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诠释一部钢琴作品
2017-07-10祝琪
【摘要】在演奏钢琴作品时,有很大一部分演奏者目光很狭隘,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弹而弹,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弹,也不知道要怎样去弹,这篇文章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弹什么和怎样弹的话题。
【关键词】音色;演奏风格;作品内涵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音色是钢琴演奏者基本的素质
钢琴这种乐器可塑性强且魅力无穷,它的音域十分宽广,音色十分丰富,幅度大的音量变化使之能够在同一时间演奏出多种音响的音色,它就像一个独立的小型管弦乐队。音色是体现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追求绕有变化、丰满优美的音色,是每一位演奏者梦寐以求的事情。那么,在钢琴演奏中,理想的音色应该如何获得呢?
(一)科学的触键方法
在触键的准备阶段,需要积攒力量来为触键做准备。触键的瞬间需要释放力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手臂力量渗透到指尖,在这个过程中,除释放力量的那根手指外,别的手指包括整条手臂都要迅速恢复到放松状态,这时只有那根被释放力量的手指在支撑整条手臂的力量。手形呈抓握状放置,手腕自然放松下沉。这是正确的触键方式。在触键的过程中,无论是连奏还是断奏,都要利用手臂自然力量的下沉和转移来弹奏很好的音色。
(二)踏板的巧妙运用
立式钢琴一般有三个作用不同的踏板,分别是:左踏板、右踏板和中踏板。右踏板又称作强音踏板或者延音踏板。它的作用主要是使声音更丰满,因为它可以使声音具有延续性。左踏板与右踏板的名称相反,叫作弱音踏板,亦称柔音踏板。它的作用主要是减轻音量,它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改变音质,让声音更为温和。中踏板的位置正如其名字,位于钢琴的中间,它主要用于立式钢琴,起减弱音量的作用。踏板的使用需要很高明的技巧,这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讲,是难度比较大的一个项目。正确地运用踏板能够增强演奏者演奏的音响色彩,延音踏板能够产生连贯、浓厚、嘹亮的声音;弱音踏板能够产生轻柔、暗淡、朦胧的美声。不仅如此,每种踏板踩踏程度的不同,会对音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对钢琴踏板正确运用的科学引导。
踏板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种:正规和切分。正规的踏板运用就是在手指按键弹声之时,要同时脚踩下踏板;而切分踏板的运用与之不同,手指按键弹音这一动作先来进行,然后再用脚踩踏板。两种方法各有用处。当弹奏一串和弦时,用切分的踏板可以使声音延续,使各个和弦相互连接,让旋律听起来更完美更能打动人。正确的使用踏板对钢琴演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音乐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通过听觉器官来感知、欣赏和鉴别音乐。具备高超的音乐听觉能力是一个演奏者必须具备的锋利武器。那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超听觉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演奏者就成为了我们在钢琴教学中的又一课题。
视唱练耳是每所专业高校的必开课程,这是学习者想要系统地训练音乐听觉能力的必修课程。组织学习视唱练耳的目的就是拓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和感知能力。但是却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认识到视唱练耳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在平时上课期间不够认真,从而导致了他们音乐听觉能力不强。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堂宝贵的大师课,有时候竟然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为听觉能力不够的学生纠正拍子和节奏等错误上,这些错误如此简单和低级,让人深表遗憾。学习者一般只想要将谱子弹好,认为其他的都是不重要的。却不知道,音乐听觉能力低下会拉低其专业素养和能力,而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
想要培养钢琴演奏听觉能力,渠道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而坚持在视唱练耳课堂上认真锻炼自己的音乐听觉能力,是专业学习者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为以后在音乐演奏领域开辟自己天地必须要奠定的基础。
二、分析作品演奏风格,深刻领悟作品内涵
学习演奏一部钢琴作品之前,要首先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和演奏风格。要想了解作品的背景,就需要多学习中外音乐史,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音乐风格特色,学会梳理各种流派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和指导思想等。
我们以贝多芬的《悲怆》为例来分析一下。首先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是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悲怆》就是其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之一,它是贝多芬早期的一部作品。在这首曲子中,显而易见的是,贝多芬受莫扎特对其作品的影响已然非常薄弱,因此这部作品完全可以说是其早期“贝多芬式”音乐的典型代表。《悲怆》能够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倾向,受到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这部作品的风格逐渐向浪漫风格演进。这时,生活已然教会贝多芬像成人那般思考,经历种种磨难,那充满青春活力的乐观精神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绝望感和悲剧情结。《悲怆》的创作发生在暴风雨般的革命时代,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他许多启发。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贝多芬独特的创作风格,这首曲子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典范和杰作,而且这部作品也是第一部被贝多芬冠以标题的作品,说明了这是他寄予最深的一部作品,也是自我心情及境遇的一种写照。但是,这一时期的悲怆感只是完全属于年轻的贝多芬,与他后半生感人肺腑的凄凉悲剧化生活境遇相比,“悲怆”到底还是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当《悲怆》的旋律在耳边回荡,我们也似乎能透过音乐深切地体会到贝多芬被耳聋威胁的那种迷茫和绝望,同时我们也能深刻地体会到曲作者悲壮激昂、不为命运折服的坚定信念和思想感情。
本文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论述了观点。当然,想要很好地弹奏一部作品光把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演奏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地用心练习。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精湛的琴艺和刻苦努力的练习也是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祝琪(1981—),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黄淮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专业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