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丸防治抗结核药化疗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2017-07-12顾叶华金咏梅祝旖旎
顾叶华+金咏梅+祝旖旎
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四大传染病之一,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1]。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疫情虽有所下降,但是结核病负担仍十分严重[2]。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病的根本途径,能否顺利进行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决定治疗的成败。但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肠道系统(28.9%)和肝胆系统(23.7%)[3]。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治疗后1周~3月内,1~2周内为高峰期[4]。本研究对耳穴压丸法防治抗结核药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肺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例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该院结核科病房收治的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共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
纳入标准:① 第一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的初治患者(既往未经抗结核治疗,或抗结核治疗时间少于1个月者)。② 无贴压禁忌证,耳穴皮肤完整,患者同意并配合。③ 无心、肝、肾等重大疾病。④ 院内治疗大于2周。⑤ 年龄18~65岁。⑥ 具有较好依从性。
排除标准:① 妊娠、哺乳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② 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有过敏史者。③ 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功能障碍者。④ 对王不留行籽过敏或不能耐受压丸者。
1.2 诊断标准
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参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的标准[5]:① 3次痰涂片结核杆菌阳性。② 痰涂片阴性,结核菌素(PPD)试验强阳性。③ 痰涂片阴性,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阳性。符合①②③中任一项,并伴有咳嗽、咳痰、血痰或咯血等症状,同时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肺结核国家标化治疗方案2HRZE/4HR:异烟肼片(H)0.3 g/d,利福平胶囊(R)0.45 g/d,吡嗪酰胺片(Z)1.5g/d,乙胺丁醇片(E)0.75 g/d,HRZE方案治疗2个月为强化期,HR方案治疗4个月为巩固期。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后加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次,每日3次,口服2周;治疗组在化疗开始后加用王不留行籽耳穴压丸治疗。在操作前期、中期分别对责任护士进行培训,达到对耳穴压丸操作方法及胃肠道症状评估的同一性,分别取双耳的胃、脾、神门、皮质下4耳穴为主穴,肝、肾为辅穴;王不留行籽胶布贴在选好的穴位上,垂直按揉,以患者能感到穴位部位酸、麻、胀、热为准。嘱患者自行逐穴按压,每次每穴按压2 min,每日3次,隔天更换1次王不留行籽胶布,1 周为1 个疗程,观察2 周。记录两组患者在抗结核化疗开始时、治疗1周后和2周后的恶心、胃脘不适、呕吐情况以及进食状况;监测治疗开始时、治疗1周后和2周后的肝功能损害情况。
1.4 疗效评价
1.4.1 消化道症状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记录治疗后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的程度(表1),计算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
1.4.2 肝功能 分别将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的检测值与正常值上限(ULN)[7]比较, 2ULN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9.1.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组在2016年2月、4月各失访1例,对照组在2016年3月失访1例,3例均为返回原籍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2.2 消化道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开始时、治疗1周后和2周后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治疗后1周后消化道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表4)。
2.3 肝功能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重度肝损发生,治疗1周后和2周后肝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肝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消化系统的反应可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以及肺结核最后的疗效[4],减轻抗结核治疗时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十分重要。
耳穴疗法是通过耳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指在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指导下,通过刺激或检查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在临床应用广泛。耳穴贴压法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在改善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方面优于西药多潘立酮[7]。同时,耳穴敷贴联合时辰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较时辰化疗及常规化疗能明显减轻患者化疗胃肠道不良反应[8]。在防治肺癌患者化疗后消化道反应方面亦具有良好疗效,可减少止吐药物的使用,患者耐受性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10]。
《内经》认为耳与经络的联系非常密切。如《靈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经络感传法、耳廓染色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等各种实验研究,证明了耳廓与机体内脏、五官及体穴等存在着经络感传的联系[11]。试验证明,胃电可反映胃部疾病的状态[12],而耳穴可影响胃电,其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后竞争性抑制了其他病理兴奋有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