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考也有诗和远方

2017-07-11辽宁省实验中学隋欣

辽宁招生考试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流速考查区域

辽宁省实验中学 隋欣

一、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学习没有捷径,学习需要积累,三年寒窗苦,此时的复习就是将曾经的积累结构化、系统化,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效果的最大化,让每日的勤学苦读在成绩上有体现,有针对性地备考才是关键,即看考纲,做考题,明方向。

2017年地理《考试大纲》删除了自然灾害选修模块,必考考点中“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微调为“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典型灾害案例或世界范围内频率高、分布广的灾害,缩小了复习范围,降低了考查难度。其他部分变化很小,依旧强调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面对问题、面对题目时能形成一个审去发现,思去搜索,言去组织,辨去升华延展的思维过程,高考的基本规矩没有变。

全国Ⅰ卷题目 考查的知识点 涉及区域 情境设置 图像选择1~3 产业转移 中国景德镇、佛山 陶瓷产业产地转移4~6 城市规划 荷兰 兰斯塔德地区城市结构体系7~9 外力作用 中国渤海湾 沿海贝壳堤的变化 区域图示意图10、11 垂直地域分异 中国四川西部 磷累计量垂直变化 坐标图36 工业、农业区位 中国广西 茉莉鲜花与茉莉花茶生产 区域图37 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区位 堪察加半岛 科学考察 区域图42 旅游地理 中国浙江莫干山 民宿的发展 区域图43 自然灾害 青藏高原 藏东南的古乡沟44 环境保护 中国沿海 高位养虾池

全国Ⅱ卷题目 考查的知识点 涉及区域 情境设置 图像选择1、2 农业区位 中国某县 庄园经济(茶)3~5 工业区位 日本 日资家电组装厂 单轴坐标6~8 气候天气影响因素 中国长白山 冻害9~11 河流特征、外力作用 中国浙江东部 水闸建设 坐标图36 河流开发整治 法国 国立罗讷河公司 区域图37 生物栖息地变化原因及解决途径 中国陕西南部秦岭地区 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空间分布图42 旅游地理 中国篁岭 晒秋 区域图43 自然灾害 江苏 里下河地区河网分布 区域图44 环境保护 中国 电子商务

全国Ⅲ卷题目 考查的知识点 涉及区域 情境设置 图像选择1~3 工业区位 中国 棉纺织企业发展变化4~6 人口 上海 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7~9 水循环 某山地 河流分水岭岩层结构 示意图10、11 读图归纳 青藏高原 经历冰期的山峰 示意图36 自然地理整体性、产业发展 内格罗河 沿河旅行 区域图37 风能、风电场区位 甘肃 “世界风库”“路上三峡” 区域图42 旅游地理 浙江 枫桥香榧节 区域图43 自然灾害 河南 水旱灾害指数 区域统计图44 环境保护 长江 刀鱼资源

纵观2016年全国I、II、III卷,知识点考查不同,情境设置更是千差万别,却有鲜明的共性特征。

1.模块均衡,主次分明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平分秋色,大气、水、地形地质、人口、工农业等重点知识反复出现,人地关系更是高考多年不变的方向,看来在高考中知识点的考查是遵循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重点知识反复考,同样知识变化考”是高考基本不变的法则。

2.区域广布,情境逼真

在情境的选择上基本源于真实事物又高于真实事物,问题情境和设问技术成熟,考查的区域素材随机,有新生事物、有贫困地区、有生活生产等等,灵活了试题,提高了复习难度,却不难发现情境都是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

3.图像渐少,形式略变

地理离不开图像,在去年的试卷中图像略有减少,多了文字材料的理解,区域图比例较大。地理学强调空间,从空间看待一切,以世界为组织区域加以认识,通过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认识,以要素、时空地方综合的视角加以认识,从人地关系加以认识等多种空间。在哪里、什么样、为什么在那、什么时候发生、产生什么作用、怎样使它利于自然人类等,是在一定空间内要考查的内容,一般法则加上特殊描述,尺度思想综合思维的问题驱动,关注格局与过程。

另外去年考题里去掉了半开放试题,在主观题里多了选择填表的形式 (全国II卷第36题第二个问),7选5(可能存在重复选择)。这些变化不一定是定式,不过却说明了一些问题,题目看似简单了,实际上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因为图像信息比较直接,文字信息每个人会存在不同的理解。简答题可以多写答案以达到围堵的效果,但选择填空则要求答案精准。半开放试题的缺失也减少了学生回答问题自圆其说的机会。

学生做完这些考试题的感受是选择题容易被错误选项干扰,感觉知识无形,主观题不知从何说起,如何说明,想了很多却又无话可说。由这些可以看出,如今的考试开始从总结性考试逐渐向生成式考试转变,即解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敏锐变通才能激活原型而非对惯性路径的依赖,所以试题不是难易的问题,而是考知识变成了考意识,与其说是考能力不如说是考习惯,考实验成为考实践,而学生地理概念不清,逻辑关系不明,选择题忽略材料,依赖备选答案,主观题没有备选答案就依赖材料,归根结底问题源于学生缺乏自我思考,所以要意识到不要做徒劳无功的备考,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学习、复习留下的习惯、价值判断、操作技能、意志品质等才是解题的关键,此时的“自我创意”会被轻视,“情怀”也不过是自嗨,从《考试大纲》出发,从知识出发,不胡思乱想才是硬道理。

明确了高考方向,才能将方向转化为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春季的完善和夏初的收获。

二、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理论是永远离不开实践的,多翻教材,概念明确、原理清晰,才能指导实践。以往的高三复习为了夯实基础常常是填空式训练,或是炒冷饭式复习,即知识结论机械的重复。复习要强调内容有效,方式高效,过程实效。

比如在专题复习中,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暴露出自己的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修复巩固。以大气专题为例:

1.整体上构建知识网络,明确知识点的逻辑关系

构建多条知识链: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等压线)——天气——气候;

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移动/形状——气候。

构建知识网络:

2.根据《考试大纲》明确主干知识,注意要求程度

关于大气的内容,在《考试大纲》中必考内容为“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知识结构可以得知,气候与天气是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重点与难点,要辨析季风环流与三圈环流的关系与差异。

充分利用图像回顾过程,三圈环流形成后近地面划分出气压带风带,呈条带状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同一季节海陆存在温度差,从而导致气压差,使得条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块状,再整理不同纬度带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气候特征,比较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成因、特点等差异。

3.选取不同程度的习题,及时训练巩固

(1)明确概念的例题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图1)与“沿30°N的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若两图的季节相同,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①形成图1中三圈环流的主要原因是:()和()

②此季节,好望角的气候特征是();伦敦和北京的盛行风分别是()和()。

A.a→bB.b→cC.e→fD.f→e

③c处与e处同为上升气流,但两者的成因不同,请简述之。

【答案】①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温和多雨BD

③c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其成因是: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上的暖气流与从极地南下的冷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北上的暖气流爬升到冷气流之上而形成(动力原因形成);e处位于亚欧大陆上,夏季,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气温高,空气做上升运动而形成(热力原因形成)。

通过这道题可以明确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的异同,并明确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进而对每一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有了更深的理解。

(2)应用规律的例题

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剖面及1月气温、7月气温、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①图中甲、乙两地

A.降水均集中于夏季

B.植被均为落叶阔叶林

C.甲地太阳能、风能丰富

D.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30°S~40°S 欧洲西岸

B.25°N~35°N 亚洲东岸

C.40°N~60°N 美洲西岸

D.35°S~55°S 美洲东岸

【答案】①D②C

这道题通过气候特征的判定可以确定其气候类型,明确空间分布,对气候的相关知识点进一步巩固。

(3)高考题尝试

(2012年四川文综)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四大陆西岸纬度0°~40°范围内年降水量分布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A.①曲线B.②曲线C.③曲线D.④曲线

②M对应的地点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蒸发旺盛

B.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

C.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D.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

【答案】①C②D

该题考查了世界气候分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尺度上也有变化,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理规律的应用要注意尺度的差异。在这样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中可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准确获取信息加工处理,解决问题,加强临场生成答案的能力。

三、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给你的所有东西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恰恰是运用剩下的东西去思考、去战胜困难、去获取幸福。如果知识忘记了,能力沉淀下来,剩下的是思维,思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要学会用标准答案引导做题程序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以一道高考题为例: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答案】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2分),因为地形高差大(2分),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分)。②入海泥沙量少(2分),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2分),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2分);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2分)。

现在我们开始给标准答案动手术,进行深入骨髓的剖析。

首先将标准答案按分值解体并缩句,也就是找到得分点、关键词。

第一句“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入海口为地点,不易沉积是结论,原因是流速大,流速大的原因是河流落差大,河流落差大的原因是地形高差大,所以最终的落点是“流速”。

第二句“入海泥沙量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量少是结论,原因是入海之前已经沉积,已经沉积的原因是流速较小,流速较小的原因是盆地地形,所以关键还是“流速”。

第三句“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水土流失较轻是结论,即河流泥沙含量小,原因是热带雨林广布,广布的原因是纬度位置和地形判断出此地为刚果盆地,所以关键词是“水土流失或泥沙含量”。经过这样处理后,答案就简化成流速和泥沙含量,手术完毕。

接着回归题干,到题目中找到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三角洲”,也就是说三角洲是否形成,是否明显,是否发生变化,根据标准答案看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流速和泥沙含量。

然后翻开教材“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回顾所学的相关知识,“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通过教材中的描述确定三角洲为河流堆积地貌,影响因素主要是河流流速和河流含沙量两大水文特征。根据自然环境整体性可知,地形地势影响河流流速,流速、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含沙量,而植被种类及覆盖率主要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如此,我们就做出了这样的答案提纲:

将答案提纲与题目里面的信息相结合,包括图像和文字信息。将经纬度位置、地形区、气候类型、植被类型等信息依次带入提纲中进行答案的整理。

通过这道主观题的剖析,让我们认识到用已知判断未知,用表现决定方式,用过程培养习惯,用思维解决问题,即用学过的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思考判断题目,用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找出差异,用标准答案引导自己培养解题程序和思维习惯,用长期培养的思维习惯去解决新的题目。这个过程中既有地理学的整体性思维,还要注意不同题目同一考点的差异性。

四、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越临近高考越要稳住身心,不要慌乱,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知道该做些什么,不能让前期的努力夭折在春天,远方的夏天还在等待,轻松愉悦才能有诗和远方……

1.高考为标

这个阶段题目的选择要模拟高考一起抓,尤其是高考题方向引导正确有效,难度相当。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审题,从所学的知识出发,从材料出发,不要主观臆断先入为主,语言组织注意地理原理规律与区域特征的有机结合。更不要因为模拟考试成绩的上蹿下跳而心烦意乱,模拟考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优点与瑕疵,去尽力修补就好,相信没人会因为镜子里的不满意而自暴自弃。起起落落带来的悲喜让我们一次次剖析自己失误是地理知识的问题,还是审题不认真,或是语言表达不完整,找出问题才能弥补,不要让情绪主宰了自己,将练习、模拟当作培养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途径,相信过程是最大的收获。

2.教材为本

教材是根本,不要置之不理,学会看教材可以极大地提升自己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看目录明确知识体系,并联网运营出章节之间的联系。看正文明确概念,强化图像,还能积累答题语言。比如天气系统、水资源利用、农业区位选择、工业集聚带来的效益,还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等等。看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想想如何应用地理规律原理。看图像回忆区域地理特征,思考变化联系,注意整体性特征和差异。

3.地图为乐

无论是区域图还是要素分布图,图像本身的色彩会刺激神经愉悦心情,养眼养心。以地图知识为基础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可以广泛联系多项自然、人文要素,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来论证和探讨地理原理和地理问题。

永远坚信方向对、方法对,量变到质变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就算是诗人写诗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与感悟,再加上某些情绪的出现才能成就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此时的复习就是在不断地培养我们的思维,巩固知识,积累经验。“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虚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诗一样的备考怎会没有远方,相信付出就有收获,祝大家复习愉悦,高考成功!

特约编委/孙德峰

编辑/栾景琳

猜你喜欢

流速考查区域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巩固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巩固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爱虚张声势的水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