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试题 差异性复习
———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分析及高考复习建议
2017-07-11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王永旭
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 王永旭
高考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一个起点,要想成功地到达一个高的起点,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准备及应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备考。为了做好备考,我们会研究预测命题的方向;我们会统计各知识点的分数分布;我们会整理图表和小区域出现的百分比;我们会分析试题的共性和特性;等等。在这里我将从一个小方向——分析客观题的共性入手,来对试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考复习建议。
一、客观题共性
纵观近些年来高考全国Ⅱ卷的地理客观试题,其中有高大上的也有接地气的,给人的感觉很灵活。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点基本上是不变的,虽然课改对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在提升,但是短时间来看不会有大的变动。为了让考生面对高考题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我把近三年的试题进行重新组合,找到他们的共性。
(一)新颖的名词,普通的知识
高考试题中有些试题会出现新颖的名词,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可以相对弱化新颖名词的含义,强化常用的知识点来进行解答。例如: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图1)。 据此完成1~2题。
图1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D)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B)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这道题的已知条件中提到了一个新颖的名词“宅基地”,这个词在高中教材中是没有出现的,最初是土地管理法提出的一个词,后在大学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有过更为详细的介绍。对于上面这组题来说,直接用城市化的知识来解答就能完成。第1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业用地规模缩小,土地价格上涨;人口增多,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建楼房以供出租。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度好的中心城市的房租尤其昂贵,城市周边地区房租相对廉价,较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需求。
类似的试题还有: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7.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C)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以上两题中“蓝水”和“绿水”属于新颖的名词,需要结合条件强化径流和蒸发(腾)的相关知识,按照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来解答。第一个问题中只有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内流区降水少,形成的径流少,以蒸发和蒸腾作用返回大气。第二个问题的题干中强调的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再结合覆膜可以保水。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B)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C)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这组试题的已知条件中,“庄园经济”作为新颖的名词,给出了具体的定义,考查学生对地理新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解读图文材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关于庄园经济的概念的理解及该县现代茶园的建成条件(试题设计情景——“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的题设情景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由此不难得出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对发展庄园经济的重要性。第2题:结合该县“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的典型个案来理解题意。与传统的茶园局限于茶叶本身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特点相比,现代茶园内涵更为丰富,产品更多,效益更高的突出优势就很明显了。
(二)并列的条件,匹配的选项
还有一些高考题是并列关系的已知条件,这类试题特点往往是题数较多、难度较大,在进行解答时可以先观察并列的条件与题匹配度的高低,再综合到一起来加深理解提高准确度。例如: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C)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D)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C)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以上这组题的特点是已知条件中的知识很陌生,但是选项看着很眼熟,在很多试题里都出现过。这种类型的试题在近些年的地理高考里总会出现,当然要想获得高分,就需要充分理解试题的已知条件,找准切入点,再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答题。这组题是由3道小题构成,那么我就暂时将学生分成3个层次:基础较弱的学生、中等生、学优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当遇到这类试题的时候,建议采取不同的思路来进行答题。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要找准切入点。已知条件中“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这是结果,其他的条件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这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正好对应三道题。
第6题: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积雪厚度。这道题对应“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第7题: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冬季风力最大。这道题对应“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第8题: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降雪期推后。分析到此第8题的切入点已经很清晰了,还有一个条件没用呢,那就是“长白山雪期缩短”。再看选项“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能跟已知条件“雪期”对上的就是C,能跟“雪期缩短”对上的基本上还是C,所以C项就是正确答案了。
对于中等生而言不仅要找准切入点,还要结合所学知识来答题。中等生可能对已知条件没有充分理解,那就暂时抛开已知条件,看问题及选项,再结合所学的不太复杂的知识点,就能做对第6和第7题。第6题:用排除法思考,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水(有“少——多——少”的规律)和植被覆盖度(跟气温和水有关)等现象与海拔均有密切关系,故可排除A、B、D项。第7题:“东北长白山”“西北坡”“冻害”这些说明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因素有纬度、距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冬季风(西北风),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对于学优生而言,就需要充分理解试题的已知条件,找准切入点,再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答题,这样做题的准确度是最高的,当然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很高。除了要做到上面切入点的例子和所学知识的例子以外,还需要理解已知条件。第6题:在高山地带已经足够寒冷,融雪过程有限,积雪厚度与气温,也就是与海拔关系不大,而与坡度大小即重力因素密切相关,换言之缓坡地带更利于雪的堆积。第7题:冻害主要与低温状况有关,极端低温与冬季风影响密切相关,长白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纬度也高,更接近冬季风的源地,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更大而冻害高。第8题:在高山苔原带,气温很低,大量积雪的存在对保护植物免受冻害有保护作用,由于气候变暖,该地带的降雪期推后,雪期前后的强降温危害加大,所以这里的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类似的试题还有: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
图2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D)
A.1~3 月 B.3~6 月
C.6~9 月 D.9~12 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B)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这组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河流下游河床地貌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河流径流与海洋潮流的相互作用的分析入手,考虑河床地貌发展的规律,进而来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9题:注意利用题目材料“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河床甲断面最低,表明该形态形成于一年中河床冲刷程度最严重的时期,也就是汛期即将结束的季节,至乙河床断面出现,说明已处在枯水期,经历了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的阶段,再考虑到位于浙江东部,可推知D选项正确。第10题:当地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修水库前,从季节变化看,汛期河床冲刷,枯水期河床堆积,断面呈现交替变化,但从长期看河床因堆积与冲刷的平衡而相对稳定。水库建成后,汛期洪水得到调蓄,洪峰带来的河床冲刷明显减弱,而枯水期则因难以存在大的洪峰,对潮汐带来泥沙的堆积作用影响不大,这样原来的冲淤平衡被打破,下游河道变化以淤积为主,所以本题B选项正确。第11题:本题应结合9、10题从整体上考虑,水库修建后,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对防汛、航运不利,而泥沙主要由潮流从海洋带来。所以在河口建立水闸,就能有效切断潮流带来泥沙进入下游河道的途径,起到下游河道防淤、减淤的作用,因此本题A选项正确。
(三)灵活的方向,稳定的难度
现在的高考没有什么是必考的,出题的方向非常灵活。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查越来越多,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变化不大,在这点上地球运动这个知识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现将地球运动在高考题中的过去和现在作个总结。
地球运动与高考的过去:2011年以前,好多高中地理教师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地球运动,高考必考”。这在当时来看确实是如此,而且为了使试卷具有区分度,地球运动这个知识点往往是选择题里最后的压轴题。但是2011年高考文综结束,让师生们很惊讶的是地球运动没考。于是在新一轮的高三备考各种会议上,专家有着各种预测版本。2012年又没考,专家们的导向趋向于“来年高考有可能考,但难度会下降”。2013年还是没考,如果没有教师特意提问,专家也就不针对这一个知识点来讲了,而是从高中地理整体上来分析试卷与展望未来。
地球运动与高考的现在:2014年高考文综里地球运动“王者归来”,2015年高考文综里地球运动再次“闪耀登场”,2016年高考文综“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两个地球运动知识点的题有什么共性。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 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 3)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据此完成3~5题。
图3
3.甲国位于(D)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4.2011年6月21日,该定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A)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徐州的白昼较短
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
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5.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C)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图4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6~8题。
图4
6.中资企业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B)
A.满足我国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技术水平 D.增加当地就业
7.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D)
A.美国 B.日本 C.澳大利亚 D.法国
8. 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A)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以上两组试题中伴随着地球运动的复苏,但是王者气息已经不在,压轴地位也消失了,只是作为一组试题中的一道题而出现。之所以在这两组题中出现了地球运动,是因为两组题最明显的一个共同点——经纬线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球运动的出题方向和难度。因此,在复习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时需要强化时差的知识点。类似的试题还有天气系统。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卷]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图5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图5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C)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 D.19时~20时
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B)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这组试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及天气系统的基础知识:沙尘暴天气一般是冷锋过境造成的,气温下降,气压升高。过境时,锋面两侧的气温、气压差异很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形成大风天气。当我们把分析试题的时间段扩大,不再局限全国Ⅱ卷,就会发现在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天气及气候、等值线、河流、地形等问题出现的规律没了,但是难度相对稳定。
以上内容是我针对全国Ⅱ卷近3年客观题作的整合,虽然不够全面,但是发现了一些试题的共性,这样就方便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合理处理重难点,科学分配时间。
二、高考复习建议
(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高考地理试题的切入点虽更具多元化,但解题的关键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结合《考试大纲》提取知识的范围,完善与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保留教材的顺序复习知识点,同时打破教材的束缚,提取所有相关知识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例如:棉花的种植。先出现在必修二农业区位中,其强调:喜光耐旱(光照充足,水源充足);后在区域地理中出现,其强调:商品棉基地西北华北(沙质土);最后在必修三田纳西河流域中出现,其强调:地力消耗较大(需肥耗肥)。当复习到该知识点的时候需要把前后相关知识都提取过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完善知识点,还能加强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作为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能力,可以通过掌握全面的知识点对试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这里尝试原创一个小简答:我国西北兵团式种棉,播种面积逐年上升已接近耕地面积的80%,棉花单产也呈上升趋势。分析西北兵团式种棉的区位优势。
通性:光照、水源;特性:沙土;不正常:耗肥(棉花的生长消耗土壤的肥力,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和棉秆还田的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肥力)。在这里也可以通过改变试题让耗肥成为正常(加剧了土地的次生盐碱化)。
完善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是复习的首要任务,再通过其他的复习方法和步骤,就可以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完善综合能力结构,做到触类旁通。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地理教学重点在于教给学生们自己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看到什么样的题干就能想到什么样的知识点,进而想到如何解决问题,这就是审题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有很多同学不会听课,他们听课的重点是他们不会的这道题该怎么做;而很多会听课的同学应该更注重于听老师在看到题干中的已知条件后,如何剥丝抽茧,一步一步走到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这样长期学习并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很快地进步,达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作为教师,在高三复习的习题课上,要尽量把自己的审题和思维过程渗透给学生,把习题中考查的知识点提示给学生,甚至把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和答题要点给学生分析清楚,并且要求学生对待每一道习题都能够做到以上三点。我们把审题能力分为三个境界:第一是能够读懂题干。做到完整、正确地理解题意,做到不忽略试题中任何信息,不误解题意。这是审题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题目都没能读懂,解题就无从谈起。第二是明确试题的知识范围,即明确题目是考学生哪些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在答题中有据可依,了解答案的范围。第三是明确出题者意图。这是审题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洞悉了出题人的用心,明白试题中的陷阱,就没有什么能够难住你了。为了提高审题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加以训练,在听课时把握重点,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总结知识体系或者框架图,做到知识网络烂熟于胸,还可以要求他们尝试自己命题,寻找感觉,摸索规律。
(三)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当师生在为高考准备拼搏的时候,经常会冒出一些独特的教学或学习的方法,付诸于行动检验其可行性,如果效果较好就需要坚持下去,任何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都将成为神技。当学生们文理分科结束刚开始接触人文地理的时候,教学难度有所下降,建议采取每日一题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每日一题:简答为主选择为辅,一周一印刷,前一天下发,第二天课前提问,学生答题和讲解,时间5分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建议印刷一本“每日一背”(每日一背:简答题答题技巧,内容为一轮知识点,形式为二轮专题,背主要得分点,记地理专业术语,自习时间一周一布置两提问)。坚持,只有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带来良好习惯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形成才能带来高考游刃有余的轻松解答。
例如:规范答题。地理的简答题在设问形式上通常是以分析、说明、简述、归纳和判断等作为句首词,以原因、影响、特点和措施等作为句尾词。在解答形式上通常分为:自然和社会、有利和不利为主导。建议可以用双手作为影响因素,左手自然:气温、降水、地形、海陆、资源;右手社会:劳动力、科技、市场、交通、政策。每当做题想一下十个手指头,就能解决很多类型的试题。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写答案的条数(通常是多答一条,宁多勿少),再结合现在高考批卷上地理试题的零误差,建议利用一短句一得分点来答题。针对字迹潦草的学生需要集中时间强化字迹(建议寒假),还要注意答题文字的分布要尽量清洁整齐……
总之,高考地理在命题上具有“顺应趋势有创意,联系实际接地气”的特点,答题上坚持“分析原理重逻辑,规范答题出成绩”的原则。学生需要努力,教师需要学习。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