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另类解读:中国古代最早的“情人节”
2017-07-10钱国宏
钱国宏
提到元宵节,人们马上会想到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耍狮子、踩高跷等节日习俗。其实,元宵节不单单是“年”的结束,它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内涵:中国古代最早的“情人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始于秦朝,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古代人对元宵节非常看重,尤其是未婚的青年男女。中国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姑娘们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年当中没有几次可以上街的机会。而元宵节则讲究“全民同乐”,朝廷甚至发文“开禁”——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上街尽兴狂欢,家长们也破例允许家中未婚的少男少女上街看灯、猜谜、游乐。青年男女趁此良机或寻找意中人,邂逅一桩甜美的爱情,或趁机与情人约会,古代的文学大师们用文学作品记录下了这些美好、甜蜜的瞬间和习俗。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生查子》一词中写道:“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讲述的是青年男女在元宵节上没有寻到昔日情人的惆怅心情,表达一方对另一方的思念之情。后人可以从词中感觉到那份浓浓的惆怅,遥想到那份寻觅之苦。这首词的上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则讲述了元宵节有情人“约会成功”的故事。元宵节的夜晚,街上花灯亮如白昼,绚丽缤纷,一对有情人观灯之隙,趁着熹微的月光,偷偷在柳荫下羞涩地约会。也许一年当中只有这么一次约会,所以这次的會面显得格外珍贵!
辛弃疾的《青玉案》则写得更为传神、直接,简直就是一幅《古代元宵节幽会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名词描述的是宋代都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夜景,一人在人海之中翘首张望,急切地寻找着自己心上人的身影。“众里寻他千百度”将对爱情的执著写得淋漓尽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传神地刻画出了青年男女苦寻之后的那份惊喜:哇,原来他(她)在那!
这几首词不仅传神地定格了古代青年男女的人性心理,也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珍惜,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元宵节的另一桩习俗:约会。在中国古代,还有三出著名写元宵节“情定终身”的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进而一见钟情(《荔镜记》);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巧遇而破镜重圆(《乐昌分镜》);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节定情成婚(《春灯谜》)。元宵节也因此被镀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正缘于此,民俗学家们一致认为,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情人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