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2017-07-12王磊波万建军

党史文苑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传统文化

王磊波+万建军

[摘 要]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准则。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不仅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和民主思想的升华,是对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传统文化 继承与超越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特征。为人民服务思想是由毛泽东创立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通过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社会发展规律,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是一个政权能否长久的关键所在。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正是毛泽东汲取历朝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成败的经验教训,对传统民本思想扬弃的结果。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民本是“以民为本”的缩语,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敬德保民”就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孔子《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那时已经体察到民心向背对政治的影响。此后历代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主张,从而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民本思想首先肯定了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主张“重我民” (盘庚)。作为“亚圣”的孟子较为鲜明地且多角度地论述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发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的震古烁今之论。荀子则进一步将民与君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的言论。在民生方面,“富民”是民本思想的突出表现。孔子曾发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3]的言论。孟子也曾说过“民事不可缓也”,并主张“制民之产”,使百姓“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荀子则直接提出“下富则上富”。总之,在民生层面,“爱民”“富民”“养民”是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在执政者与民众关系上,民本思想突出表现为“亲民”“信民”。孟子反对治国者“独乐”,力主“与民偕乐”。在《论语·为政》中,也突出了“取信于民”对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孟子据此概括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著名论断。总的来说,传统民本思想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重民”“富民”“亲民”“信民”等方面。

传统民本思想固然内涵丰富,但是因其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必然附着一些落后腐朽的东西,有其局限性。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正是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吸收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积极的一面,同时剔除其糟粕,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扬弃的结果。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坚持对人民负责,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保障和发展人民利益,这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4]p370-371。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毛泽东集中论证和阐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革命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为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毛泽东认为只有保障和维护好人民利益,人民群众才能自觉参军参战,支持革命事业。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他指出:“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由此,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减租减息”等方针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物质利益。虽然从以上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但是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已经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君本位”观念,开始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去思考人民的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此时为人民服务思想中的“人民”这一主体才更具广泛性,人民利益的实现才更具有了可靠性和真实性。

总之,传统民本思想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来源,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传统民本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新飞跃、新发展。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中国传统民主思想的升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产生是毛泽东和扩大共产党人批判继承古代朴素民主思想,同时借鉴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合理因素的结果。

以现代民主理论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确实没有生长出国家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因此,中国古代的“民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民主,而是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一些泛民主因素。在当时专制政治统治的情形下,只要是对专制主义进行限制,有相对广泛的民众参与以及一些体现相对平等的思想与政治实践,就可以看做是民主性的表现,也就是古代朴素民主思想。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公社,其氏族长是通过氏族会议选举出来的。到了尧舜以后又有了部落联盟推举领袖的“禅让”制度。这些都有了一定意义上的民主体现。氏族社会是一种没有任何剝削和压迫的民主政治典范,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的民主制”。在《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其中蕴涵着“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思想,这些思想主张不断丰富着中国古代朴素民主思想。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国家治理的广泛参与。到了专制主义盛行的封建时代,统治者们创造性地发明并完善了兼听则明的谏议制度、反腐倡廉的监察制度以及选拔贤良的科举制度。谏议制度和监察制度的产生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统治阶级内部发扬“民主”的产物,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主的精神。而科举制的推行则有利于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度,对于破除裙带关系和世族政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受君主专制政治以及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中国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制度上的民主制度,但是这些古代朴素的民主思想为近代民主进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近代,随着民族矛盾的产生,民族危机的加剧,启蒙思想家和改革家们开始引进西方民主思想来挽救民族危机,但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却发掘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天朝田亩制度》中朴素平等思想、康有为从公羊之学过渡到君主立宪的变法思想、孙中山设计的民主共和国“五权宪法”中包括了考试权和监察权。这些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求民主和自由的愿望。总之,纵观中国传统民主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对专制主义批判与改造的过程。

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中国民主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时代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代朴素民主思想在人民民主的大树上茁壮成长,化被动“民主”为主动民主,化有限“民主”为人民民主,从而不断发展与丰富着为人民服务思想内涵。

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从而使得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指导下,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并在五四宪法中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一切工作人员必须依靠群众,经常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6]p801945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兴亡“周期率”的问题时,思路就是依靠民主,依靠人民监督政府,防止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才能跳出“周期率”的支配。他认为,要保证党员干部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必须要实现有效的监督。

总而言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民民主理念。这些人民民主理念是毛泽东批判性继承古代朴素民主思想的合理成分,同时又借鉴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而形成的。因此,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主思想的升华。

三、为人民服务思想对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超越

仁爱学说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为人处世之学,它强调“仁者爱人”以及“推己及人”的忠宽恕之道,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毛泽东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仁爱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把传统的仁爱思想与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有机结合,从而成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儒家以“仁爱”为原则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道德规范体系。纵观儒学大家们关于“仁爱”思想的论述,“仁爱”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爱有差等、“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以及“援仁入礼”等几个方面。爱有差等的道德原则强调一个人给予他人的爱是有差别的,不平等的。自“亲亲”开始,由亲及疏等级不同;等级不同,“爱人”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在政治生活中,孔子依据“仁者爱人”的原则提出了“务民之义”[3]的主张,就是说有作为的君主应把为百姓服务作为第一抓手。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认为忠恕之道是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在儒家仁爱思想的道德体系中,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传统的仁爱思想孕育了对他人爱的感情与道德义务,尤其是奉献他人与社会的意识。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儒家重义轻利;在公私观上,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些思想与理念对于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正是毛泽东对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与传统仁爱思想进行集成与创新的产物。中国传统的“仁爱”精神讲博施济众、忠恕之道、天下为公,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着内在精神上、情感上的一致性,“全心全意”是大仁、是大爱;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集体主义倡导把集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着本质的共性。因此,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摒弃了传统仁爱思想中的糟粕,批判继承、创新突破,并将其与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创造性地合二而一,集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情感上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奉献精神,在理念上反映了集体主义原则的价值诉求,在国情上反映了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的传统仁爱思想的血液。总之,为人民服务思想实现了对传统仁爱思想的超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根本价值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遵循的根本宗旨。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为人民服务思想正是毛泽东在批判性继承、创新、发展传统民本、民主与仁爱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只有立足本国国情,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华,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王威威.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传统文化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