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7-07-12春生
春生
由上海越剧院委托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联合培养的越剧本科班今年6月毕业。上戏越剧本科班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全面、复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接受规范的京昆基本功打底的前提下,又依循越剧美学风格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同时还十分注重艺术创作的训练和舞台实践。这些创新性设置让学生们熟悉了当下舞台的热点、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对于增强艺术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越剧本科班的课程设置是戏曲教育的一次新的尝试,强调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既重视专业技能又重视文化素养,既重视传承又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在课程设置上,除越剧经典剧目教学外,有越剧音韵、戏曲表演技巧训练、视唱练耳乐理、戏曲发声(含基础唱念)、专业选修(身训)、戏曲容妆、盔帽、服装操作实践等业务课程,中国戏曲史、戏曲美学、经典名著名剧阅读、越剧流派剧目赏析等文化课程,角色创造、毕业创作、实践演出等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课程为学员们开拓了综合思维的能力,有力推动了他们养成复合型创作的习惯。
纵观今日之剧坛,新编戏曲剧目的创排通常是编剧写出文本,导演总体筹划,唱腔设计按照行当、流派编写唱腔,最后演员才进入。他们读编剧之本、排导演之思、唱现成之腔,如此一来每当新剧目搬上舞台时,演员则多“退居二线”,沦为陪衬。甚至连演出时还会遭遇司鼓一味按乐谱“埋头苦敲”,演员拼命从人物情绪中拔出,以便和上节奏之事。某种程度上演员更像是“傀儡”,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我之见,所谓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演员,其综合不是指“四功五法”的综合,而是戏曲艺术涵盖的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甚至建筑之复合。复合型演员不是全才,不要求写得好剧本、排得好戏、做得好唱腔、设计得好舞美;复合型演员也不是大杂烩,什么都要学,但因精力有限,却什么都不精通。复合型演员首先须是在“演员”这一特定基础上有过人之处,是个唱念演俱佳的好演员,同时善思好学,主动熟悉其他类型艺术样式,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美术品鉴、音乐欣赏等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深入了解戏曲创作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合理利用自身创造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全面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这不仅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剧目,同时可以增加其舞台自信心。
在本科班的课程设置中,“角色创造”课对学生们创作能力的培养意义尤为重大。该课程是上戏戏曲学院的特色课程之一,由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田蔓莎执教。课程旨在通过节奏韵律、表演呼吸等舞台元素的练习,以及作曲、唱腔乃至导演等综合性的训练,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造性,探索戏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启表演人才理论与实践相融共进的新课题。
戏曲本科教育阶段不同于中专,当下许多戏曲本科教学实际是中专教学的重复和延续,显然和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不符。有许多本科毕业的戏曲演员刚走出校门时,依然不会表演或者表演僵化,也不会创造人物。开启学生自觉发挥创造性的“角色创造”课是越剧本科班课程设置中的一个大胆举措。这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表演理论与表演实践紧密结合、操作性极强的综合创作训练课。
该课程根据不同剧种和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传统戏曲表演的理论之外,更重要的环节是针对学生身体内外的各种训练,让他们学会通过控制呼吸、把握节奏、酝酿情绪、使用道具、借助服饰等手段来塑造角色,学会在表演中必须要具备的身体能量和创造能力。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田蔓莎还通过推出“移动课堂”项目,让学生们有机会外出观摩不同形式的演出、展览及参加艺术家讲座,并要求学生们撰写观剧(展)感想,让他们对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有更多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写作水平。此外,在教学期间,田蔓莎还介绍了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训练方法给学生,以加强他们对各类艺术呈现方式和表演方式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艺术评判能力和综合创作能力。
课程上,“道具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和表达”“舞台装置与舞台表演的关系”等专题讲解加深了学生们对舞台美术的认识;“怎样利用道具表达情绪和创编戏曲舞蹈”“在創编戏曲舞蹈时怎么选择音乐”“戏曲舞蹈创作过程”又从舞蹈和音乐方面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及创作能力;“怎样选择剧本”“关于创作构思和角色定位”使学生从读懂剧本做起,训练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剧本的能力;“学生剧目创作——小戏展示”逐步将学生们推向了戏曲创作的主导地位,通过自选题材、自编唱腔、自导自演,促使他们在独立创作的过程中,熟悉戏曲剧目创作的全套“工艺”。经过三年“角色创作”的学习积累,毕业之际,当代越剧《十二角色》应运而生。与独立创作的“小戏展示”不同,《十二角色》是越剧班学生们集体创作的作品。《十二角色》并不完美,但作为戏曲院校本科班学生的毕业作品,它无疑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可以说是戏曲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成果。
但我们也应该慎重考虑,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否应该迅速推广普及?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一门课程、同一位授课教师,在不同剧种的班级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反馈:越剧班学生积极进取、收获满载;其他剧种学生却表现出逃避和排斥。这样的分化,可能是不同剧种对戏曲舞台综合性人才培养要求不同,但启发学生自觉领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对不同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这些创新性课程能更好更广泛地适应教学的需要,应该是教学者要去思考的。科学合理地培养戏曲人才,尽可能多地开发、挖掘潜在“角儿”的综合能力,应是院校教育从本源上破解戏曲存亡危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