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2017-07-10白学良
白学良
【摘要】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即兴伴奏是非常关键的课程。高校音乐专业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伴奏水平和创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钢琴即兴伴奏水平,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技巧,还需要兼具对音乐作品的独特赏析能力以及掌握大量与和声有关的音乐知识。这就需要高校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掌握,并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采取创新教学,全面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以及音乐综合素养。
一、训练学生心理素质
一个优秀的音乐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钢琴即兴伴奏,不仅需要伴奏者有熟练的伴奏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重中之重。通过笔者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就算平时具备优秀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但是只要涉及到台前演奏,就会因为心理紧张,出现发挥失常的现象。所以,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引起重视。可以通过为学生创造尽量多的台前表演机会,以此提高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摆脱表演恐惧心理,全力发挥自身钢琴即兴伴奏水平。
二、弹奏曲目创新性选择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要加强自身钢琴技巧,必须通过大量的弹奏练习,在练习中发现自身不足,并不断改进。学生的弹奏练习与所弹奏的曲目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弹奏曲目的时候,应该坚持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为学生选择安排曲目。学生只有在不断积累钢琴弹奏经验之后,才能不断提高对音乐曲目的敏感度,使自身乐感得到提升,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
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钢琴弹奏训练的时候,应该强化对钢琴弹奏中和弦、琶音、音阶以及装饰音等的训练。这与教师为学生选择练习曲目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进行弹奏技巧训练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只有帮助学生对钢琴弹奏技巧进行充分的掌握,将弹奏曲目中的内涵深刻完美的表达,将乐曲生动的形象进行刻画,培养学生较高的钢琴即兴伴奏水平。
四、合理配置和声
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和声节奏进行合理的安排,这与旋律的节奏有着一定的对比性关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较为活泼欢快的旋律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对平缓的和声节奏进行领悟,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烘托效果。在进行抒情或者节奏较缓的旋律练习时,要指导学生对加快处理和声节奏,才能在听觉上对和声自身功能、变换的色彩有清晰的辨别,才能将规范化的和声节奏与和旋进行时的功能走向有效结合,做好为此种旋律的和声匹配,使自身的和声配置能力有所提升。
五、激发学生钢琴即兴伴奏学习积极性
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开展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对学生伴奏热情的调动。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练习曲目的背景来调动学生伴奏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曲目练习之前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相关信息等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曲目创作者的意图有深刻的领会,使作曲和伴奏能达到更好的契合效果,从而使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兴趣得到激发。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编的练习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通过向学生列举著名的优秀创编实例,对学生的曲目创编欲望进行激发,从而完成乐曲创作。
六、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很多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至今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能对学生是否对相关教学内容有真正的理解有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將实际练习和课程内容相结合,没有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导致学生不能对课程重要性引起重视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变化,这样才能完成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七、总结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钢琴即兴伴奏水平。这就要求高校音乐专业教师重视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对学生音乐基本功练习,注重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合理安排练习弹奏曲目,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音乐作品风格进行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技巧、乐曲作品分析能力以及乐曲创编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增.关于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04):418.
[2]张轩宁.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音乐,2015(13):87-88.
[3]许楠.有关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4(07):260.
[4]李芳.综合性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发展思考[J].音乐大观,2014(1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