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毛泽东确立初心的三次关键选择及启示

2017-07-12周伟东

党史文苑 2017年12期
关键词:选择初心

周伟东

[摘 要] 初心来之不易。青年毛泽东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初心经历了十年探索,三次关键选择。第一次是选择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驻省中学,开启了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第二次是选择湖南一师,树立了教育救国的理想;第三次是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革命救国的道路。三次选择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即救国救民。青年毛泽东确立初心的历程启示我们:共产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个人梦要与国家梦紧密结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全国人民的初心统一于中国梦。

[关键词] 青年毛泽东 初心 选择 救国救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共产党人的初心主要是指选择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近百年。也许是走得久了,人们容易忘记来时的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还将继续长期并存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成为一些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惑。要知去向,必先弄清来路。因此,回顾青年毛泽东确立初心即选择共产主义信仰的历程,会对时人有所启发。青年毛泽东确立初心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其中有三次关键选择作用甚大,影响深远。

一、选择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和湘乡驻省中学:开启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毛泽东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小时候住在湘乡外婆家,8岁后回到韶山读私塾。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前后读过“六年孔夫子”,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但科举已于1905年废除,走传统科考道路已无可能。当时他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是到湘潭米店当学徒,一是进新式“洋学堂”东山高等小学当学生。

父亲毛顺生的本意是让毛泽东去湘潭米店当学徒。因为毛家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富农,毛顺生一面耕种,一面从事贩卖稻米的生意。通过勤劳耕作、精心经营,毛家慢慢发家致富。于是,毛顺生按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见识规划了儿子们的未来,设计了毛家进一步发展的道路:长子泽东读书6年,能说会道,到湘潭米店当学徒,学成之后,开设毛家米店;二子泽民(时年14岁)勤快精明,在家里主持耕作、大米加工。长子主外,次子主内。从个人发家致富的角度看,毛顺生这个方案堪称完美。但是,青年毛泽东却执意要去东山高等小学堂念书。

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救国救民。读者诸君可能会问,一个山沟的孩子的救国救民思想是怎么来的呢?它主要来源于毛泽东早年的劳动体验和读书思考。1907至1909年,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白天劳动,晚上看古典小说。参加农业劳动使他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对劳动人民深深同情;晚上看小说,他喜欢思考,发现小说中写的都是一班文官武将才子佳人,没有一本写农民的书,萌发了为农民写书的愿望。这是他救民思想的萌芽。其救国思想主要是受了1907至1910年所读的三本书的影响,即清末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和日本人中岛端的《支那瓜分之命运》。受书中危机意识、改良兴国、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开始树立救国的理想。他非常清楚,要实现救国救民的梦想,只有进新式学堂求知储能。因此,毛泽东十分想去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但这个愿望遭到了父亲毛顺生的强烈反对。毛泽东动员了自己的老师和亲友轮番劝说父亲,最终得到了父亲的同意。临行前,带着感激与对未来的憧憬,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送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p8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少年毛泽东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东山小学堂,是湘乡士绅为培养湘乡子弟而建的一所贵族学校。清朝末年,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湘乡人为主的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重新打下半壁江山,朝廷论功行赏,很多湘乡人升了官发了财。为了培养他们的子弟,湘乡人比较重视教育,积极办学。毛泽东也算半个湘乡人,他外婆家是湘乡的。他表哥文运昌就在东山小学堂读书,因此他能获得东山小学堂的一些信息。毛泽东考入东山小学堂后,按照教员出题曾写《言志》《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多篇文章,因写得好而全校出名,深得校长和教员特别是国文教员的喜欢[1]p9。校长李元甫甚至惊呼他为“建国之材”[2]p9。

在东山小学堂,毛泽东收获了新知。譬如,第一次上物理课,第一次上地理课,第一次上英语课,第一次上音乐课,特别是第一次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非常崇拜康梁。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到东山小学真是“土包子进了洋学堂”,大开眼界。据说在东山小学堂的那帮贵族子弟看不起大龄穷学生毛泽东,但是毛泽东不以为然,充满自信,他改写了一首诗自勉,即《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3]p339-341此诗大气磅礴,彰显清修大志、敢为人先、成就大业的雄偉气魄。

由于毛泽东的基础好,学习勤奋,半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所有课程。在期末时,毛泽东又面临新的选择。李元甫、贺岚岗与谭咏春三位先生坐在一起,谈起了毛泽东今后的学习与成长,认为东山这个小池塘已没办法容下毛泽东这条龙,他应该到省城中学去深造。恰好贺岚岗老师将赴长沙湘乡驻省中学任教,李元甫极力推荐毛泽东跟随他去报考湘乡驻省中学。

湘乡驻省中学,前身为湘乡试馆,是在曾国藩的倡导下创办的,为赴省城长沙考功名的湘乡子弟提供各种便利。1905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湘乡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禹之谟,筹资将湘乡试馆改建成湘乡驻省中学,旨在培养民主革命和工业技术方面的人才。

在湘乡驻省中学,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三次变化:一是转变政治立场。清朝末年,一些人以剪辫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反清立场,青年毛泽东受其影响,和同学相约剪辫以示反清。面对其他同学的退缩,他和同学胡崇诚不仅首先把自己的辫子剪掉了,而且把其他同学的辫子也强行剪掉了,表明其立场十分坚定。二是第一次发表政见。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政局剧烈变动,革命思潮涌动,深刻影响着青年毛泽东。他第一次看到了同盟会办的《民立报》,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读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在革命思潮的鼓舞下,他写了一篇时政评论文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他在文章中提出:只有赶走列强,推翻清朝政府,中国才有出路,人民才能生存;应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4]p18。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政见,可能观点有些不够成熟。因为他还没有搞清楚康、梁和孙中山的区别。但是,这至少表明他赞同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三是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时,一个革命者到学校“作煽动的演讲”。受其鼓舞,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不久,毛泽东参加了湖南新军,新军发给他一支“汉阳造”步枪。这样,毛泽东由同情革命转变到实际行动。

二、选择一师:树立教育救国理想

辛亥革命很快就胜利了,建立了民国。毛泽东认为当兵的目的达到了。因此,他决定退出新军,回到学校继续求学。

这时,湘乡驻省中学已经停办,教室成为兵营。回到驻省中学是不可能了,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读书成为青年毛泽东面临的一大难题。辛亥革命后的长沙,新式学校就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招生广告铺天盖地。毛泽东看得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他先后报考警察学校、制肥皂的工业学校、法政学校、商业学校。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毛泽东最终考进湖南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但是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所学校一大半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的,这让英语基础不好的青年毛泽东感到吃不消,短短一个月就自动退学。

1912年3月,毛泽东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湖南省立一中。在省立一中学了一段时间,毛泽东发现省立一中的课程太浅显,感觉吃不饱,认为在校读书不如自学,于是在放暑假时就自动退学自修。

他的自修地点在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在那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根本就看不到湘潭,才知道世界很大,要学的东西很多,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在那里,他就像“一头牛闯进了菜园子”,大量涉猎了各种中外书籍,特别是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和科学读物,例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这半年自学,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是非常有价值的,相当于接受了一次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

然而,新的问题发生了。这年底,毛泽东回韶山过年。望子成龙的毛顺生,见儿子既没进学校读书,又没去谋职,认为是不走正道。责令毛泽东一定要再去报考正规学校,否则就断绝他的生活来源。因此,毛泽东决定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回长沙后,听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低、毕业后当教师,他产生了浓厚兴趣。当然,更主要的是当老师符合毛泽东当时的志愿。当年四师的招生广告上有这么一句:“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泉也。”这句话打动了他。一年前,他报考省立一中的试题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他的立意是“以教育为主腦”,对“教育救国”思想有深刻认识。经过再三权衡,觉得自己将来最适合当教师,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选择师范意味着选择教育救国的道路。

一年后,湖南四师并入湖南一师,统称湖南一师。湖南一师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1161年创办的城南书院,培养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陈潜等杰出人才。从1913年到1918年,毛泽东在一师整整读了五年半。在此期间,毛泽东勤学苦读,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后来从事革命工作、成为一代伟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0年,毛泽东曾对一师老同学时任一师校长周世钊回忆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毛泽东在一师收获颇丰,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和学问。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是“先博后约,先中后西,先普通后专门”。他首先关注的是传统典籍,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作为研究学问的必读书目。1916年后,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哲学和伦理学,他主张探索世界的大本大源,对人生、历史、社会、国家等问题都有深入的思考,希望从各种学说中找到世界的本源。通过哲学思维,毛泽东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和学问。

第二,培养了信心和胆识。历史上,中国人习惯敬畏天地,讲究君臣父子那一套服从思想,唯独没有自主性和自信心。毛泽东一反传统,提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观点,极富革命性和斗争性,显示出毛泽东强大的自信心。毛泽东的自信应与他的唯我论有一定联系。1917至1918年,他在读《伦理学原理》时批注说:“盖我即宇宙也。各除去我,即无宇宙。各我集合,即成宇宙。”[5]p204他看到了个人对整个宇宙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有利于树立强大的自信心。通过学习《伦理学原理》,毛泽东甚至参透了生死。他说,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物质不灭,人也不灭。生即是物质和精神集合在一起,死即是精神和物质解散,不必畏惧。毛泽东原本有湖南人的霸蛮精神,经过唯物论的启发,他的胆识获得了一个飞跃。其胆识可以从他指挥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中得到印证。1917年11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和粤桂联军作战失败,从湖南衡阳沿铁路向北溃退到长沙城南的猴子石一带,因不知城内虚实,在那里徘徊不前。湖南一师位于城南,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领导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外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建议,让学生自愿军对付溃军。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面对一支3000多人全副武装的溃军,毛泽东组织学生自愿军拿着木枪,联络警察,趁着夜幕把溃军包围起来,一面大放鞭炮,一面鸣枪喊话“缴枪不杀”。在这种突然袭击下,张皇失措的溃兵纷纷缴械投降。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事后,人们称赞毛泽东“浑身是胆”。

第三,坚定了救国救民的志向。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为了扩张自己势力,对德宣战,并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下最后通牒,袁世凯答应了日本的大部分要求。消息传来,民情激愤。毛泽东在一师出的爱国文集上题写了四句话:“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5]p10表明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救国志向。为了救国,毛泽东甚至愿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说:“齑其躬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5]p121915年秋,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征邀有志爱国、敢于牺牲的青年结为朋友,为救国而迈出了寻找同志的第一步。当然更主要的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集合追求进步、有共同语言的同学和朋友探讨国家大事。经常讨论这类问题的人有15个左右,讨论的次数有100多次。在此基础上,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表明了他们通过学术和教育救国的基本理念。

第四,积累了较广泛的人脉。老师圈中的著名人物有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易培基、孔昭绶等。杨昌济老师后来介绍毛泽东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蔡元培等著名人物。同学朋友圈中的著名人物有蔡和森、何叔衡、罗章龙、李立三、李维汉等等。毛泽东的亲友中,很多人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党的重要领导人。这批优质的人脉资源是毛泽东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第五,获得了初步的社会实践经验。毕业后,毛泽东回到一师附小当了两年校长,并利用这个平台从事革命工作。毛泽东办学的初步经验就是从一师获得的,为他后来办农运讲习所、办抗大、办中央党校奠定了基础。小学校长这个身份对毛泽东从事革命事业也有帮助,有利于宣传马列主义、创办党团、组织民主运动等等。陈独秀、孙中山看中毛泽东,可能或多或少与其小学校长的身份有一定关系。

三、选择马克思主义:踏上共产主义革命救国的道路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很小。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此背景下,青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自己的政治实践和思考,逐步放弃了教育救国和改良主义思想,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对共产主义信仰的选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8年8月以前,初步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毛泽东最初接受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社会改良主义。1911年底到1912年初,毛泽东当兵期间,从报纸上读到了一篇谈论社会主义的文章,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尽管他当时看到的“社会主义”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但毛泽东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充满热情。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思潮都被解释为社会主义。对于到底选择哪一种社会主义,1918年8月以前,毛泽东尚无明确主张。

第二个阶段,1918年8月至1920年夏天,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使青年毛泽东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两次北京之行起了关键作用。第一次北京之行是1918年8月至1919年3月,目的是筹办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其主要收获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了解。在北京的半年中,毛泽东阅读了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旁听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北大知名教授的讲座,并加入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还在长辛店参加了邓中夏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1919年4月,带着新思想,毛泽东经上海回到长沙。不久应聘到修业小学当老师。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在长沙组织学生运动积极响应。6月3日,组织湖南省学联发动长沙市22所学校的学生进行总罢课。7月14日,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并在《湘江评论》上发表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公开赞扬十月革命,明确提出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5]p312这是毛泽东思考中国出路的一次质的飞跃。

第二次北京之行是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目的是发动首都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其主要收获是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北洋军阀张敬尧在湖南当督军时胡作非为,不得民心,1919年11月至1920年6月湖南各界發起“驱张运动”。青年毛泽东是赴京请愿代表团的重要成员。他后来跟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他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认真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等共产主义文献,1920年夏基本上完成了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6]p131。

第三个阶段,1920年夏至1921年7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这个阶段毛泽东一面参与湖南自治运动,一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建湖南党团组织。湖南自治运动,是指1920年6月至1920年11月,为了打倒军阀专制,湖南各界掀起的民主自治运动。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主张“湖南的事,应由全体湖南人民自决”。毛泽东还提出成立“湖南共和国”主张,希望先把湖南建成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再促进全国的民主建设。湖南学界主张仿照西方国家制定省宪,资产阶级要求“职业自治”。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也表示“采用民选省长”。接着,各方围绕制宪权进行斗争,毛泽东等主张“公民制宪”,省政当局坚持省议会的制宪权,制宪运动逐渐陷入僵局。1920年11月,各界人士陆续退出运动。不久,赵恒惕赶走谭延闿独揽湖南军政大权,自治运动彻底失败。

在参与湖南自治运动的同时,毛泽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成立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7月底,毛泽东和易礼容、彭璜等一起创办文化书社。文化书社促进了马列主义的传播,对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湖南的成立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同年9月,毛泽东与姜济寰、易培基等成立俄罗斯研究会,发行《俄罗斯丛刊》,发表了不少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俄罗斯研究会还组织进步青年赴俄考察和留学,先后有任弼时、萧劲光等6位青年被介绍去俄留学。

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毛泽东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1920年11月,毛泽东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5]p2所谓“另辟道路”,即放弃教育救国和政治改良救国主张,走共产主义革命救国道路。1921年元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员大会上说:“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至此,毛泽东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初心,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成为一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四、青年毛泽东确立初心的启示

从1910年走出韶山冲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经过十年艰苦探索,反复思考和比较,三次关键选择,青年毛泽东终于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共产主义。从青年毛泽东寻找真理的过程来看,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共产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毛泽东先后受过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杨昌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影响,先后信仰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主义。在各种改造社会的主张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认为教育、实业、政治改良等方式都救不了中国,只有共产主义革命才能救中国,这一思想演进的过程,符合历史发展的自然逻辑。

第二,个人梦离不开国家梦。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救国救民。受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年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并牢牢抓住这个时代主题。他不甘心做一名米店学徒走个人经商发财之路,而是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结合起来,立志求学,通过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1910至1920年十年磨一剑,终于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共产主义。有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才使毛泽东成就了建党、建军、建国的伟大事业。当年毛泽东所处的是救国救民的时代,今天是富国富民的时代。前辈们已经打下了红色的江山,建立了新中国,剩下的是保卫和建设好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飞速发展,今天,我们可以豪迈地说,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中国成为真正的巨人屹立于世界。但是,我们不能停下脚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一段路要走,任务还很艰巨。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仍然要将个人梦与国家梦连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才能在实现国家梦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个人的最高价值。

第三,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中国人民的初心统一于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那么初心到底是什么?笔者理解,初心就是包括青年毛泽东在内的革命先驱经过艰苦探索牢固确立的共产主义信仰;初心就是革命前辈们寻找真理为的是救国救民,在今天我们坚持真理则是为了富国富民;初心就是要有先辈们当年为着革命理想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所以,不忘初心,对于今天的共产党员来讲,就是不要忘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对于全国人民来讲,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落后挨打的历史,不要丢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要淡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愿。从救国救民到富国富民,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中国人民的初心是一致的,两者统一于中国梦。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陈荣教编著.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

[3]山齐编著.挑着刺儿读历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4]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6]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选择初心
永远的初心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论“不忘初心”
秉守初心 砥砺前行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