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7-07-12庄小强陆生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4期
关键词:跗骨骨关节克氏

黄 晖 庄小强 白 宇 陆生林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小切口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黄 晖 庄小强 白 宇 陆生林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目的 评价经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55例58足。对两组病例的Böhlers角与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切口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7个月。每组Böhlers角、Gissane角术前术后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明显改善;两组间Böhlers角、Gissane角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功能评价及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效果好,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跟骨;骨折;小切口;锁定钢板;外固定

目前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较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最为常用,疗效肯定,但因跟骨外侧面只有一层皮肤覆盖,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疗效。自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我院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皮外固定这一方法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获得满意疗效,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进行比较,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5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4例,交通伤11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术前均拍摄跟骨轴、侧位X线片及CT扫描。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术前与患者说明手术方案,由患者选择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外固定组)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外固定组29例31足,男21例,女8例,年龄16~56岁,SandersⅡ型19足、Ⅲ型12足,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0 d。内固定组26例27足,男19例,女7例,年龄20~51岁,SandersⅡ型16足、Ⅲ型11足,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16 d。两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外固定组:采用硬膜外麻醉,下肢上气囊止血带,切口于外踝下1 cm横行切开,长3~5 cm,切开皮层,将腓骨长短肌腱鞘与跟骨外侧壁做锐性分离并向下牵开,经切口骨膜下剥离皮瓣暴露出跟骨外侧壁,清理跗骨窦内软组织,将跟骨内翻,即可很好的暴露出距下关节,翻开跟骨外侧壁的骨折块,直视下撬起塌陷的距下关节面,关节面下方穿入克氏针临时固定;跟骨结节横穿一枚3.0克氏针,做纵向牵引恢复跟骨的高度;挤压跟骨两侧壁,恢复跟骨的宽度;同时注意纠正跟骨的内外翻畸形,若关节面下方骨缺损严重,可植入人工骨,最后复位外侧壁骨块。C臂透视观察复位良好后,将跟骨解剖锁定钢板平放于跟骨外侧,C臂透视下调整钢板位置,确保跟骨后关节面下方能打入两枚螺钉,且钢板各螺钉孔均位于跟骨体内,用划线笔在根骨外侧壁皮肤上标记好钢板螺钉孔位置,钢板上导向套筒,用2~3枚2.0克氏针经导向套筒在对应的皮肤标记点打人跟骨临时固定钢板,使钢板距皮肤约1.5 cm,上锁定螺钉固定跟骨骨折。如骨碎块较小锁定螺钉无法固定,可用螺钉、克氏针做辅助内固定。切口间断缝合,放置胶片引流。

内固定组: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骨膜下锐性剥离皮瓣并向上翻起,暴露出跟骨外侧壁及距下关节。直视下复位跟骨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透视复位满意后,用跟骨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

1.3 术后处理。外固定组:术后第2天即可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锻炼,2周拆线。扶拐患足不负重行走,每月复查X线片,待骨折部分愈合后可在门诊拆除钢板螺钉,拆除钢板时间为2~3个月,拆除钢板后继续部分负重1~2个月。内固定组:拔除引流管后开始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锻炼,2~3周拆线,术后3个月摄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后逐渐负重行走。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收集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通过X线测量术前、术后的Böhlers角与Gissane角,数据进行组内、组间比较;两组病例的疗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1]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在检验水准α=0.05的基础上,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7个月。外固定组:2例术后出现钉道口渗液,经换药后愈合。无切口感染、坏死,无腓肠神经损伤;无畸形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内固定组: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6足,经较长时间换药后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足;切口边缘坏死钢板外露1足,行带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修复创面。

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但两组间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表1)。两组病例手术前后Böhlers角、Gissane角测量结果见表2,每组Böhlers角、Gissane角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明显改善。两组间Böhlers角、Gissane角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说明两组手术复位效果相当。两组病例术后Maryland功能评价结果见表4,两组间功能评价及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一般资料及并发症比较

表2 术前术后Böhlers角及Gissane角组内比较(x-±s)

表3 术前术后Böhlers角及Gissane角组间比较(±s)

?

表4 足部Maryland评分比较

3 讨 论

目前认为移位>1 mm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指征[2],手术方式有:撬拔复位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ORⅠF)、外固定架固定、关节融合术等,但跟骨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传统的闭合撬拔复位术,不能确保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也不能达到牢固固定的效果。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目前多数骨科医师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软组织问题,该手术方式切口大,需广泛剥离皮瓣,钢板内固定后又增大软组织张力,因此术后易发生切口皮缘坏死、感染、裂开、钢板外露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5%~25%[3-4],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一直困扰着骨科医师,手术早期并发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术后疗效[5]。为减少切口并发症,有学者[6]采用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缺点是钢板经小切口置入固定较困难。也有使用组合外固定架[7]、单边外固定架[8]及Ⅰlizarov外固定架[9]治疗跟骨骨折的报道,因切口小无内固定物,能有效减少切口并发症,但这些传统外固定架需要跨关节固定,影响关节活动锻炼;体积较大,日常生活及护理不便,故临床上较难推广。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在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10],本研究采用的小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这一手术方式,切口正位于距下关节上,皮肤较薄,通过3~5 cm的切口即可较简便的暴露好距下关节面,直视下操作能保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通过小切口剥离两侧皮下,可暴露出大部分跟骨外侧壁,直视下进行跟骨体的复位;同时采用锁定钢板置于皮外固定,利用钢板与螺钉的锁定机制,能达到牢固固定骨折的效果;手术损伤小、钢板外置又能有效避免了术后切口并发症。这些都是该手术方式能获得良好疗效的原因。

手术体会:跟骨后关节面下方需打入两枚锁定螺钉,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首先通过切口直视下打入后关节面螺钉,再打入其他孔螺钉,对于锁定螺钉无法固定的小骨块,可使用螺钉、克氏针做辅助内固定。因该手术方式切口小,需采用手法牵引、挤压等方法对跟骨体进行复位,手术应在伤后10 d内进行,避免伤后骨折周围软组织挛缩、骨折端纤维肉芽组织长入而增加复位难度。该手术方式适应证为距下关节面骨块能容纳两枚螺钉固定的SandersⅡ、Ⅲ型骨折,尤其适用于跟骨体移位不大的关节内骨折。取出钢板后患足仍需部分负重1~2个月,防止关节面塌陷。

经过研究,本文作者认为,经跗骨窦小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这一手术方式,损伤小,切口并发症少,不必再次住院取出固定物,弥补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式的不足,也符合手术治疗的微创发展趋势,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正确掌握复位技巧,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1] 张世民,李海丰,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48-350.

[2] Zwipp H,Rammelt S,Barther S.Calcaneal fractures-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ⅠF)[J].Ⅰnjury,2004,35(Suppl 2): SB46-54.

[3] 谭小云,石涛,徐明元.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11):1407-1408.

[4] 杨立新,孟昭宇,王云程.跟骨关节内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2):1208-1209.

[5] 张志伟,马晓.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不良原因分析[J].中国骨伤,2008,21(8):589-560.

[6] 施忠民,邹剑,顾文奇,等.跗骨窦间隙与外侧L形口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4):298-303.

[7] Leonard M,George R,Sergei Y.Manage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by using external ring fixation, minimally invasive open reduction,and early weightbearing[J].J Foot Ankle Surg,2004,43(1):43-50.

[8] 柴雷子,薛锋,肖海军,等.单侧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国骨伤,2013,26(11):889-893.

[9] 周红羽,王勇,黄涛生,等.Ⅰlizarov Plus外固定架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国骨伤,2009,22(12):943-945.

[10] Rammelt S,Gavlik JM,Barthel S,et al.The value of subtalar arthroscopy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us fractures[J].Foot Ankle Ⅰnt,2002,23(10):906-916.

R687.3

B

1671-8194(2017)14-0032-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计委科研项目(编号:Z2012222)

猜你喜欢

跗骨骨关节克氏
跗骨窦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微创术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MSCTA在骨关节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骨关节结核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克氏针悬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区损伤中的应用
跟骨关节内骨折选择不同类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临床研究
低场磁共振在诊断跗骨窦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