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下党的作风建设探析
2017-07-12李莉
李莉
[摘 要] 全面从严治党下,以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推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本文从思想作风、学习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解析、审视进而透视作风建设的难点问题,分析新常态下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从教育、制度、监督、考评等多角度探索科学有效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作风建设 内容解析 难点挑战 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吹响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的号角,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新要求,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深入聚焦党的作风建设,全面解析审视作风建设重要内容,透视作风建设的难点、挑战,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一、作风建设的重点内容解析
领导干部作风,主要体现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五方面。因此,新常态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首先要从这些方面入手,结合当前新形势、新任务,解析作风建设中应加强的重点内容。
1.思想作风。思想作风决定着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就要注重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新形势下思想作风建设要突出强调“两个反对”:一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邓小平在谈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p143思想作风建设必须解放思想,要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二是反对脱离实际。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形势出发,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学习作风。领导干部的学风,实质上指的是领导干部如何对待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问题,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内容。
新形势下学习作风建设要做到“两个力戒”:一是力戒“教条主义”。教条主义指的是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缺少對本地区的调查了解,没有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质,只是一味地机械照搬。学习作风建设就要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改变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二是力戒“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指的是脱离实际,凭主观经验和意志办事,轻视理论学习,靠“拍脑袋”解决问题,不重视把理论知识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缺乏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工作作风。工作作风是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的一贯风格。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新形势下工作作风建设要注重“两个克服”:一是克服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实效;重夸成绩、轻谈问题。形式主义看上去重“形式”,究其本质而言,实际上重视的是“形式”下隐藏的私利。二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具体表现为感情上疏远群众,决策中无视群众。官僚主义的做法,实质上是“官本位”思想滋生,懒政思维盛行,权力观念错位,没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行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属于人为夸大主观意志的唯心主义。
4.领导作风。领导作风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是党的领导作风的核心,贯穿一切领导活动之中。
新形势下领导作风建设必须强调“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发扬民主。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二是坚持廉洁用权。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防止手中的权力商品化、庸俗化,决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的工具。
5.生活作风。生活作风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日常生活中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
新形势下生活作风建设要坚决做到“两个抵制”:一是抵制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的要害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二是抵制奢靡之风。奢靡之风丧失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只讲个人满足,不讲为社会贡献,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质也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
二、作风建设的难点与挑战透视
1.来自于信仰信念迷失的挑战。目前,信仰危机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造成信仰危机,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环境因素。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当时带来了集体性的信仰焦虑。现在看来,这种焦虑并没有治愈,信仰危机的持续影响并没有消失。二是西方价值观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一些理论素养不高的党员认识不清西方价值观的实质,不明白西方价值观与我们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而去盲目崇拜,举为圭臬,丢掉我党的根本宗旨,信仰出现危机。从内部环境分析,其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一些党员认识不清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并不可怕,它将随着社会进步得到解决。由于思想上的迷糊,造成一些党员不能理性对待,甚而信仰发生动摇。其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误读、误导,为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供了依据。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无视法治原则、缺失市场主体价值精神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追求暴利,一些不良商家肆无忌惮地腐蚀、贿赂当权者,使得一些党员干部放纵私欲、物欲,进而背离初心,信仰迷失。
2.来自于制度建设不健全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干部管理体制中管理权限与监督权限的脱节,使得一些权力没有受到必要的制约。制度中存在的漏洞,給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选人用人方面,公正、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实中,不良的用人导向没有完全纠正,政绩评价不够科学,选人用人程序不规范,领导手中选人用人的权力过于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党员干部自然就“眼睛向上看”,不搞实绩搞虚绩,大搞形象工程,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
3.来自于监管机制不完善的挑战。监督管理不到位是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泛滥的重要原因。具体体现为:一是监督体系不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健全,权力运行不透明。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制度,但一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一些制度在执行中变形、走样,致使领导干部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三是惩治力度不到位。与领导能力、工作业绩相比,领导作风问题往往被看做小节问题,不正之风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纪条规失去敬畏感,权大于法的思想、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应运而生,大大助推了不正之风的泛滥。
三、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作风建设必须打持久战,建立起长效整治机制,持之以恒。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作风教育常态化机制,筑牢思想防线。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少数党员干部党性不纯、思想不正、宗旨观念淡薄导致的。因此,作风建设首先必须从思想教育抓起,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形成抵御不正作风的思想防线。一是作风教育要抓住根本。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特别是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补好精神之钙。二是作风教育要找准对象。既要突出党政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也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情操和廉洁自律意识。同时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构建、培育先进的、健康的廉政文化,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风气,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三是作风教育要用对方法。要突出廉政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相结合,经常教育和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浓厚的反腐倡廉教育氛围。四是作风教育要建立机制。实行教育报告、考察、考核等制度,并将作风教育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培训、三会一课、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必学内容,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切实做到全覆盖。健全党员学习档案,定期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制度化机制,规范日常行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一是制定制度要注重切合实际。要针对重点部位和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且要随着不良作风外在表现的变异及时跟进。二是制定制度要注重科学可行。所制定的制度要政策分明、界线清楚,强化刚性、便于操作,尽量不出现“应该”等模糊词汇,以减少实际操作中的弹性和随意性。三是落实制度要注重严格到位。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央八项规定、上级党委作风建设规定等党纪党规。要狠抓现有制度落实,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领导干部,要加大处理力度,让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声誉等各方面都付出沉重代价,以儆效尤。
3.建立健全干部作风考评机制,筑牢廉洁防线。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作风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要拓宽干部作风考察范围。将干部作风状况列为干部考察内容,拓展考察空间,对其工作圈、生活圈全面考察。二是积极探索干部作风考察形式。在制度设计上加大群众参与、群众监督和群众评价的力度,尝试党员作风民主评议、民意调查等办法,引入作风建设群众评判机制,定期开展作风建设满意度测评,引导党员干部把目光和注意力放到群众身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争取得到群众的认同,促进干部作风持续改进。三是健全干部作风问责机制。将干部作风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把作风建设指标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因作风飘浮、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故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干部,要严肃追究责任。总之,通过对干部作风考评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好的作风选人和选作风好的人,坚持实绩导向,对违背群众意愿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做表面文章,作风不正、作风不实的干部,不仅不能提拔使用,还要进行组织处理。
4.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是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监督检查,既要充分发挥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的作用,有效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增强监督合力。二是要强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大力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将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下,从根源上纠正不正之风。三是要建立预警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个人购置房产、车辆等重大物品的资金来源情况,接受他人馈赠和财产转移情况,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以及本人、配偶、子女出国境等重大事项,按规定向同级或上级纪委报告。四是要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检查,将作风建设检查常态化,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要建立作风建设检查制度,并认真落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不避重就轻,查明事实,客观公正处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