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身工作室发展困境与出路
2017-07-10郑超
郑超
摘 要:如今我国各地的健身行业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成为现代都市的文化象征之一。同时表明我国消费者对于健身的需求在日益增大,反映出国人健康意识程度的加强。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时下具有争议的健身行业分支——健身工作室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加快我国健身工作室的开展,更好地去满足现代人对健身的需求。
关键词:健身工作室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b)-0247-02
近年来,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其生活质量的重心也发生了转变,表现为从衣食住行过渡到对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高层次的精神层面。据调查,近些年来,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锻炼的人次明显增加,带动了我国的教育、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开展形成互促的局面。因此,当前我国体育健身产业消费市场分支——健身工作室的建立、宣传,将在未来几年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健身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1 健身工作室的背景、定义与特点
1.1 健身工作室的背景
我国商业健身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10年的缓慢发展以及对外的借鉴吸收,到90年代,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成为主流,使我国的健身事业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期间主要经历了三大过程:力量训练模式、有氧健身操模式以及涉及现代的时尚健身模式。伴随着我国人文经济的快速发展,健身产业逐渐成为新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分支,同时,也为我国后续健身文化的发展做了铺垫,最大的价值是带动了一大批健身爱好者,促进健身行业的服务呈现专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特点。由于消费者对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健身私教工作室的成立将成为群体健身需求的主体,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健身更直接、更细致、更科学、更人性化的需求趋势,引导健身行业参与者看到更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健身私教工作室的诞生与顺利发展必然成为时代的宠儿。
1.2 健身工作室的定义
健身工作室是私人健身教练与健身消费者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人团体训练”的科学标准化教学作为健身服务经营的基础,目的在于帮助健身会员达到理想的健康、健身效果,所进行的更全面、更科学、更专业、更细致的人性化服务,并向健身会员宣传正确合理的健康意识。
1.3 健身工作室的特点
个性化服务:由于健身工作室不需要在同一段时间内满足多人的健身需求,因此留给会员的空间更大,工作室对服务的对象更加明确,能够满足会员更多的个人喜好需求,带给会员更好地满足感。
更多的沟通与更多的关注:身处健身工作室运动,对于环境干扰等因素减到最少,不必受到外界的影响,造成健身私教课无法进行,同时教练对于会员的身心状况了解的更加全面,能够进行更直接、更密切的沟通,来满足会员心理的真实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私密性:传统健身俱乐部的健身私教课虽能享受到教练会员的一对一模式,但场地器械要与其他会员共同分享,对于一些喜欢个人单独训练的会员,工作室相对来说是更完美的选择。
2 健身工作室推广过程中的困境
健身工作室是个新兴的产业,也是健身行业一种表现形式,经营模式与传统健身俱乐部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但其本质上是由健身俱乐部演变而来,发展历程必然会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由于我国体育健身产业起步较晚,没有相对完善的经营模式、以人为本的服务、浓厚的健身文化,导致健身工作室在我国发展缓慢。
2.1 健身文化推广力度不够
健身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健身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也是体育健身产业和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府虽然每隔一段时间颁发相应的健身发展等相关指导性文件,但对于健身文化建设推广的实施上却是流于形式,对健身文化没有系统、规范的推广,任凭其自由散漫的发展,导致健身文化只能在国内经济人文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得到传播,但是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阶级却是我國的中产阶级,可这个阶级大多居住于我国的二三线城市。政府对于健身文化推广实施所带来的健康意识,却是隔山打牛,严重影响我国体育健身精神文明的整体建立。
2.2 企业推广方式传统
健身工作室在我国是个新兴的产业,多数人对此不够了解,对宣传来说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我国健身私教工作室的营销一般都是以纸质广告或者人员销售为主,在宣传推广、营销模式方面没有独特之处,主动宣传力度不够,对自身的宣传目的缺乏相对的计划、措施,导致消费者不能了解到健身工作室的优势,没有兴趣去尝试。
2.3 企业服务力度不够
企业服务力度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体育健身行业市场的发展遇到阻碍。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给健身俱乐部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造成市场混乱,出现企业服务深度不够人性化,没能够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人性化关系,同时不能够及时满足会员的多样化健身需求,严重破坏了企业与会员之间的信任,不利于培养长期的顾客,必然造成客源的流失。
2.4 健身教练职业定位不明确
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拉动群众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动力,人们对审美和健康的重视程度又是消费需求的关键内容。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开始阶段都是盲目的追随与探索,健身行业依然如此,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主动走进健身、参与健身,达到自己的健身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会员的健身目的、健身训练计划、需要的服务特性不一样,加重凸显私人教练的责任。由于我国健身行业近年来快速崛起,对私教人才的需求增长较快,在优质教练员的培训上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造成参与该职业的人员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心理上未能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口才、外表胜过强硬的专业技能,对会员的需求不能满足,丢失了教练该有的责任和意识,严重阻碍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
3 我国健身工作室发展出路
健身娱乐行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健身娱乐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关乎我国未来体育产业的高低走向,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于健身的消费需求在不断的增长,因此为当前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健身场所与内容已成为健身行业的重中之重。
3.1 政府对健身行业市场加强指引
(1)加强对健身行业文化推广。正确引导和刺激大众对于体育健身娱乐的消费倾向,成为体育健身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健身工作室作为中西方健身文化融合的产物,必然有其相互交融的共同点,值得彼此互相学习借鉴。西方健身行业发展完善得益于健身文化深厚的影响,因此我国健身行业主导者要采取去其糟泊取其精华的态度向其学习,结合我国市场规范进行一系列研究开发,加快我国健身文化的宣传,增强群众健康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领域的反映,同时也为其服务,故建立浓厚的健身文化是健身工作室发展的基础前提,政府应当加强健身文化的推广。
(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由国家颁发制定,其目的在于鼓励相關产业的发展,从不同的路线去促进指引经济的安全发展。政策支持是体育健身行业市场安稳、有序、规范发展的前提,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理应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与鼓励,给健身工作室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辅助健身市场的稳定。对于该行业,政府可给予从事健身工作室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如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贷款免息、安排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培训等各项优惠政策,以此来支持健身工作室的发展。
3.2 健身行业自身各方面加强完善
(1)消费对象市场定位。据分析,中国城市消费者中消费水平趋于中端消费人群约占总数的70%,2013年,他们共消费2万亿美元,占到全部城市居民消费的60%,到2020年,中低端消费总支出将达到4万亿美元,这一趋势将会催生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其创造者就是中低端消费人群,因此,我国健身事业的消费服务对象将会从高端消费人群主导逐渐转移至中低端消费人群。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中低端消费人群关注健康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健康的追求更加迫切,同时,处于该阶段的人群,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所面对的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出现的健康问题更多,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迫切需要更个性、有效、专业、私密的健身消费场所——健身工作室。
(2)改善经营模式。每一个产业的经营模式都直接影响产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目前,健身工作室这个概念在我国群众眼中还显得很陌生,通过对健身工作室先行者的了解,我国现有的多数健身工作室经营模式都是按照传统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没有新意,这就给工作室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健身工作室的优点在于个性化、人性化,应该让其凸显其优点,在经营过程中,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主动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客户体验,需采取以下措施:定期对健身消费市场做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发展走势;提供完整的设施和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和理念;加大工作室服务人性化特点的宣传,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做出不同的特色调整;增强老年人健身项目的安排;在消费价格上,要做到“全民健身”口号的号召,制定广大健身爱好者能够承受的收费标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私人教练的培训。健身消费者对于健身服务质量需求的提高是健身工作室来源的主导,在其发展历程中,私人健身教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私人健身教练是健身工作室的名信片,教练和会员的有效沟通,可以帮助工作室营造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围;优秀的健身教练,能够帮助工作室留住大量的会员,提高会员对工作室的热爱信任程度和续费成功率;健身工作室教练的专业能力,是决定健身工作室在该领域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健身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健身行业的主导者理应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健身教练的持证上岗的认定制度、教练技能培训工作、生涯职业规划指导,为健身事业发展培育出有充足专业知识、准确动作讲解示范、良好形象气质、有效沟通技巧的全能人才,让参与其职业的人群,看到从事健身教练职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其坚定的信念,为中国健身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刚军,林宋英,张红叶,等.健身产业业态的产业升级——中国式健身工作室的运营前景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3):44-47.
[2] 王兴.我国健身工作室发展的SWOT分析[J].科技信息,2011(31):130,458.
[3] 张连民.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之道[N].中国体育报,2004-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