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素及其化合物在高考复习中的备考策略

2017-07-11鞍山市第一中学周化启

辽宁招生考试 2017年8期
关键词:性质化合物新课标

鞍山市第一中学 周化启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是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化学实验的载体和支撑,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由此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在近年来高考中,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命题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实验探究等各方面能力。常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实验等进行考查,并注重各类知识间的渗透,虽以考查后者为主,但这些题目的设置都是建立在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的相关问题。

总体上讲,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难度不大,但这部分知识繁杂、零碎、分散、系统性差,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学生难以系统掌握和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教者在复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归纳,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要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使其系统化、网络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部分知识体系在学生脑海中的有序储存、达到使用时的有效检索呢?下面就结合《考试大纲》和部分高考试题,来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命题趋势、命题规律以及复习备考策略。

一 解读《考试大纲》,把握命题趋势

(一)2016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

1.常见金属元素(如 Na、Al、Fe、Cu 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 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除上述要求外,这部分内容还与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及其他理论进行结合与渗透。如: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概念;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反应等。

(二)新课标下高考的命题趋势

1.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命题中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直接考查,以物质性质的基本判断、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简单计算为主;二是结合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综合考查,主要出现在工艺流程题和实验题中,涉及到物质的除杂、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从出现的频率来看,铝出现的几率最大,因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涉及到的反应比较多,考查点也相对较多;从分值来看,铁所占的比重最大,除铁是重要的金属元素外,还取决于铁元素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Fe、Fe2+、Fe3+之间的转化,以及所承载的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知识点。

2.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考查一般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直接考查,以物质性质的基本判断、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简单计算为主;二是结合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综合考查,主要出现在以实际情景为依据,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融合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速率和平衡、电化学以及水解与电离等知识于一体的综合题。从出现的频率来看,硫及其化合物出现的几率最大,因为硫涉及到的反应比较多,考查点也相对较多,且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联系也较为密切;C、N、Si、Cl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等出现的几率基本相同。

总体来看,新课标试题的考查重点突出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实际应用,突出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性质指的是各类物质的通性,具体来说,就是单质、氧化物、酸、碱及盐等各类物质的通性;实际应用则强化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运用的考查,强化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基础上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强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环境影响则强调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利用元素化合物性质解决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

二 剖析高考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纵观近几年的化学高考试题,都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从元素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角度进行考查,其中单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忆与简单应用的试题在逐步减少,转而更加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考查,创新力度较大。

(一)试题突出考查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例如:2015年新课标I卷第7题则考查酸的基本性质,根据“能蚀五金”“惟玻璃可盛”最终确定为硝酸。

(二)试题突出学科内知识的融合,以元素化合物间的反应和转化为线索,通过综合试题的巧妙设计,强化知识间的有机整合,进而达到全面广泛地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例如:2016年新课标Ⅱ卷第12题通过探究某白色粉末两种成分组成,综合考查 Na2CO3、Al(OH)3、Na2SO3、BaCO3等与盐酸、硫酸的反应及现象;2015年新课标Ⅱ卷第12题通过海水的开发和利用,考查粗盐提纯,利用 Mg(OH)2性质等提取 MgCl2,利用Cl2与Br-、Br2与SO2等反应从海水中富集并提取Br2,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融合。

(三)试题突出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利用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来设置实验题目,加强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力度,增强试题开放性,同时在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涉及工业生产、材料科学等生产生活中的热点物质研究的题目逐渐增多。这些题目多是注重对化学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信息迁移、发散思维等进行考查。抓住这些将对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起到很好的消化和提升作用。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Ⅱ卷第13题是利用实验装置综合考查稀盐酸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先后、铝与浓硝酸的钝化、氯化铝与氢氧化钠以及草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的现象;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10题通过稀硝酸、Fe、KSCN之间反应,Fe3+与Cu反应,铝箔的熔化,Mg(OH)2中加CuSO4溶液等实验来探究反应原理、推断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2016年新课标Ⅱ卷第13题是考查Fe(OH)3胶体制备、无水MgCl2制备、Cu中混有CuO的除杂、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比较等实验,探究该实验操作是否能达到目的;2016年新课标Ⅱ卷第28题是更为典型的把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探究有机结合的题目,通过5个实验探究题目的设置综合考查了考生对Fe2+、Fe3+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的掌握情况。

(四)试题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考查,注重对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进行考查,注重实际应用,注重创新能力。试题大多引用工业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事实创设问题情景,进而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27题结合硼酸的生产工艺流程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分析推导能力、除杂提纯的基本方法、电子式和方程式书写分析能力等。

三 抓住知识特点,把握复习策略

综上所述,如何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繁杂、细碎、系统性不强的特点,使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是我们每一位教者必须加以重视的。如何将这部分知识进行有机、有效的串联,优化教学思路是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关键。下面就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策略谈谈自己的粗浅观点。

(一)回归教材,重视基础

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回归教材。学生在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要重新阅读课本,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科学的处理,将元素化合物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成立体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感悟化学学科的魅力和科学精神。任何复习资料都代替不了教材,尤其是元素化合物方面学生容易产生的疑点、模糊点和盲点的地方。高考命题均以教材知识点为基础,以主干知识为抓手,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有很多考生常因某一个知识点的不清楚而造成失分。因此,只有抓住了教材,才能既抓住主干知识,又能够覆盖全体知识,最终抓准知识的脉络。

(二)抓住周期律,编织知识网,构建知识系统

1.根据周期律和周期表利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构建起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学化学中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是重要的知识点。虽然内容繁多,但它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论紧密相联。由同一主族元素代表物的性质去掌握其他元素及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如卤素性质在掌握了氯及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利用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类推出其他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再如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非金属活泼性顺序,可推出某一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等。

2.利用各元素性质的联系,编织知识网络。以某一元素为中心,以物质间转化为主线,将含不同元素的物质以某些关键反应做连接线,构建成知识网络。如以铝为中心,用铝热反应联系铁、铝,用铁与盐酸或氯气的反应联系铁与氯,产生的氢气与氮气化合成氨气从而搭上氮元素系列转化线,牵扯出硝酸,硝酸又可与铁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这些连接点往往也就是框图推断题的突破口。高考试题便是借助这些信息,巧妙地将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编织在一起,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把握。

(三)建立结构脉络,理清知识体系

如果将杂乱无章,易学难记的元素化合物内容按照“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法,使其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并启发学生依据“由线引点,由点连网,由网成体”的程序进行复习,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体地说,首先依据教材所展示的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按课本复习,然后在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出常见的5种非金属、3种金属,共8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主线。

1.非金属知识主线: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含氧酸盐。

2.金属知识主线: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盐。

3.这两个知识主线具备如下特点

(1)表达明晰简练,并且这两条主线几乎涵盖了全部中学所需掌握的重要无机物。

(2)易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两条主线系统地揭示了所有元素的知识主线所具有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发挥迁移能力生成元素化合物知识架构,有利于学生记忆并掌握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四)紧密结合基本理论,构建学科体系

抓住元素知识与理论的结合点,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将物质结构、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等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联合起来,构建成一个丰富、立体的化学学科体系。不仅要落实单一知识点,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上,真正实现学科内主干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

运用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电化学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讲授新课时仅限于“了解”和“知道”的水平,有些内容在当时还不能做到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而通过和理论的融会贯通则可使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达到更高的水平。

例如:①如何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氯气与水的反应?为何用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②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和二氧化硫混合使用可否会使漂白效果增强?③二氧化锰只能氧化一定浓度的盐酸,怎样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去选择制氯气的药品等。

总之,在复习时不仅要归纳和记住某种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而且更要注重强化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呈现,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学生亲身领会和体悟到知识模块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深刻的、有生命力的知识结构。

(五)充分利用实验,加深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些是需要直观记忆的,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反应现象等。而还有许多性质、制法等都是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或探索的。为了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在掌握课本上重要实验原理、装置、操作、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注意由再现型实验向综合型、创造能力型及学科交叉型实验转变,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强化训练。例如:①探究设计各种制备Fe(OH)2实验,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优缺点,强化对Fe2+性质的理解;②探究验证浓硫酸与碳反应产物等,强化产物性质及物质检验时的相互影响。这些实验完成后便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更生动、更立体、更全面。

化学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实验对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因此在复习期间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实验室或多进行演示实验。

(六)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化学素养

一方面,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与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在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培养学以致用的化学素养更是我们培养化学人才的根本落脚点。因此在组织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内容时,应尽可能与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能源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不仅仅是应试需要,更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

总之,运用以上策略,通过教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归纳,便可突破元素化合物内容零碎、易学难记的瓶颈。具体地说,通过对学生的易错点、模糊点进行强化、巩固和训练,通过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等理论在各主族元素之间构建起有序的知识系统,通过物质间转化将知识脉络进行有机的串联,通过实验探究对知识理解、知识生成进行有效的升华,便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构建起清晰、立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架构,使元素化合物内容不再是困扰学生的散乱碎片,而是有章可循的有机体系。

猜你喜欢

性质化合物新课标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