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钙素原的最新研究进展

2017-07-12李树红

医学信息 2017年13期
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临床应用

李树红

摘要:降钙素原为降钙素前肽物质,在出现非细菌性感染时,患者血液内PCT水平无显著变化,在发生细菌感染时,PCT随着感染程度的增高而增高。既往生物学标记物质缺少特异性和灵敏性,降钙素原是当前最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之一。降钙素原不仅是新型炎性标记物的一种,而且还是非激素活性价降钙素前肽。临床检测将该素元方面,方式包含酶免法,放免法,免疫发光法,金标法等。如果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增加耐药菌株数量,治疗时间如果太短,剂量不足,会导致感染复发。由此能够看出,合理使用抗生药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国内诸多文献证实,对疑似细菌感染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早期诊断病原体类别,甄别疾病严重程度,指导用药和判断疾病预后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降钙素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降钙素原;临床应用;感染;生物学特点;检测方式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46-03

使用何种有效方式,提升感染诊断公允性一直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以往相比,检测疾病的手段也有所增多,但迄今为止尚缺少高特异敏感性动态监测指标。在1993年,第一次发现脓毒血症血液中降钙素原(PCT)比健康者要高。现如今,PCT已经成为了诊断感染重要标志物之一,和既往生物学标记物相比,降钙素原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程度普遍较高。相关文献证实[1],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往往和其体内PCT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将该项指标用于抗菌药物临床治疗之中。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就降钙素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现综述如下。

1 降钙素原的生物学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外国学者第一次明确证实并提出,PCT属于糖蛋白的一种[2]。在1993年,Assicot第一次发现,在受到严重细菌性感染时,血液中的降钙素原含量就会显著上升,而且受到非细菌性感染时,PCT指标的上升通常不显著。在此之后,临床上将其作为诊断细菌性感染或败血症的公允性指标,通常用于疾病诊断和指导抗菌药物使用中。

1.1降钙素原的来源和代謝途径

降钙素原是新型炎性标记物的一种,为非激素活性价降钙素前肽,半衰期为20~24 h,相对分子质量为1.3×104,其为11号染色体中降钙素I 基因编码,后选择性间接,经转录,翻译后,形成降钙素原前体。于内源性多肽酶作用之下,剪除nPro-CT端序列形成多个氨基酸构成的糖蛋白物质,经裂解后,降钙素原可分解成为未成熟的PCT,降钙素和降钙蛋白以及氨基PCT[3]。

1.2降钙素的调节过程

有文献证实[4],机体甲状腺中神经内分泌细胞,非小细胞以及癌细胞等具有神经分泌的肿瘤细胞中,均能够检测出降钙素原。

2 降钙素原的检测方式

临床上在专业检测降钙素原时,检测方式包含酶免法,放免法,免疫发光法,金标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分以及凝胶层分析法等。其中,由于后两种检测方式相对费时,目前已不被临床所推广,因此本文着重介绍酶免、放免法,金标法和免疫荧光法

2.1酶免、放免法

所谓酶免法,主要指的是使用双抗体夹心,利用非自然PCT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这种方式不存在交叉反应,特异性高,检测的下限为10 μg/L,但不能检测出健康者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

所谓放免法,主要使用由人工合成的57个氨基酸组成的R2B7高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其直接能够作用在降钙素原57个氨基酸部分中,除了能够检测出游离状态下PCT外,也能检测出结合状态下的PCT[5]。灵敏度为4 μg/L,和酶免法相比,这种方式的灵敏性显著较高。但检测时间稍长,且存在标记放射性元素,会造成污染,正因为如此,该方式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2.2金标法

在最近几年,临床中通常使用金标法实施PCT检测。这种方法为半定量检测,具体使用含有跟踪剂(胶体金)抗下钙素单克隆小鼠抗体与抗降钙素(固相)多克隆绵羊抗体对血清中的降钙素原进行检测[6]。使用这种方式对PCT进行检查,不需要特殊仪器,方便简单,出具结果时间少,适合在床边检验。

2.3免疫荧光法

免疫荧光法属于定量性免疫学检测方式之一。利用降钙素原两个非相同抗原结合位点与两种鼠单克隆抗体结合,将一种示踪剂固定在管壁中,降钙素和下钙素分别和血清或者血浆中的PCT分子结合,进而形成“夹心式”复合物,而被荧光标记的抗体附着在管壁上,通过使用发光试剂,就可以计算出荧光物质的具体含量。相关文献[7]发现,荧光信号的强度水平和检测样本中的PCT浓度呈正相关,在此同时对既定PCT浓度标准样本进行检测,规划出标准曲线,进而医定量的方式,获知标本PCT浓度。

从检测感染的作用机制上来看,PCT有着良好的诊断细菌感染能力。明显比C反应蛋白在与白细胞计数等感染性标记物好。和CRP相比,PCT在诊断脓毒性休克,脓毒性败血症等疾病严重程度方面,体现出了独到优势,同时也能够为抗生素的使用提供有利信息。

3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3.1鉴定非细菌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疾病方面

当机体受到细菌性感染,呈现出炎性反应时,PCT浓度显著上升,在发生非细菌性感染时,PCT水平会轻微增加或不变化。

在发生细菌感染后4~12 h后,患者血清或血浆中PCT会显著上升。随着控制,该指标在24 h内可下降至原有水平的一半以上[8]。在尿路感染与肺炎疾病中,将PCT设定为0.1μg/L为临界值对于排除细菌感染,有较强敏感性。有文献指出[9],对于急性发热患者,将PCT临界值选取在0.4 ng/L时,排除细菌性感染准确率为95.36%以上。另一文献指出,PCT在诊断肿瘤相关性发热和和细菌感染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经过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感染组者血液中PCT水平下降至原有的50.00%以上,肿瘤组经抗生素治疗后,PCT无下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塞氏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证实,合并细菌感染的发热组患者,其PCT浓度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发热组。

对于真菌感染,有文献分析[10],真菌感染者的血液中PCT水平并不高,其并不能应用于区分真菌感染与定植,但值得说明的是,PCT对于鉴别细菌和真菌性感染,准确性高,其特异性程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1.50%和88.20%。

3.2评价感染程度和预后方面

血液PCT浓度不但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在经过连续监测PCT水平后,其能够判断宿主的病变研究程度和预后情况,PCT水平和细菌感染程度之间始终呈正相关。

有文献指出[11],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MODS者血浆中生成PCT速度明显比CPR早,PCT在炎性反应出现4 h后呈现出增加趋势。在此之后快速上升,并在8~12 h内维持高水平,降钙素原的的水平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比。随着疾病的好转,PCT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明显比CPR早。有学者对100例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12],约有26.6%的患者因为病情恶化死亡,在死亡者中PCT均值为5.6 ng/ml。存活组为1.5 ng/ml,P<0.05。另外,死亡率和随着PCT水平上升而呈现出上升趋势。初始化PCT为2 ng/ml以上时,死亡率为42.60%。为2 ng/ml以下时,死亡率为11.60%。

有一项以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发现[13],在48 h以内,PCT水平下降的幅度在30.00%以上时,证实患者预后良好。

3.3降钙素原在特殊感染性人群中的应用情况

现如今,围产儿细菌感染已经成为了值得广大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因为在新生儿发生感染之后,死亡率较高,非特异性较强,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有学者指出,在尿路感染,脓毒血症和罹患脑膜炎的新生儿中,血液PCT浓度显著偏高。国内诸多文献证实了PCT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价值加以肯定,以此为基础,最新研究真实是,PC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00%和77.50%。阴性以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78.10%和100.000%。有文献[14]以50例胎膜早破孕妇为研究对象,并将5.0 ng/ml视为血清PCT临界点(ROC为0.648),结果证实,血清PCT在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严重性感染方面存在较高临床价值,而且孕产妇的PCT值越大,表明围生儿出现严重感染的机会也就越大。

慢性阻塞性疾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有研究证实[15],血液中的PCT浓度在疾病发作时最高,因此临床上可以将该指标作为指导抗生素使用的参考样本之一,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生素处方使用次数和抗生素使用时间。

4 PCT在抗菌药物管理的应用情况

一般而言,临床强调第一时间对感染者使用抗生素,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死亡率,但是单凭症状和临床体征,往往很难区分细菌或病毒感染,因此医生们在应用药物时,经常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发生。不仅如此,如果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就会增加耐药菌株数量;如果治疗时间如果太短,剂量不足,还可能会导致感染复发。由此能够看出,合理使用抗生药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之中,当PCT值在0.5μg/ml以上时,建议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在PCT大于0.25μg/ml时,建议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性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在PCT小于0.1μg/ml时,建议停止使用抗生素。在使用完毕抗生素2~3d后,建议患者复查PCT浓度水平。如果在停药后24 h之内,患者疾病未得到显著改善,应再次测量PCT水平,有研究证实,重症监护室内严重呼吸道感染者的PCT水平相当高,在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开展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其PCT下降至80%~90%,可以考虑停止对患者使用药物。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增加耐药菌株数量,治疗时间如果太短,剂量不足,会导致感染复发。由此能够看出,合理使用抗生药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國内诸多文献[16]证实,对疑似细菌感染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早期诊断病原体类别,甄别疾病严重程度,指导用药和判断疾病预后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晓莉,薛丽华.肺炎患儿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细胞免疫指标变化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22-25.

[2]王胜云,陈德昌.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2):97-101.

[3]伍方红,许得泽,韦继政,等.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检测在术后重度脓毒血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3,34(9):1369-1371.

[4]李新梅,劳永光,黄庆,等.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在感染性休克中的意义及评估预后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3):2147-2149.

[5]刘宝华,李海峰,雷宇,等.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ICU脓毒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意义[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11):690-693.

[6]陈凤佳,匡煜坤,陈海红,等.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对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断的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3):418-423.

[7]崔晓莉,王忠勇,赵宏胜,等.降钙素原对重症患者细菌感染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630-633.

[8]Mei C,Liu J,Xu Z,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APACHE Ⅱ score and procalcitonin i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nfection[J].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2014.

[9]邓建君,周川,谢萍,等.血清降钙素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4):335-338.

[10]何依绮,傅万海,孟琼.等.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4,35(11):1708-1710.

[11]张艳平,周鹂婕.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细菌感染的诊疗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9):939-943.

[12]李向欣,赵鹏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6):909-911.

[13]谢健敏,卢解红,余一海,等.血清降钙素原对危重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2013,34(2):264-265.

[14]陈杰华,郑跃杰,王姝,等.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对儿童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8(2):87-91.

[15]付锐,项和平,杨琍琦,等.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游离DNA对多发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测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8):850-854.

[16]汤瑾,许静,王坚镪,等.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3,28(8):662-665.

编辑/钱洪飞

猜你喜欢

降钙素原感染临床应用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比研究
PCT、CRP及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