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2017-07-12殷德敏
殷德敏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实验小学
倾听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殷德敏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实验小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了学生倾听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却经常没有耐心倾听学生不合心意的回答。那些发言要么被老师打断、终止,要么被老师一句客气的“请坐”给否定了。即使是在听,也仅仅是表面上的敷衍,为了顾及一下学生的面子而已,根本不知道学生“荒唐想法”背后的真实思维过程。教师应该真正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细心地倾听学生所讲,从中了解学生的原生态的思维过程,发现创新思维的“智慧火花”。
在上课发言时,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完全正确,有的错得离奇,有的难以理解,有的“荒诞不羁”,有的甚至是“钻牛角尖”。可这种种“怪象”与“乱象”恰恰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努力的思考。作为老师,有责任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和探究意识,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质疑,促使学生全力融入到学习与交流的全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基本计算应用之后,我给学生们出了一道稍有一点难度的习题:“有一个圆柱体,它的侧面积是50.24平方厘米,底面直径是8厘米,求这个它的体积。”
在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明意之后,按照公认的常规想法,绝大多数孩子无一例外地觉得,求圆柱体体积的关键是必须先求出它的高,因此制定了以下解题计划和步骤:①计算圆柱体的底面周长:8×3.14=25.12(厘米);②计算圆柱体的高:50.24÷25.12=2(厘米);③计算圆柱体的体积:3.14×(8÷2)2×2=100.48(立方厘米)。
在绝大多数同学忙于计算时,一个平时表现不怎么抢眼的学生抢先说出了得数:体积是100.48立方厘米。我掩饰不住内心的疑惑:“你怎么这么快?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个学生轻描淡写地说:“很简单呀,50.24÷2×4=100.48(立方厘米)。”有好多同学叽叽喳喳地叫起来了,“你这是巧合吧?”“我们一般算圆柱的体积都要用到3.14,你这种方法根本没用啊?”“这没什么道理呀?”……我也没一下子弄明白,但从这个学生很不服气的表情中,我感觉到他似乎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我暗示自己冷静了下来,“请你讲一讲思路,解除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好吗?”这个学生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不是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吗?可以把这个转化方法用到这个题目的解答上来。首先将圆柱体顺着高平均切成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不变。然后将它平放下来,这样它的底面积就正好等于原来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因为原来的侧面是个弯曲的面,而现在成了长方体的上下两个底面。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半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50.24÷2×(8÷2)=100.48(立方厘米)。
我仔细倾听了他的讲述,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解法真的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学以致用。太聪明了!这么有创意的方法怎么能就这么轻易放过呢?我赶紧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具拿出来,和学生一起重温了“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和推导过程,孩子们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了求圆柱体体积的“另类计算公式”——圆柱体的体积=侧面积÷2×半径。学生们不但弄清了算理,而且充分感受到重视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力的神奇作用,发展了空间观念。同时,也让我真正体会的教学民主所带来的“教学相长”,体会到倾听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率先垂范,“洗耳恭听”,倾听学生的“满嘴荒唐言”,欣赏他们“怪异思维”中智慧的闪光。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表现,倾听他们的窃窃私语和发言,当他们提出与大多数同学或老师迥然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时,无论正确与否,都应该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在争辩性的交流与对话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全神贯注,以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快速敏捷的分辩能力捕捉稍纵即逝的、弥足珍贵的动态生成资源。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育不应该把孩子越教越死,不应该由教师设置好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去钻、去套,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探寻、去发现、去创新的欲望和热情。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们提供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台,绞尽脑汁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们能酣畅淋漓地释放创造的能量。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轻描淡写的漠视和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因此,我们要做到“三忌”,即:广开言路——忌以“权威”之标准抑制孩子的异议:平易近人——忌以冷漠之态度对待孩子的求知;因势利导——忌以僵化之观念主导课堂的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只有愿倾听、能倾听、会倾听,才能快速捕捉和采集相关有用信息,相机调整教学流程,关注学生困惑的焦点,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辨,让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
[1]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2]王加斌.让师生在倾听中共成长.华夏教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