“人生”隐喻的外部系统中,因“人生”概念自身的抽象性及复杂性,隐喻源域的开放性与多可性,加之处于系统边缘的新奇隐喻,使得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更加难以辨识,比如,已很难厘清“人生是旅行”与“人生是酒”之间的隐喻蕴涵关系。连贯性作为隐喻系统性的基本特征,虽然对于隐喻系统的构建机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无法全面描述隐喻系统性的整体特征及作用规律。为此,我们借助系统论的观点与原理,从系统的关联性、结构性、动态性、功能性与开放性进一步发掘隐喻系统性的规律及特征。
5.1 隐喻系统的结构性
系统论的结构性原理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莎剧“人生”隐喻系统的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隐喻系统的层级性。在“人生”隐喻系统中,内部系统位于下层,表明隐喻对其诸多语言实例的统摄关系。外部系统位于上层,由具有相同目标域的隐喻及其相关隐喻构成,它们之间也有上下层级之分,比如,本体隐喻“生命是物质”是结构隐喻“生命是财物”的上位隐喻;2)外部系统中隐喻的规约化程度等级。在隐喻的外部系统中,常规隐喻、莎翁创造的新奇隐喻、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隐喻构成规约化程度由高至低的连续体;3)隐喻系统的语义类别。“人生是旅行”隐喻内部系统中的语言实例可根据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特征分为“人”、“目标”、“过程”等类别,“人生”隐喻外部系统中的隐喻可根据源域的语义分为“位移”、“周期”、“实体”等类别,隐喻系统通过外部系统隐喻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内部系统隐喻与语言实例的纵向联系,从不同维度交织构成特定的结构体系。
5.2 隐喻系统的关联性
根据系统论的关联性原理,系统中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同理,隐喻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也处于各种相互联系之中。在隐喻内部系统中,隐喻与其语言实例相互关联,表达同一隐喻的语言实例之间相互关联。在外部系统中,具有相同目标域的隐喻及相关隐喻相互关联,四大悲剧隐喻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子系统内部用于表达主题意义的隐喻相互关联,莎剧文本同一段落内的隐喻彼此相互关联等。与基于隐喻蕴涵关系的连贯性相比,系统中这种普遍存在的关联性对于隐喻的系统性特征更具解释力。此外,隐喻系统关联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地位并不相同,“人生是旅行”隐喻内部系统中的相似性特征类别“过程”与“死亡”,以及外部系统中的隐喻“人生是旅行”、“人生是财物”、“人生是磨难”出现频率较高,在隐喻系统中发挥重要的关联作用。
5.3 隐喻系统的动态性及开放性
系统论的动态性及开放性原理认为,系统中各要素、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处于持续的变化过程中,并随环境变化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隐喻系统的发展也具有动态性及开放性,其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是双向开放、同步发展的。隐喻内部系统借助各种语言实例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发掘更多的相似性特征及联系,外部系统则利用基础的常规隐喻,概括提炼上位隐喻,创造新奇隐喻,并将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进行组合,通过多种方式扩充隐喻系统,使其随文学主题及艺术创作的需要处于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5.4 隐喻系统的功能性
系统论的功能性原理是指,系统内部各元素、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组织结构决定系统及其元素的功能。与Lakoff & Turner系统相比,四大悲剧“人生”隐喻系统及子系统因构成元素及组织结构不同,服务于不同的文学认知目的和语言艺术效果,呈现同中有异的个性化功能。在“人生”隐喻系统中,系统的结构功能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隐喻的常规化程度及文学创作的需求。隐喻系统须合理调节常规隐喻与隐喻创新的比例,一方面借助常规隐喻降低文本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利用新奇隐喻等隐喻创新手段,开发隐喻系统的功能与作用,表现不同莎剧文本的主题意义及审美旨趣。
6.0 结语
Lakoff & Johnson(1980:7-9)认为,由隐喻认知方式形成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系统性,它们之间的联系即连贯性,具体表现为在概念类属关系基础上形成的隐喻蕴涵关系。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生是旅行”的语言实例所构成的隐喻内部系统,以及“人生”隐喻构成的隐喻外部系统,我们发现连贯性对于隐喻系统性整体规律的解释具有局限性。隐喻系统性的规律符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即具有结构性、关联性、动态性、开放性、功能性特征。系统论的观点对于研究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不仅应关注隐喻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及规律,还应具有系统观和全局观,从隐喻系统中各子系统、隐喻、语言实例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入手,深入探索概念隐喻的本质规律。今后还将从隐喻系统性的角度,研究莎剧及其汉译本概念隐喻的异同,发掘隐喻翻译过程中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尝试构建概念隐喻系统跨文化重构的认识模式。
注释:
① 版本说明:阿登版莎士比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08。
[1] Freeman, C. D. “According to my bond”: King Lear and recognition[J].LanguageandLiterature, 1993,2(1):1-18.
[2] Freeman, C. D. “The rack dislimns”: Schema and Metaphorical Pattern inAntonyandCleopatra[J].PoeticsToday, 1999,20(3):443-460.
[3] Kövecses, Z.Metaphor:APractical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Lakoff, G. & M. 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Lakoff, G. & M. Turner.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6] Lyne, R.Shakespeare,RhetoricandCogn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7] Musolff, A.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alogue[J].LanguageandDialogue, 2011,2(1):191-206.
[8] Panid, L. & P. C. Hogan. Introduction: Morsels and Modules: On Embodying Cognition in Shakespeare’s Plays [J].CollegeLiterature, 2006,33(1):1-13.
[9] Tissari, H. “Is love a tender thing?”: Metaphors of the word Love in Shakespeare’s plays[J].StudiLinguisticieFilologiciOnline, 2006,4(1):131-174.
[10] Wilson-Lee, E. Shakespeare by Numbers: Mathematical Crisis inTroilusandCressida[J].ShakespeareQuarterly, 2013,64(4):449-472.
[11] 常绍舜. 从经典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J]. 系统科学学报,2011,(3):1-4.
[12] 陈洁,谢世坚. 莎剧对常规隐喻的超越与创新[J]. 山东外语教学,2013,(4):30-36.
[13] 陈洁,谢世坚.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明喻与暗喻的认知探究[J]. 四川戏剧,2015,(3):46-51.
[14] 舒也. “系统哲学”与价值困境[J]. 浙江社会科学,2015,(11):78-84.
[15] 唐韧. 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身体和自然概念的认知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94.
[16] 谢世坚,刘希. 概念隐喻视角下《李尔王》傻子角色的隐喻修辞[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33-138.
[17] 祝敏. 莎诗隐喻认知机制的连贯性及其主题意义建构[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4):27-34.
[18] 祝敏,沈梅英. 莎诗隐喻语篇衔接的认知层面探究[J]. 小说评论,2012,(S1):203-209.
(责任编辑:赵卫)
A Study of Systematicit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Based on Four Great Tragedies
CHEN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Systematicity,as adominant featur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s defined by coherence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 and their expressions, and incompleteness of the mappings. However, the system of “LIFE” metaphors in four great tragedie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reveals that coherence is insufficient to illuminate the systematicity of metaphors. Being a supplement, General System Theory can be seen as an insightful approach to the current studies on systematicity,which contributes five additional features to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metaphorical system, i.e. hierarchy, relevance, dynamic, openness and functionality. A solid and all-around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should not only concer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cepts and their linguistic expressions, but include mor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lements at all levels of the system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nature of metaphors.
Shakespeare; four great tragedies; conceptual metaphor; systematicity
2016-08-15
本文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认知视角下莎剧隐喻的汉译研究”(项目编号:15FYY004)、广西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莎剧及汉译本概念隐喻系统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KY2015YB043)的阶段性成果。
陈洁(1975-),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10.16482/j.sdwy37-1026.2017-03-001
H03
A
1002-2643(2017)03-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