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语境下戏曲院团创新原则研究
2017-07-12张辰鸿
张辰鸿
摘 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戏曲面临着多重困境,也存在着多重矛盾,而作为其阵地的戏曲院团在这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今天的戏曲院团应该从创作观念、舞台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诸方面进行创新,同时需要认清继承与创新的界限,即需要把握一个尺度,明白在继承中需要取哪些精华、去哪些糟粕。在创新中不是全盘地否定或者重构,而是有选择地继承,有目的地创新。
关键词:戏曲院团;制度创新;艺术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就中国戏曲而言,从早期歌舞戏到宋元杂剧,直至明清时期各种声腔的形成,无一不是处于创新发展的变革之中,这种创新与变革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如何进行戏曲艺术革新是每一位戏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和阵地的戏曲院团,更是在创新这一本质问题上展开了广泛的改革运动,有的能够在时代中脱颖而出,有的却收效甚微,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因而笔者认为,对于戏曲及其院团今后的发展而言,走创新的道路是必然的,但是创新作为一种实践,其具体途径和方式的选择必须经过深思熟虑,需要对当下戏曲艺术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探索和分析,才能选择有效的具体创新措施。
当今艺术发展多元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多种矛盾,虽然各种艺术形式并存发展,但是相互之间有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也就形成了此消彼长、此兴彼衰等发展现象,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任何艺术形式都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与生存价值。戏曲艺术也是如此,但是时下戏曲艺术市场整体上呈现出衰退的趋势,实际上这是多种原因和多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就是艺术消费群体比例极度失衡。艺术消费是每一个时代都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对自我精神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艺术消费的时代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并且受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制约,而人们对新兴艺术形式的追逐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精神文化发展层面上看,我们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因为这样可以繁荣艺术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但是对于传统戏曲艺术而言,这可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造成的后果是艺术消费群体比例的失衡,年轻的一代很少对戏曲产生兴趣,他们宁可每天面对网络、面对综艺娱乐节目,也难得进入剧场看一次戏曲演出。
其次就是传统与革新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这是不同戏曲工作者在观念上所产生的矛盾,一部分人认为,戏曲作为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必须要保持好它原汁原味的风格,否则就没有价值可言,认为风格的保存是维持传统戏曲生命力的关键点;另一观点则认为传统戏曲的发展必须走革新的道路,具体表现在剧目创新、舞台创新、音乐创新等方面。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偏颇之处。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界也曾出现了“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但毕竟还是走出了“以中为体、中西结合”的发展模式。在戏曲发展上是否能够走出这样的一条道路,还在于实践中的探索。我认为,对传统戏曲的继承是必然的,但是要做到有选择地继承,把最为民族性的元素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而革新也不是全面的革新,不是全面地否定传统元素,而是要走融合性发展之路,这就需要看具体的实践和创新途径。
第三就是戏曲人才的价值实现问题。这里所说的戏曲人才不仅仅指表演人才,也包括了与戏曲艺术相关的各方面人才。在人才培养上,目前各大戏曲院校的专业设置非常精细,包括创作、表演、管理、舞美、研究等方面都设置了相应的专业,但是如何能让这些专业人员在戏曲传承中做到“人尽其力”,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体现出自己的专业价值,这不仅需要戏曲院团做到很好的人才配置,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而且也需要这些专业人员自谋发展戏曲艺术之路。
目前戏曲艺术的发展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与思考,而且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在其后的发展中寻找出路。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固步自封的守旧思想是不可取的,它不仅不能够促进戏曲发展,而且还会起到阻碍作用;全盘否定的道路也是不可取的,它会使戏曲走上盲目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对于地方戏曲而言,由于全面的革新而造成土不土、洋不洋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哪一级别或者哪一种戏曲形式的院团,在创新实践的道路上都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在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前提下实现创作观念创新。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发展观告诉我们,艺术发展规律的形成是他律与自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戏曲艺术也是如此,它除了受到经济、政治、社会思潮的外部环境影响之外,与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社會与文化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应当如何从创作观念的角度实现创新,应当受到高度关注。笔者认为,从戏曲院团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首先要把握的一点就是在创作观念上进行深度的思考。观念作为一种人们对事物主、客观情况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实践是否能够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和价值,而且按照正确的创作观念进行实践,必然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在创作观念创新实践中,我们要善于从这些艺术形式中挖掘精华元素,把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特点继承下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于戏曲院团而言,无论是走追求市场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还是发展社会公益性戏曲文化,都需要做到始终重视对传统的继承,把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继承下来。
豫剧《焦裕禄》是河南省豫剧院三团于2011年倾力打造的一部新编现代戏,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其在观念上创新的一面。关于“焦裕禄”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在少数,影视、话剧均有涉及,而把“焦裕禄”以地方戏的形式搬上戏曲舞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实数首次,在当今戏曲艺术发展深受冲击的背景中,此剧的问世可以说是创演人员大胆革新的一次成功实践。此剧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在于把焦裕禄作为一名英雄模范来看待,而是抛去了形象的光环,将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公仆展现在舞台上,这与传统戏曲中对英雄伟人形象的塑造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又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思考。此剧的创作观念在于通过对具体事件情境中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思想的斗争去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体现了注重从个体内在层面进行创作的观念。
此剧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恰当处理了传统戏与现代戏在创作中的矛盾,在很多现代戏的创作中,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主创往往会运用很多夸张性、刺激性的手段进行革新,抛弃很多传统戏曲中的精华,使戏曲本身的艺术价值贬值,变得十分扭曲,这是创作观念中的利益性、浮躁化在破坏戏曲发展的生态。在这部作品中,创演人员在唱腔设计、动作语言等方面都充分借鉴了传统豫剧元素,使很多优秀的成分被继承下来,真正做到了剧情发展、人物形象、性格与戏曲元素的充分结合,体现了当代戏曲创作观念创新中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一面。
二、在尊重中国戏曲审美原则下实现舞台创新。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有自己的审美准则。任何戏曲形式的创新都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需要在一定的准绳下进行,否则就会失去戏曲本身的艺术个性,就会变得不伦不类,成为“混搭”艺术。
这里所说的“准绳”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美学。中国传统戏曲美学是一个体系,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在众多元素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戏曲表演的精髓在于通过演员的二度创作表现戏曲故事、展现戏曲人物。二是戏曲审美经验的构成是演员与观众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对于观众而言,需要从虚拟的舞台情境中去体会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内容,做到台上台下一出戏。基于以上中国传统戏曲审美的两个主要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然而在当今戏曲艺术的创新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有失偏颇的、有悖于戏曲审美原则的现象,使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戏曲舞台的大制作现象。所谓大制作,指的是戏曲创作和表演中借助现代高科技成果对戏曲组成元素进行包装,以实现观众在视觉审美上的刺激和享受。比如豪华奢侈的布景、华丽炫彩的灯光与服饰、大阵容的演员队伍等,这些虽然体现出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满足了观众视听感官的需求,但却忽略了戏曲艺术中最为本质的元素,即演员的“四功五法”,没有真正地做到戏曲审美原则下的“以人为本”,而是一种浮夸的戏曲艺术发展观使然。
因此对于以上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从戏曲院团创新的角度看,舞台创新理应成为整体戏曲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否认舞台大制作在传播戏曲艺术中的作用,但不能抛弃中国戏曲的审美原则,反之要更加注重在这一原则基础上的舞台创新。
2008年,安徽演艺集团旗下的黄梅戏剧院别出心裁地在传统戏《牛郎织女》中采用了3D技术,从视觉效果上让观众感受到仙女们身着彩裙,犹如从天边乘云而来,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部作品采用了戏曲舞台剧的形式,在体裁上可以说与传统黄梅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不同,但是在音乐的选择上却是传统的黄梅戏音乐,因此从音乐与唱腔的角度看不失传统之美,在演员表演上不乏技术之功。
无独有偶,由白先勇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员服装配置、唱腔、音乐伴奏、剧本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此剧的舞台没有运用豪华的布景和阵容,而是仍然坚持了虚拟化的舞台设置,保持了传统的“一桌一椅”的舞台格局,突出写意性的表现。其次就是遵循了戏曲审美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演员服饰的设计上,无论是从色彩、样式还是制作材料上,都是江南元素,其淡雅的色彩、古典的样式、苏绣的质地,呈现出传统之美、青春之感。第三就是此剧并没有以较多的演员阵容来吸引眼球,一切以柳梦梅和杜丽娘两个角色为主来展开故事情节,再现人物情感。此剧首演是在苏州大学连演三天,两千多人的剧场每场爆满,观众总数达到七千多人次,从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盛况中可以看出,在舞台创新方面仍然要坚持中国戏曲的审美原则,基于传统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
三、在科学发展前提下实现院团管理制度创新。
戏曲院团作为继承和弘扬戏曲文化的重要阵地,对于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获得市场效益,发现和培育新型戏曲人才,推广和繁荣戏曲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院团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学认为,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其核心是人,本質在于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因此从院团管理制度上看,其所遵循的创新原则仍然是“以人为本”。从当前中国戏曲院团的构成看,从承担功能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戏曲院校,主要承担的是培养戏曲人才的功能。二是以创作和表演为中心的戏曲团体,主要的任务是剧本创作和戏曲表演,其中又分为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团体。因此,承担不同功能的院团在制度创新上应当有所区别,但是在共识上仍然要做到“以人为本”,都需要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实施。
对于以教学为主体的戏曲院校而言,在管理制度上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拥有完善的专业设置,包括戏曲构成各元素在内的各种专业配置要完善,如中国戏曲学院,除了戏曲表演,还有舞台美术、戏曲创作(剧本与音乐)等。二是各地方戏曲院校要承担起培养地方戏曲表演人才的重任,能够做到薪火相传。我国戏曲艺术发展不仅仅只是发展京剧这类具有全国性的戏曲品种,而是需要做到百花齐放,各种地方戏都需要繁荣发展,这就要求各个地区都要十分重视本土戏曲人才的培养,做到后继有人。
对于以创作和表演为主的院团而言,在制度创新上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院团领导,要有先进的组织和领导观念,要有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去指导院团工作,把提高效益、效率作为自己工作的核心,切实做到为院团的前途着想、为院团人员的充分发展着想。二是政府要高度重视院团发展。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从地区发展的角度看,各级政府也要提高自己的地区文化软实力,包括在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方面重视各级戏曲院团的发展。三是要重视院团人才的培养。对于戏曲院团而言,走人才发展战略是振兴戏曲艺术的必由之路,虽然在各大戏曲院校中设置了不同的专业,但是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戏曲院校的学生并不是接受了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就能够走上戏曲这条路,无论是教学院校,还是表演院团,都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才能做到薪火相传,对于戏曲人才而言,也只有经过自己艰苦的学习和在院团中的实践,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评剧院通过实行“走进来”的发展方式,使一批优秀的、不同戏曲专业的人才加入进来充实艺术队伍,同时还启动了“名家传艺项目”,邀请著名的艺术家进入院团,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这些青年演员基于自己先前的基本功,加之名师的调教,在德、艺方面又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这一举措对于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老艺术家的带动下,青年演员们也增强了信心,努力把自己的艺术价值体现在舞台上,奉献给观众。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戏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依赖于继承和创新,对于戏曲院团和从事戏曲专业的人员而言,需要认清继承与创新的界限,即需要把握一个尺度,明白在继承中需要取哪些精华、去哪些糟粕。在创新中不是全盘地否定或者重构,而是有选择地继承,有目的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