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下独立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7-07-12孙娟红王芬琴秦连芃
孙娟红,王芬琴,秦连芃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电信工程系
校企深度融合下独立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孙娟红,王芬琴,秦连芃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电信工程系
独立学院作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弊端,因此,大力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是解决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本文围绕深度融合教育进行,研究如何构建独立学院与企业共同深度融合以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
独立院校;校企融合;应用性技术人才;人才培养
项目来源:2016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B-208。
一、“校企深度融合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一)涵义
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是通过高校与企业深度联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通过企业实践来巩固和实现知识内化,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
(二)理论依据
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以工程建设项目驱动,根据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有的放矢地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其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并重视实际工程技术操作教学,将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避免培养出的人才与实际需求脱节。
(三)意义作用
这种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帮助高校构建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促进独立院校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价值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二、国外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根据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要真正融合学校和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以加拿大与德国为例,具体如下:
(一)加拿大校企融合对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启示
1.推行董事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独立院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共建的办学模式。通过多方合作,提高学校规划和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实行社会监督,确保独立学院能够健康、良性地发展。
2.推进独立院校之间的协调与联合,主要是通过政府赋予和学校委托,来加强各级教育协作组织的职能,以便使教育合力达到优化。
3.加拿大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利用社会调查机构对社区学院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评价,从而来评估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状况。我国可以借鉴加拿大的这种方法,健全和完善独立院校教育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估制度。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纳入行业企业,构建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对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评估,保证调查及其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德国“双元制”对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启示
分析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德国非常重视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我国独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也应根据学生、企业以及社会需要,综合进行考量,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独立学院一般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深入探索、分析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素质,以及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根据各项指标建立人才培养素质、能力模型,然后,从中分析中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因素,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契合行业企业所需,避免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
2.规划是独立学院发展的主线,不论制定短期规划,还是长期规划,学校一定要立足实际,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类型与数量,进行充分调研,然后,综合考量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状况、企业类型与人才需求标准,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这样可以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具实用性,也会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课程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独立学院应体现出宽基础性和强应用性的原则。高职高专培养的一般是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不同的是,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二者培养的人才层级不一样。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人才,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特点。基于此,课程设置也要既重视基础知识与理论,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来强化实践教学。在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念影响下,德国的高等学校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近年来实行“双元制”教学,一些综合型大学也将企业与教学紧密结合。由于独立学院机制比较灵活,设置有董事会制度,因此,在实践中可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使之成为联结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制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等时候,可以邀请企业与社会相关人士参加,以提高可行性。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选择上,也要与企业进行深度探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国内独立院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大多数独立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概括起来讲,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独立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效提升人才质量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多数独立院校均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全三年需要在学校完成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学习,第四年考试从事专业实践学习。不过,很多专业课程由于更新速度慢,内容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学生的知识比较陈旧。同时,在实习期间学生能够获得具体操作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再加上对于岗位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因此,无法切实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也无从谈及个体对企业生产利润的积极促进。此外,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相对陈旧,而企业所用的知识一般都比较先进,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能适应的问题,如果改变部分软件的数据配置,又会影响企业用户的正常使用。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人才效能与效益的发挥。
(二)独立学院教师对于进企业实践学习重视不足
独立学院的师资结构一般都以中青年教师居多,哲学教师一般理论教学较强,但是实践经验比较少。通过调查了解,很多教师对于进企业实践学习和提升,不太重视,也不太愿意。有的希望学校委派他们到其他本科院校深造,有的认为进企业实践,会影响教学工作和薪酬收入。
(三)科研项目与企业实践存在一定偏离
独立院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工作,在职称评定上,科研论文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教学相对密切,与企业联系不是非常密切。这不仅降低了科研项目的价值,也影响了教师自身的提升。
四、独立院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立足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协同办学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将企业纳入其中,与独立学院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不同模式的项目,协同培养人才,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一体化培养。
(二)创新校企互动交流机制,推动“双师型”队伍建设
在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建立起教师进企业实践,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教学的双师机制,一方面解决独立学院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企业工程师引进先进的知识、技术与经验,解决学校知识相对滞后的问题。学校应对就业学生状况进行跟踪,从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驻点实训,具体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各项流程、制度、作业标准等,这样既能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另外,独立学院也可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兼职或开办讲座,开拓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协同育人,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学术优势,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科研攻关、运营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支持;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等优势,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激励老师参与企业的课题,与学校在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四)科学设置组织机构与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可以在学校系部设立一名专职校外实习主任,直接对校外管理处负责。在学生校外实践中,专业教师应以校内指导老师的身份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指导老师还要定期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合作落实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指导等。为保证校企合作“联合教学班”有效实施,还应根据具体实际,建立校外实习各项制度和工作计划、工作指南等,以便做到有据可依。
(五)将政府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中,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应将政府引入其中,由政府出面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并结合实际情况,从人、财、物及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以激发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因属于自主办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校企优势进行联合颁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邓芳,段朋飞.应用型高校校企融合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06):29-31.
[2]常艳芬,金致远.构建校企融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1):170-171.
[3]崔玉东,马金柱,宋佰芬,佟春玉,余丽芸.校企融合培养人才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3):186-188.
孙娟红(1983-),女,甘肃定西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与应用、车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