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 点石成金
——谈作文的审题、构思与修改
2017-07-11鞍山市第一中学张玉馥
鞍山市第一中学 张玉馥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可入妙耳。”如何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升作文水平,这是老师、同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作文其实是考场上考生与批卷老师进行的一次娓娓谈心,是一次思想的交锋、文化的切磋。思想苍白,必然言之无物;文化贫乏,必然人云亦云。总结在高考作文中取得高分同学的写作经验,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精妙文章不厌改,作文提升须在审题、构思与修改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两则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例谈审题与构思。
一、审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要弄明白作文类型,理清所给材料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明确写作的中心和方向。这些审题的过程在考场作文下笔前至为关键,省略一步都可能落进“一跑题成千古恨”“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深渊!
2015年高考作文材料:
全国新课标Ⅰ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全国新课标Ⅱ卷: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1.明确题意要求
首先,明确任务指令型材料作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情境,这个情境往往出现对立性问题,要求考生在文章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方案;出题的目的是发挥试题引导学生正确完成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这确实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的新尝试。
其次,要明确任务指令型材料作文具有争议性,这就需要考生要有思辨能力。因为材料关涉的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使“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另外因为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也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保证考生能选择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展开写作。
2.辨明任务指令
任务指令型作文的提示语往往就是对考生下达的任务指令,审题时首先必须辨明这个任务指令的所有内涵。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任务指令”是:“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全国新课标Ⅰ卷是“做决定式任务”,任务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封信写给谁;二是表明你的态度和看法。
全国新课标Ⅱ卷的任务指令是:“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全国新课标Ⅱ卷是“交换意见式任务”,难度主要体现在“思考、权衡与选择”之后的“无需达成一致”上,也就是说,三个人物中,考生选择任何一个人“更具风采”都是可以的。
3.选出最佳角度
全国新课标Ⅱ卷材料中的三个人物都可以最具风采,考生最为纠结的是确认谁最具风采。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精雕细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先对三个人物进行比较;再通过比较与鉴别,选出理由最充分、最能调动知识储备、展现思辨能力的对象,作为最佳角度,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理有据、深刻透彻。
让我们共同赏析2015年辽宁考生高分作文《蛋糕上的樱桃》:
二、构思
准确审题为写作找到了正确方向,艺术构思为文章描绘出宏伟蓝图。
1.跳出思维窠臼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材料作文:大李、老王和小刘,谁更具风采呢?想跳出思维窠臼,这角度的选择大有文章!
根据考生反馈统计:构思时,绝大多数考生选择的写作角度是矢志创新、破解生命科学之谜、走在国际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大李或爱岗敬业、将普通技术化为完美艺术的老王。理由是:选择大李和老王,符合核心价值观,写作难度也低。这说明求真务实、矢志创新这两个角度符合多数考生的浅层思维。而选择酷爱摄影的小刘,似乎有点难度,但选择小刘却另辟蹊径,避开了绝大多数考生的思维窠臼。小刘摄尽世间美景,带领人们品味大千世界,与人们分享世间美丽,人物风采不易把握,观点也不易提炼。有的考生仅仅写出这是小刘个人“爱好”,全文谈“爱好”从而使论述流于肤浅。
然而,思想深刻者,就如《蛋糕上的樱桃》的作者则选择了小刘这匹黑马,与一般非此即彼的思维不同,作者既肯定小刘更具风采,也未否认大李和老王的风采,显示了作者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不俗的见识。
2.张扬文化素养
高分作文除了独特的视角,更需要展示文化素养,《蛋糕上的樱桃》的成功除立意新颖独特外,在张扬文化素养方面也可圈可点。
开篇别致,张扬文化素养。王小波,是个有个性的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了解他并且准确地引用他的话,张扬了作者厚实的文化底蕴。论证过程中,考生妙语连珠,比如“无用之用,实有大用”让我们联想起庄子的“无为而治”,古文化素养可见一斑。作者例证、引证不落俗套,从日本插画家安野光雅到当代文学大师木心先生再到当代女学者、诗人刘瑜,比起其他考生满篇的“李白、苏轼、比尔·盖茨”是多么新颖独特!“后工业时代里弥足珍贵的柔软与清醒”这样的语言文字功底也一定是平时有对文章千锤百炼的训练才能如此信手拈来、准确化用。所以平时的知识积淀与文化素养乃高分作文不可动摇之根基。
3.闪烁智慧之光
题好一半文,相信在众多的“矢志创新”“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等千篇一律的作文题目中,“蛋糕上的樱桃”一定会使阅卷者眼前一亮,可见题目的“智慧”含量,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雅俗”共赏,真乃别具匠心。
文章智慧的光芒处处闪烁,比如,“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奠定了全文的“诗意”与灵气的底色;第二段举莫奈的例子,作者对莫奈的修饰语是“到处狩猎阳光海水和云朵”;阐述没有艺术的世界将会怎样,作者用的是“那里一定是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这些语言,鲜活生动,深刻准确,凸显了考生对语言的精雕细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三、修改
考场上的优秀作品绝非偶然巧合,而是考生平时在作文训练中反复修改,不断跳出语言、思想的窠臼,点石成金,实现自我超越的结果。
有些考生为了提升作文水平,从高一到高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不少作文,但是对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缺乏认识,或者语言贫乏,或者思想浅薄;还有些同学虽然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但缺乏修改的方法与技巧。这些同学虽急于多写多练,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本文仅以鞍山一中一模考试作文为例,浅谈平时作文训练中修改作文的方法。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馆墙上贴着很多写有“一杯咖啡”的纸条。这些是来喝咖啡的客人特意为拾荒者而多点的。每一位拾荒者都可以从容的走进咖啡店撕下一张纸条,免费享用咖啡,侍者也会同样恭敬地为他们服务。
西安六名爱心人士开着三辆装满爱心物资的保时捷、奔驰、雪弗莱改装的跑车,前往80公里外的蓝桥镇,给贫困乡民送去了生活用品和钱财。
“中国好人”王文清80元的棉服穿了六年,却资助了180名贫困少年;一张床、一张桌、一台旧电视、一辆电动车是他的全部家当,却累计捐出50万元。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上述三则材料中的助人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审题
作文题给了三则材料,提供给考生三个国内外助人为乐的情境,给出三种不同的“助人方式”,目的是让考生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阐述“更欣赏哪一种助人方式”的理论依据。
面对三种截然不同的助人方式,怎样才能快速判断、选择出“更欣赏哪一种”?这就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材料进行符合逻辑、扎实深入的思考分析,才能避免写作时空泛肤浅、隔靴搔痒。
三则材料关涉的人物对象是三类人,所以“任务”的指向有三种选择,考场上大部分考生经过分析,能得出以下结论:
同是助人,威尼斯咖啡馆墙上“一杯咖啡”的爱心纸条的助人方式温暖而贴心,体现了助人者与被助者的平等与尊重;西安六名爱心人士的跑车资助有炫富之嫌,缺少平等与和谐;王文清近于“裸捐”的助人方式体现了资助者的大公无私。所以,从助人方式的权衡中大部分考生选择了赞赏威尼斯咖啡馆及王文清的助人方式。
2.作文修改实例
学生考场作文第一稿:
拿到这篇考场作文,老师与作者经过讨论分析,共同探讨,找出了文章的优缺点。
优点:
①观点明确,准确完成任务指令,更欣赏王文清的助人方式,体现了作者的深入思考。理由是:不事张扬,无私奉献。
②概括材料的语言简洁、准确,比如:八十元棉服,他一穿六年;五十万捐款,他无悔无怨。
③在比较权衡中分析了王文清无私助人的不平凡的意义,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④事实胜于雄辩:在分析论证中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例子。
⑤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善行的价值与意义。
⑥结尾呼应标题,文章浑然一体。
不足:
①第一段将王文清与伟人对比时将毛泽东、拿破仑并列不合适。
②第二段系列喻体“清风、骤雨、牛奶、烈酒”本体不清晰,对比不明确。
③第三段“善行略显简陋”表述欠准确。
④第三段、第四段论述的是“不平凡”而非“善行”,显然不扣题。
⑤第四段司马光砸缸这个事例归入善行缺乏论述说明。
⑥第六段引用“聚沙成塔,积土成山”应该是说明“积累”的重要,引证不准确。“蓝天、高喊”也显牵强、空洞。
⑦结尾“渐行渐远”表意不准确。
经过老师指导后作者大刀阔斧对文章进行了修改。
第二稿:
经过师生面谈和全班讨论,进一步找出以下问题,提出第三稿修改方案。
①标题不明确,“一声行善,善行一生”像人物传记的标题,与下文所论述的内容不一致。
②第二段比较对比分析较准确,但语言不简洁,“心生坦然、本应如此、理所当然”重复。
③对王文清的评价不准,捐助一百八十人还“少”,多少是“多”?几乎“裸捐”50 万还“平凡”,那怎样做才是不平凡?
④第四段谈及“行善的本意”阐述深刻,但德兰修女这个例子稍长,一个例子也嫌太少。
⑤第四段结尾扣“奉献”在深刻性上较“第一稿”有进步,但还是不扣题。
⑥第五段的比喻缺主语,没扣住“善行”这个中心话题,显得扣题不严密。
附:第三稿
无私奉献,大爱无声
八十元棉服,一穿六年;五十万捐款,无怨无悔,中国好人王文清多年的节衣缩食,无私奉献,目的是托起一百八十名少年的明天!捐一己之躯,利贫困学子,可敬可赞,可歌可叹!
市场经济,虽难觅毛泽东、周恩来那样的牺牲亲人、大公无私的伟人身影;但举目四望,我们身边有太多的王文清式的“好人”,比如“我多磨几把菜刀就多几张入学儿童的笑脸”的吴锦泉老人,“我多在贫困地区奋斗几年,就多几分脱贫的希望与温暖”的德艺双馨演员江一燕,他们前赴后继,默默奉献,用人格的光辉照亮了这个时代,因此,我最赞赏的正是王文清等“小人物”对社会的“大贡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会需要更多像王文清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才是今天最高大的身影,最无私奉献的楷模!
相比西安六名爱心人士用豪车为贫困乡亲送物资的行为,王文清的点滴善行缺少磅礴的气势;相比威尼斯咖啡馆的“一杯咖啡”的纸条,王文清的物资资助似乎也缺少一点情调。然而豪车送温暖也送出了距离,捐助者陶醉于自己的优越感,受助者庆幸着自己的不劳而获,“咖啡纸条”的方式虽巧妙地保护了接受者的尊严,却也难以让流浪汉走出贫困的深渊。而王文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舍弃小我无私捐助,圆了一百八十个少年的求学梦,这种大爱,朴实无华。作为普通工人,他十几年如一日,钱,一分一分的攒;人,一个一个的帮,他用对自己的吝啬成全了对孩子们的慷慨大爱!也许有人会说:节衣缩食,他活得太委屈。而我要说:捐钱五十万,献出八万毫升血的王文清,献给社会和孩子们的不仅仅是金钱和血液,更是无私奉献的大爱,这才是今天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精神阵地的制高点!
低调行善,从不张扬,王文清的行善方式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本真,他用一份爱的坚守为世界贡献出了助人为乐、色彩斑斓的底色——无声的大爱。
古往今来,这无声的大爱如涓涓细流默默流淌,滋润文明之花绚丽开放。“为了对国家民族的大爱”,数学家华罗庚放弃了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及一切物质利益,毅然奔向祖国!为了对母校的大爱,新坎布什尔大学图书管理员将一生清贫节俭攒下的四百万美元的个人资产全部捐献。今天的王文清正像他们一样,为了他人、为了国家民族,甘愿舍弃个人利益与幸福成就了大爱。
平凡工人王文清,虽然他缺少更多的资金和财力为贫困者一掷千金,但他视默默奉献为己任,虽然他的点滴捐助精打细算,但对一百八十个贫困学子而言,这大爱如春雨,滋润他们完成学业。王文清为他们资助的不仅是物质,更让他们学到了“大爱如蜡炬,燃尽热与光“的无私精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的传递,源远流长!
因此,有王文清在,善行就在我们身边;有王文清们在,助人就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习惯。点滴善行育文明,大爱无言天地宽,精神文明的中国梦的火炬正被无数个王文清点燃!
王文清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自于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来自于邓小平“我是中国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大爱”;来自于摩西带领以色列战胜无数艰辛、困苦走出埃及的大爱无私的坚守。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这推己及人的大爱,不仅圣人做到了,伟人毛泽东、邓小平做到了,小人物王文清、吴锦泉做到了;我们也每天从同学之间相互讲题的身影,老师对贫困生默默的捐助中体味到了只有奉献才能成全奉献,只有爱才能呼唤爱的真谛!
无私奉献,大爱无疆,“善”救助他人,“爱”唤醒文明。这是一种“至人无己”的境界,和谐文明的社会呼唤这种“大爱无言”的境界!
第三稿虽然仍显稚嫩,但不断修改使考生明白了任务指令型作文的写作要点,逐渐明确了题意要求,辨明了任务指令,这在第三段的比较分析和全文紧扣王文清“无私奉献,大爱无声”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构思时选择恰当角度。威尼斯咖啡馆的“一杯咖啡”的纸条体现了捐助者与被捐助者的平等与尊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温暖;西安六名爱心人士用三辆装满爱心物资的跑车给乡民送物资,更易引起社会重视,起到大张旗鼓宣传善行的作用;王文清近于“裸捐”无私奉献,令人感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助人方式各有特色,选择哪个角度都可以,本文作者选择的这一“无私奉献,大爱无声”的角度比较深刻。
文章的第一稿较多肤浅的抒情、不恰当的比喻,对王文清太平凡的分析也不够准确。第二稿在准确性上有所提高,改掉了罗列例子的不足,但标题与内容不一致,扣题不够严谨,例证、理论分析不够深入,缺少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素养的厚重感。修改之后的第三稿例证、引证包含了“古今中外”,典型、准确,“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和“至人无己”的境界,使文章由浅入深,思想境界有了一定的提升。
师生共同修改考试作文或平时的习作,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提高写作水平,作文修改的过程不仅是文字水平的提升,更是思想认识的提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审题与构思精雕细刻,不断修改点石成金,在高三冲刺的关键时期,可以使同学们的作文分数不断迈向理想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