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流行演唱中“咬字”和“层次感”的新体验

2017-07-10李依桐

北方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咬字体验

李依桐

【摘要】近幾年,韩国流行歌手在国内音乐节目中大放异彩,使我们对韩式唱法有了新的印象。“含着唱”、情感层次多,是我体会到的最深刻感受。松弛的咬字能保证声音和乐句旋律的整体流畅;声音的强弱对比、音色的明暗对比、语气的虚实对比、节奏的快慢对比都是加强情感层次表达的方式。笔者通过自身演唱经验探讨这种新体验。

【关键词】流行演唱;“含着唱”;情感层次;体验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采取松弛的咬字提高旋律的流畅度

听韩语歌,常常有种好似云遮雾掩的朦胧感。仔细听下来,会发现韩国歌手有“含着唱”的习惯。这与韩语的发音特点有一定关系。韩语发音有40个字母,其中以单音节和双音节居多,没有声调变化,咬字口腔变化也不多。但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却直白清晰,与演唱时的咬字状态区别较大,所以“含着唱”笔者的理解是有意的发音处理方法,为了更容易使声音保持在统一的腔体。韩式唱腔强调乐句气息的流动,也更注重音色的饱满度,所以有意将语音字头模糊化来保证声音和情感的表达。这点与中国歌手截然不同,中国歌手不会因为要说清楚某个字而破坏整体的演唱状态。

例如韩国歌手白智英《那个女人》第51小节-第55小节,这部分是在快速的节奏下歌手不停地诉说来表达激动的情绪,目的为了再一次引出高潮段。韩国歌手的处理没有刻意加重语气,而是以气息做为串联,把语言像串珠似的搭在旋律音高上。在快速节奏下演唱,如果一味强调语言发音,会使演唱整体变得生硬、颗粒感明显,如同一盘散沙。这样既无法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味道,又容易使演唱技术受到限制。台湾歌手杨宗纬也翻唱了这首歌,在这一句同样没有强调咬字的清晰性,而是更突出乐句的流动感和歌曲的意境表达。

汉语的发音要比韩语难得多。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要求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在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刚出现流行歌曲时,歌手在演唱时普遍都是直白的叙述、说话式的语气和过于清晰的咬字,现在听,很多地方的处理都因为发音咬字的问题而显得过于生硬。由于在发声时咬字部位紧张,为了清楚表达而过于强调某个音节往往破坏了声音的音色,更忽略了乐句的流动感。笔者在演唱《九儿》的副歌段也曾经出现过这些问题。《九儿》第21小节-第26小节是全曲高潮处,“梁”和“来”两个字的音高在#g2,这在流行声乐演唱中已经是非常高的音域了。原唱韩红演唱时有种类似原生态山歌的唱法,直接、干脆。模仿原唱练习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这样唱出来的音色并不好听,声音挤且音高难以保持。经声乐导师指点后,发现这是由于咬字的原因造成的。韵母发音有开、齐、合、嘬四呼,中文演唱的难点在于一个乐句中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发音方法,而“高粱熟来”这几个字若发音咬字部位过于紧张,就会导致腔体变化太大,难以使声音位置统一。笔者的问题在于“高、“熟”两字的咬字习惯破坏了整个乐句的腔体,韵母“ao”和“ou”下巴的力量过大,使声音不能和“梁”、“来”保持在一个腔体演唱,增加了演唱难度,从而使整个乐句听起来发紧、不优美。解决办法是要做到整体地唱,而不是孤立地喊个别字。比如,张碧晨在演唱《爱你的宿命》这首歌时,第一段用的是韩语,声音的松弛度、穿透力都很出色。在演唱第二段中文时,很明显声音的位置更靠前了,真声参与得较多,乐句的气息流动感便减弱了。这是由两种语言的发音特点决定的。张碧晨这首歌的中文演绎比起原唱张信哲来说,加入了很多韩语歌曲发音咬字的特点,即不突出字头,注重韵母的发音,强调乐句的整体流动性。而张信哲的演绎则显得过于直白,没有过多的情感对比度与声音的张力。

流行歌曲之所以容易被大众接受,在于它自然真实的情感、易于演唱的旋律和生活化的语言。语言仅仅是声乐演唱技巧的一个方面,不能过分强调而忽视了演唱的其他方面。当然,笔者并非认为中文流行歌曲应该完全照搬韩语发音特点,而是说,当碰到某些乐句不容易演唱时,可以尝试借鉴韩语歌曲发音习惯,在能听清楚的前提下,不咬文嚼字,把演唱的重心放在歌曲表达的整体方面。

二、通过不同的技巧丰富演唱的层次感

歌唱艺术是技巧与情感的统一。拥有高水准的声乐技巧有助于完整地表达歌曲情感,而充满情感的演唱又可以弥补技巧的不足。声音的力度、强弱、音色、速度等,都是表现情感层次的。有的人通过声音的突然变强或变弱表达不同的情感层次,有的人则通过渐强渐弱表达情绪的递进与递减,有的人通过音色的变化表现情绪和态度的反差。音色靠前、明亮、连贯、实在表现肯定、积极、饱满、愉悦的情绪,反之,音色靠后、暗淡、间断、缥缈则表现低沉、痛楚、委屈、空虚等消极的情绪。有的人通过语速的疏密、节奏的缓急也可以表现出不同情感层次的变化。

例如《听海》第17小节-第32小节,韩国歌手郑淳元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翻唱过这首歌。歌曲的开始是以偏弱的声音力度、朦胧的音色和中速的语气来描述主人公疑问、失落的心情。这里摘取的是副歌段的曲谱。与第一段不同的是,此处声音明显变得明亮,力度也逐渐随着歌曲的情绪加强,语气变得更加肯定。通过反复的力度、语速的对比突出主人公悲痛、绝望的情绪。在第二遍反复高潮的时候,歌手运用了与现场和声做对比的应答式的演唱方法,加入了很多原曲中没有的部分,比如反复强调“写封信给我”、“离开我的时候”这两句歌词。在反复的三遍中,通过不断的加强语气、音量、音高、呐喊等方式表现主人公祈求、激动的情绪。这样刻意的处理给这首并不新鲜的歌曲便带来很多新鲜元素,使歌曲的层次更加丰富,让听众的心情随着歌曲的起伏而起伏。这种应答式的演唱方法在欧美唱法中也比较多见,常见于演唱会和现场演唱中,中国的流行歌手运用得较少,因为这种技巧非常考验歌手对声音驾驭能力和现场表演能力。张学友也翻唱过《听海》,但由于高音区的音质并不是张学友最擅长的音域,他主歌部分的声音力度和穿透力反而强过了副歌部分,使歌曲层次没有得到进一步延伸。因此,笔者更为欣赏郑淳元演绎的版本。

近些年常常在电视上看到年龄很小的青少年或儿童演唱流行歌曲,有的12岁,有的只有6岁,但演唱的味道却丝毫不比成年人差。笔者不禁在想,流行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之所以打动无数人,并非在于每个听众都经历过作品中所描述的情境,而在于我们听一首歌时,往往靠自己的想象去身临其境。不管是欢乐、悲伤、温暖、凄凉,我们都能通过歌曲旋律、节奏、歌手的演唱方式去投入相应的感受。笔者在唱《枯叶蝶》时,结合了韩式情歌的演唱方式,通过音色的明暗对比、语气的虚实对比、声音力度的强弱对比,不断加强情感层次的表达。

例如演唱《枯叶蝶》第17小节-第25小节,这属于歌曲高潮部分的第二句,旋律线条时而舒缓时而有大跳,最后再趋于平静,表现了枯叶蝶挣扎、痛苦的内心。演唱时,语气中可以略微自然的带点哭腔,在个别字,如“枯”、“心中火花”、“飞向梦中”上,不妨加上气声演唱,用虚弱的声音表现出枯叶蝶的无助。这一句的处理在总体偏弱的力度下,暗涌着声音和情绪的对比。由于音域及歌曲情绪的需要,声音以高位置的混声式演唱为主,力求达到一种缥缈、凄楚、想要追求美好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意境。

三、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对“咬字”和“层次感”的体验,一首歌曲的成功与否,除了词、曲、编曲外,最重要的就是来源于歌手的演绎,而歌手的唱功又直接影响着他的演唱效果。好的歌手应该根据不同的音域讲究不同的声音分配比例,以扎实的气息功底做为基础,适时调动不同的共鸣腔体做为声音的保障,以便用更好的技术诠释歌曲的情感内容。

参考文献

[1]安妮·佩克汉姆.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巧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40.

[2]彭莉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咬字体验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