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英化创新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7-07-12付晓雁邓旭东周疆豪
付晓雁,邓旭东,周疆豪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于精英化创新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的探索
付晓雁,邓旭东,周疆豪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就目前国内高校教育存在的精英教育缺乏,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提出建设“精英学院”及创新高校教育方式主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
创新;高校;精英教育
一、高校教育现状存在的弊端
1.大众化教育,精英数量减少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形势是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虽然使得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增加,但导致了精英数量的下降。高校教育“有量无质”[2],导致了社会人才数量的减少。
2.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明显
高校目前大都是向综合院校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使高校吸收了各种人才,但专才却匮乏,“多而不精”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对课程的设置设有专业限制,同质化的教育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兴趣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后期的职业生涯规划[3]。
3.高校教育目前创新力不足
大部分高校注重理论而非实践,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创新力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力,学生不能够真正吸收理解所学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
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人才的数量,针对上述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我们提出了建设“精英学院”及创新高校教育方式的主张。
二、精英教育与精英学院建设
1.精英教育
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选拔方式,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力,强调基础。精英教育不是指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提高来衡量学生的培养目标。
2.精英学院建设
2.1 建设精英学院目的
精英学院的提出与建设借鉴了精英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精英学院独特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学以致用,提高创新力[1]。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
2.2 精英学院的建设发展模式
2.2.1 学生的选拔
在高校中将精英学院设立为单独的学院,由各个学院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组成。学生的选拔主要依据四个方面:创新思维与行动力(30%)+独立思考能力(30%),自主学习的能力(25%)+学科成绩(15%),根据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评分选出学生进入精英学院。
2.2.2 教育方式
精英学院与其他学院教育方式不同,精英学院不设专业限制,有包含数学,农业,商业,工业,文学等各个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上课程,各个学科第一堂课皆为试听课,学生试听过后决定所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助力学生发展。
学生选定学科之后,学科设有相应考核机制,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两方面的加权比重应相当,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2.2.3 精英学院的管理体制
精英学院不像其他学院一样以专业为单位,而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兴趣,这在管理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精英学院学生的管理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20~30人,每组有负责人,这样学院通过对负责人的管理安排实现对学生的管理。
同时对学生实行流动管理,每半年进行一次筛选,将不合格的学生淘汰出精英学院,吸收新的学生进来。流动性的管理体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斗志。
2.2.4 其他方面建设
精英学院也会进行多种拓展活动活动提高学生能力,尤其是抗挫能力。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抗挫能力差[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发展。进行的活动如兴趣知识对抗,学术对抗,实践活动对抗,当然这种对抗不是敌对性的,而是通过不同思想交锋促进学生拓展思维方式,增强抗挫能力。
三、高校学术体系建设创新
目前高校学术氛围薄弱,创新环境欠缺,原因是学术体系不够完善,高校的学术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创新:
1.导师负责制度,设立学术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进行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论文和专利的创作。定期展开交流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能力。
2.头脑风暴的应用,头脑风暴由美国创造学之父A.奥本斯提出,是一种训练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5]。教师课堂授课可以结合头脑风暴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和强度。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学术知识,借助于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借助于网络,能够更好地普及学术知识,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
4.激励机制的完善,激励机制的完善也是学术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请都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去创造,去创新。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基金。
四、企业对接机构的建设
企业对接机构是建立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机构,主要负责为在校生联系实习(或就业)岗位,让学生学以致用;以学生兴趣选择为基础,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偏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能力,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2]。除此之外也可以将企业精英引入课堂,通过实例教学能起到更好效果。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各种类型企业需求。发现自身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五、总结与展望
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我们提出以上主张,高校教育不应是呆板单一的模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设立精英学院,创新完善学术体系,建立企业对接机构,这些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特点,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建设改进事半功倍。
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高校教育,与时俱进,为时代发展不断提供新型人才,从而增强国家创新力,实现科技创新的飞跃。
[1]GB/T 7714朱晓东,戴悦.高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9):7-8
[2]常振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思路新方法探究[J].山西青年,2017(04):189
[3]GB/T 7714张华.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05(36):38-39
[4]GB/T 7714黄希庭.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