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教学演奏中的心理把握与引导
2017-07-10鲍晓媛
【摘要】在古筝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达到较高水准的音乐表现,往往受到心理把握与引导的影响。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要以有意注意为切入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传授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情感,慢慢思索出将个人情感与乐曲内涵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然后在演奏过程中认真地把乐曲中蕴藏的内涵呈现出来。这种培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中,人的主观意识发挥主要引导作用,因此要提高古箏教学的质量就必须着重加强对心理的把握与学习。
【关键词】古筝教学;注意;意识;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古筝演奏教学中,良好的心理把握与引导,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演奏者的演奏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之中,另一方面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演奏氛围,发挥演奏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出乐曲的精髓。人的心理活动与大脑神经的控制息息相关,心理暗示是较大脑控制肢体活动之上的更为深层的心理活动。因此,演奏技艺应与心理暗示和引导密切地融为一体,强大的内心感情能够引导演奏者将乐曲旋律与自我感情融合起来,而这种演奏时所形成的强大磁场能与赏析者相互联系,将赏析者也带入旋律的意境中。
一、“注意”对于指法技巧训练的积极影响
“注意”是指人在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或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人们在注意力集中时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帮助。古筝演奏对演奏者的要求较高,除了要求演奏者的手和脑要协调运作外,还要求自身感官和肢体的整体配合。对于演奏者而言,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完成古筝的高水平演奏。所以,对于古筝学习者而言,在学习和演绎古筝曲时首要需要做到的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力集中能够提高古筝学习者练琴的效率,培养学生的乐感与自我控制能力,在练琴的过程中能够事半功倍。同时,如果学生能够在练琴时全神贯注、养成专注的习惯对于学习其他知识或技能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古筝教学中,古筝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各指法技巧时正是以“有意注意”为基础的。“有意注意”是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时需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第一步是在老师讲解完毕后,学生要把老师讲述的内容加以练习,进行及时的复习与巩固,这种练习体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清晰的目标。比如在训练摇指指法时,在音色、密度和力度上都要下很大的功夫,这样才能对乐曲得心应手;再如分指指序练习,通常要达到一分钟超过一百二十拍的速度才能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呈现乐曲的完整性。而这些技巧或训练,只有做到注意力集中,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准。然而,如果在古筝训练时没有把握有意注意的度,过分刻意的强调,会给演奏者的表演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出现过度紧张、焦虑、手忙脚乱和音色僵硬的情况。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有意注意不可过于生硬,需要与“无意注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要做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学生在做摇指训练时,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手指尖的力度、摇的频率,并且保持手臂肌肉的放松。让学生将力度集中在指尖,通过小臂的快速晃动带动手腕,再通过手腕带动指尖。通过摇指的训练感受摇指的频率和小臂、手腕的完美融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指尖的力度,通过集中听力来确认自己摇指的颗粒是否清晰,肩膀、大臂是否放松。演奏技巧练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坚持练习才能提高演奏水平,在这个漫长的练习过程中,除了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要注重意识练习的配合,发挥意识的支配作用。
二、发挥想象对古筝演奏的重要性
在古筝演奏时,要充分调动赏析者的情绪,使赏析者能够融入到乐曲中,跟着乐曲的变化或喜或悲是演奏者在技艺水平上的更高要求,是很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巧。若只是流畅地演奏乐曲,却未能给赏析者带来共鸣,所有的乐曲听起来心理没有一丝触动,那便是演奏者不能通过自己的演奏呈现出古筝乐曲的魅力。作为一名古筝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把乐曲中蕴含的内涵、意境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做出必要的指导。
(一)发挥想象力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与创造
在古筝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就要把引导学生进行画面的想象放在首位。只有与乐曲中的情景相融,对乐曲中的事物呈现的意象有所把握,才能深入发掘乐曲要表达的内涵与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相对应的画面,才能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渔舟唱晚》这一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描述这种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画面:在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的海面,渔船从远处缓缓驶来,渔民怀着满心的欢喜而归,悠扬的歌声乘着希望的浪花在天际久久回响。正是应了《滕王阁序》中那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绝美画面。虽然学生在此刻无法亲自去到海边感受这夕阳下祥和的情景,但是他们能够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这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感受自然带来的美好。学生在生活中对大海、渔船、渔民、浪花、夕阳是有所接触的,在头脑中可以形成一定的印象,如果将这些事物拼凑成《渔舟唱晚》中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此情此景,应该是较为容易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于领悟音乐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移情对表现乐曲的重要性
移情就是人们通过发挥想象,把自己融入到情景当中,赋予事物生命力,仿佛这些事物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从而能够感同身受,对事物产生共鸣。移情注重的是情感体验,设身处地感悟事物所表达的情感,将无形的音乐赋予生命。叔本华曾经提到,音乐不单单是画面的呈现,从更深层来看,是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笔者认为,要以音乐触动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自己就必须先形成对这种音乐的认同感,触动自身的情感体验。《苏武思乡》一曲中描述的是苏武出使匈奴,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十年,始终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感人故事,表达了苏武对家乡,对国家的深切思念。如果在演奏时,单独去看每个音符,似乎没有过人之处,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倘若经过教师的一番背景知识的介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想象,把自己带入到当时的情境当中,感受独在异乡的悲凉,就会对乐曲产生新的理解。可见“移情”能够牵动人内心的情感,把乐曲中的音符人格化,为演绎乐曲注入更多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的是促使人去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并且想方设法实现某种理想的一股内在力量。在演奏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一)张弛有度,把严格要求与鼓励支持相结合
作为教师,要想促进学生成才,必不可少的就是在日常训练中制定严格的标准,让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学习态度,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令学生明白自己演奏的意义与目的是什么,清楚自己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从而为此付出时间与精力。要朝自己的理想目标更进一步,达到高水准的演奏水平,除了离不开平时日复一日的练习,也不可缺少持之以恒的决心。演奏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日所成,要迈向更高的水平,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当然,学生在付出的同时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鼓励与支持能够为学生的练习注入更多的信心与激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演出刺激感的推动作用
每一位演奏者都希望自己的努力成果能够在舞台上得到呈现,得到观众的认同与赞赏,以音乐打动观众。在演奏时观众的投入程度与热烈的掌声都是对演奏者实力的肯定,演奏者的心理认同感与优越感会油然而生,这种刺激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与享受。演奏者也是舞台的爱好者,他们会越发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更多观众的掌声,演奏者的积极性与热情度会极大提升。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争取更多舞台表演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与心理素质,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教师在古筝演奏教学中心理的把握与引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对学生的音乐表现、演奏技巧以及舞台实践等多方面进行科学、高效的培养与训练,将会促进学生演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崔晓.谈现代古筝演奏技法[J].科技信息,2008(17).
[2]闰晓芳.论音乐教学的三要素—情境情趣情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作者简介:鲍晓媛(1979—),女,汉族,山东邹平人,艺术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乐器演奏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