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构建职业导向视角下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2017-07-10邓金迪
邓金迪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满足社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行了深化教育改革,而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任,也应不断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如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然而就目前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仍存在着教师职业教学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鉴于此,该文深入探讨了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导向 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5(a)-0102-02
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能够促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因此,优化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基于“以职业为导向”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然而在改革创新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优化后的教学模式依然难以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该文对现阶段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采取有效途径完善与优化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1 现阶段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1.1 高职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课时较少。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仍放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校就业率等方面,在这种职业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安排较多,体育课程的时间较少,继而无法顺利完成公共体育教学目标。
(2)课程与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设置更多偏向于各种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较少,使得教学方面更多倾向于竞技化,而忽视了课程教育改革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此外,体育教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难以满足高职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发展的需求。
(3)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灵活性不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各个专业的体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大致相同,使得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无法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保持一致性,难以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目标。
1.2 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有待优化
新课程教育改革后,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但就目前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可知,过分关注“强身健体”而忽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现象较为严重,无法真正实现“职业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仍以竞技项目为主,身体训练与保健知识为辅,使得职业与教学、实践与理论相悖,缺乏职业针对性训练,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积极主动性较差。在体育教学手段上,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运动能力,更无法凸显出“职业”“就业”特色。
1.3 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落后
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大班授课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及学习能力等,不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体育评价方式单一,如采取武断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学生学什么、练什么、考什么,这种过硬性尺度的个体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展示其在其他体育项目的优势,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1.4 体育教学缺乏职业性与实用性
由于部分高职体育教师无法真正理解职业性与实用性体育的内涵,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将学生的专业特点、岗位需求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不能基于职业导向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技能、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
2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2.1 优化并完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完善。一是从课程内容上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即在课程内容上要尽可能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体能相一致,既要满足高职学生职业的需要,还要真正体现出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体能方面的优势;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一些与专业相符合的体能任务课程,如,电焊专业的学生经常双手长时间反复进行同一动作,通过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手臂、腿部与颈椎,能够对长时间进行焊接作业的工作人员起到“放松心情、缓解疲劳”的作用。二是从课程开设时间和课型上优化设置,如前两个学期可以开设必修课,以运动锻炼、健康教育、职业训练等方面为主,可以根据本院校自身的人文、地域和环境设置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第三四学期开设选修课,其内容要尽可能宽泛,特别是增加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充足的选择空间,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体育运动项目,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目的。
2.2 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職业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正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专业与综合素质并重的教育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应从单一的评价方式向以“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高职学生体育评价方式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单纯的强调运动成绩来衡量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主要应做到以下4点:一是构建“用人单位评价机制”,将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主体由教师一方拓展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人三方评价主体,形成具有企业评价氛围,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二是将学生的态度、技能、体能等方面纳入考核体系之内,全面系统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施评价,这既要考核学生对体育项目技术动作要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锻炼过程中的体能、心理素质;既要考核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又要考核学生意志力的表现。三是建立对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从而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的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进行网上投票评价,使得评价方式更具开放性、科学性。这种公平、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以职业为导向视角下,优化改革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提高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该文针对现阶段高职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落后、体育教学缺乏职业性与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以职业为导向视角下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优化改革措施,通过优化完善体育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斌.职业导向视角下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5):5-6.
[2] 李怀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27(1):29-31.
[3] 陈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22(3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