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莫里哀喜剧芭蕾《贵人迷》中的讽刺手法

2017-07-12林珈仰沈阳理工大学

消费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莫里哀贵人芭蕾

林珈仰 沈阳理工大学

浅析莫里哀喜剧芭蕾《贵人迷》中的讽刺手法

林珈仰 沈阳理工大学

20世纪初莫里哀的作品开始传入中国,引发了戏剧理论界和舞台实践的“莫里哀”热。文章着重对莫里哀创作背后的文化动因 进行了深层次解读, 指出其作品与中国的白话文运动的密切联系。在中国传播的莫里哀剧作,也用讽刺的笑和忧愤的恨见证了中国话剧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曲折道路。

莫里哀 喜剧芭蕾 攀附贵族

作为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旗帜的喜剧大师莫里哀,他的喜剧作品几乎家喻户晓,在喜剧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莫里哀既继承了古希腊米南德所开创的世态喜剧之讽刺手法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意大利即兴喜剧和法国风俗喜剧的合理因素,并结合他多年在戏剧创作和表演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喜剧作品,开创了性格喜剧,为长期受到贬抑的喜剧正名,并把叙事视角由之前的浪漫离奇转向关注现实,成为古代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的集大成者和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功不可没的开创者。

一、莫里哀喜剧芭蕾《贵人迷》概述

《贵人迷》是莫里哀后期重要作品,主人公汝尔丹是一个醉心贵族的资产者,贵族的一切便是他行动的标准,他公开声称,宁可少两个指头,也愿意生下来就是贵族。他心甘情愿借钱给没落贵族,受人欺骗。他宁愿改信伊斯兰教,也要混个假的外国贵族当当。其时路易十四的宫廷极其豪华煊赫,贵族阶级飞扬跋扈,富有的资产阶级纷纷攀附贵族,企图挤阶级。《贵族迷》对这种资产阶级的庸俗心理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在《贵人迷》中作者以公正不阿,温文尔雅的气度与情怀将汝尔丹这样一个小人物给予审视和评判,嘲笑和否定了其所做的荒唐梦。莫里哀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派作家,他认为象汝尔丹这样的人是受了贵族、教会上层社会不良影响才沾染上一些恶习陋性的,沦变成可笑的滑稽的人的。所以他的讽刺带有人本主义的婉讽柔刺的特征。

二、莫里哀作品中的讽刺艺术论证

关于“莫里哀式喜剧”,有一个结论是现成的:莫里哀是一位讽刺艺术家。莫里哀固然喜欢在作品中捉弄人,但他除了拿可怜的父亲、厚道的丈夫和土气的外乡人取乐外,他也拿虚荣的小市民、利欲熏心的吝啬鬼、宗教骗子和上流社会的无聊的贵族们开心,正是以下这些作品——《可笑的女才子》(1659)、《太太学堂》、《伪君子》(1664—1669)、《悭吝人》、《愤世嫉俗者》、《贵人迷》等,显示了莫里哀与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这些作品因为其现实性,自然不再是那种单纯逗乐的喜剧了,因而也就具有了更大的社会意义。我们也习惯用这些作品的社会意义去推断,莫里哀是这样一位讽刺家:他是法国当时社会时尚的非议者和嘲弄者,是一个对上流贵族阶层的挖苦者,还是一个对市民阶层劣根性的冷静观察者和批判者;又因为《伪君子》的创作,我们更把莫里哀看成为一个斗士,他洞察了宗教的虚伪和欺骗性。如此,莫里哀的一系列的讽刺喜剧,陡然变得辉煌和伟大。在莫里哀剧中,像玛丽雅娜这样的女孩还有《贵人迷》中的茹尔丹的女儿吕西尔、《悭吝人》中的阿巴贡的女儿爱丽丝、《司卡班的诡计》中的雅珊特和塞比娜等。作者虽然对她们的单纯可爱表示由衷的喜爱,但对她们的完全被动、无知、缺乏自立能力深为不满,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因而他对阿涅丝(《太太学堂》)最后的反抗行为是大为支持的,转变后的阿涅丝正是作者期望中的少女形象。莫里哀的《贵人迷》属于一种叫做“喜剧芭蕾”的艺术形式,融话剧、音乐、舞蹈于一身。

三、莫里哀《贵人迷》中的讽刺手法

莫里哀喜剧《贵人迷》中的主人公,是法国17世纪正走上政治舞台的法国资产者的典型形象。莫里哀塑造了一个愚昧无知的暴发户汝尔丹,这个暴发户竭力想要仿效贵族显赫的气派,在上层贵族出身的冒险家面前巴结逢迎,而这个爱慕虚荣的蠢货终于被这些人抢得一干二净。他太太动不动就说明她的公公是生意人,当年在闹市卖布。这表明了他不是出生于贵族门第,因而特别忌讳别人提起他的家庭出身。为了当贵族,他努力模仿贵族的生活方式,学习音乐、舞蹈、剑术哲学;学习鞠躬行礼,以待侯爵夫人赏光时,好向她致敬。为了当贵人,他把自己的债户、一个招摇撞骗的寄生虫当作步入贵族的向导;为了得到一个贵妇人的垂青,他不惜血本,花钱如流水;为了当贵人,他还把女儿当作爬上贵族阶层的阶梯。反对同屡立军功、出身平民的克莱翁特的婚事,这个年轻人利用汝尔丹的虚荣心,假扮土耳其皇太子前来求婚,汝尔丹立即同意了这门亲事。汝尔丹想当贵人处处模仿贵族,汝尔丹先生的衣着服饰、言谈举止、无一不以贵人为模式,他惟有一个意念:凡是贵人所具有的“那我就学”“我也这样做”。他把花儿倒着做的衣服,挤脚的鞋、紧绷在脚脖上的丝袜当做是“贵人的衣服”时,并慷慨解囊,赏钱给连喊他“贵人”“爵爷”“大人”的裁缝,并立即穿戴起这套“宫廷最华贵的礼服”。

通过分析这部喜剧芭蕾作品,在这部剧中运用了三种讽刺手法为其作品的批判力量增色不少,首先运用了“讥讽”这一直接的讽刺手法,作者用直面讥讽的段落,对资产阶级的庸俗心理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对汝尔丹来说贵族的一切是他行动的标准,他公开声称:“宁可少两个手指头,也愿意生下来不是伯爵就是侯爵。”他心甘情愿借钱给没落贵族,受人欺骗。他宁愿改信伊斯兰教,也要混个假的外国贵族当当。与时路易十四的宫廷极其豪华煊赫,贵族阶级飞扬跋扈,富有的资产阶级纷纷攀附贵族,企图挤进去。这种纯讽刺的手法直观地展现了丑恶,给人以一针见血酣畅淋漓的快感,带给观众的是对丑恶极端蔑视和辛辣嘲笑;其次用了“幽默”这种温和的讽刺手法。莫里哀在外省流浪期间通过接触学习闹剧,把闹剧技巧运用在其喜剧芭蕾作品中,加强了讽刺效果,带来非同寻常的感染力。最后,用形象及形象性格的深刻刻画来支撑全剧情节结构、用人物丰富的个性化行为强化喜剧氛围是莫里哀惯常使用的一种主要闹剧手法,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充分而精到的描写和刻画表现出来。

[1]张晓雅.莫里哀喜剧讽刺艺术论[J].枣庄师专学报,2016.

[2]陈雅芝,莫里哀喜剧人物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5.

注: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青年项目"法国戏剧文学中欧洲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理性精神研究"(项目编号:L16CWW0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莫里哀贵人芭蕾
真正的贵人
400 岁莫里哀在法国“无处不在”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赢得生前身后名
我爱芭蕾
冰上芭蕾
寻找你的职场贵人
蓝色的爱
国内外莫里哀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