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再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

2017-07-12宋江雪

党史文苑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路径

宋江雪

[摘 要] 信仰是人类主体对于其生存发展具有最高意义的某种客观对象的信奉与实践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并巩固政权的力量源泉。当今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在我国受到一定冲击。因此,我们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建设中,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理论内涵,这对新时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践路径

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其中建立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元思潮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建设,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是党和国家理想信念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理论内涵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不同于动物的一种类本质精神,是人类主体对于其生存发展具有最高意义的某种客观对象的信奉与实践追求。信仰体系包括精神、信心、信条、信念、信仰、理想。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主要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学说)的信奉,并将其作为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与行动纲领。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信仰,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与阶段理想、信念、目标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巩固政权的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1]。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崇高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早在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2]p1093

然而,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不容乐观,受到很多外来干扰和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思想文化大交流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对其他国家不断渗透,促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与坚持。从国内状况来看,我国目前处于改革转型时期,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物质利益分配格局的多样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样给了外来思想文化渗透留下可乘之机。如果不加以鉴别与引导,主流健康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被弱化。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到实现其中国化,经历了由少数群体到大众化,由盲目崇拜到理性科学,以及传播途径的单一到多元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众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历史前提。从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为新时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1.信仰主体:从少数先进知识分子到广大群众。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由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到工人和广大民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当然,这中间也有少数开明的非马克思主义者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接触到的也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还可能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开来。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广大工农群众开始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尤其是在1935年到1948年之间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和领导人民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增加人民物质福利,促使理论传播与物质实践相结合,信仰群体不断扩大,同时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声望,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2.信仰客体:从片面性选择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早在1840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就以不同的形式传入中国,19世纪末清政府的驻外使臣、洋务官员、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马克思主义都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都未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在五四运动后,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包括初期李大钊、陈独秀、李汉俊等,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是有选择性、零散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不断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接受、认同,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群众生活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理论通俗化,使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的传播达到高潮。尤其是1942年的整风运动更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深入到文艺工者和党政干部之中,由此产生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3.传播介体多元化,宣传途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离不开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宣传方式。

(1)创办各种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一些早期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创办各种报刊向民众传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在1919年于《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青年》第6刊第5专刊号),向中国民众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此外,主流报刊强强联合,整合资源,《新青年》《向导》《先锋》三大报刊联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平台”[3]。

(2)以文艺宣传为载体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生活。中国共产党和知识分子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多种传播形式。早在中共共产党成立后,文化知识分子通过发表文章以及建立文化团体,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界的最强音。延安时期,在战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利用戏剧、诗歌、文学等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例如,取材于延安生活题材的《打窑洞》《烧炭》《延安“鲁艺”校景》等美术作品,结合边区特有的革命生活实际突出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战斗精神。在音乐制作方面,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共同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鼓舞激励斗志的经典佳作。同时,毛泽东提倡在革命地区多表演群众性文艺以及建立各种农村俱乐部、文艺社团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多样化民间文艺形式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

(3)加强群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要成为民众的精神信仰,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生活。在以农民为主体的近现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灌输到百姓思想意识中,必须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五四运动对于青年教育非常重视,“早在五四后一年中,青年社团估计约有三四百个”[4]。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对于青年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劳苦青年群众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斗争中他们又是最坚强最勇敢的。因此对取得青年群众的宣传,是整个宣传任务中一个重要的任务。”[4]同时,我们党重视干部教育,创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华苏维埃大学、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等等,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群众中的传播,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成功的一个时期。

三、新形势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新世纪新阶段,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具体实践的呼唤。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在泛民族主义浪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以掌握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是当前文化建设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的关键一环。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从信仰主体、信仰客体、传播信仰的介体着手,补足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的“钙”。

1.构建面向信仰主体的政策保障机制。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促进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日常生活是关键一环。在当前知识型经济时代与全球化浪潮并存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中的“大众”,包括最重要或者最需要灌输的青年、党员干部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工农群众,他们不仅在文化受众群体中是主体,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处于特殊的地位。在实践中,对于不同群体要有针对性。要关注各个群体对于理论的吸收程度。尤其是对于工农大众,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易懂,要真正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次,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p9“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p247可见,马克思主义要掌握大众,解决好以民生为根本的社会建设问题是关键。对马克思主义受众来说,要不同程度地保证其物质利益与生存发展权利的实现,他们才会接受。

2.完善针对客体的内容与形式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学说,要想在中国掌握群众,一方面要与时代相结合,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使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信仰,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重要的是这种信仰是否符合中国人民的心理与现实状况。

因此,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容的时代化,是坚定信仰、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丰富其时代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化、大众化和本土化。

3.丰富传播与教育媒介的多元形式。在强调经济转型、文化自信的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创新使得多元化媒介日新月异,社会思潮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人,不但不能脱离多元化的媒介,而且应当掌握并运用它。同时可以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学术讨论,组织不同群体的探讨活动也是巩固信仰的实用方法。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与客体内容能否理性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文化环境的影响。针对小范围内存在的不良文化影响,我们更要提升民族意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一体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韩艳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的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1(4).

[4]巩永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中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4(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以“革命”之名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