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2017-07-10陈莎

学理论·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陈莎

摘 要:从供给侧改革视域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提供了新的方向。当前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存在着供给不均,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内容质量差、供需错配等问题,无法满足公众层次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从供给侧着手,通过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质量,促进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推进均等化供给等途径来激发供给活力,提高供给效率,继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深度改革,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有效供给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56-02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是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命题,强调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着力,这对文化领域同样有着指导性意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当前急需从供给侧角度着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深度改革,共建服务均等、结构合理、高质高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与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以非营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保障公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1]。“公共”强调的是文化的普惠性、基本性和共享性。公共文化以服务全社会为宗旨,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而非个别群体。政府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公共文化与市场上其他类型文化的区别。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极强的社会属性和公益性,追求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效益最大化。

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研究公共文化供给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益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具体来说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其本质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匹配,通过调整结构来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质量。从供给侧着手并非忽视群众现实需要,而是依托于需求之上的从供给入手的创新。根据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进一步去除过剩产品,有效降低配置成本。从供给侧的视角来重新思量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供给内容创新以及供给与需求的对接等深层次的问题[2]。这将会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一股强大推动力,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不均等

从供给结构上来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覆盖不均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较大的地域差距:地域间财政资金分布不均衡。2015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中,东部9省市287.87亿元,占42.1%,中部10省市164.27亿元,占24.1%,西部12省区193.87亿元,占28.4%,全国人均事业费49.68元,在上海北京都超过120元,而在安徽、河北等中部人口大省却不足20元,①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其二是城乡之间的差距:由于或多或少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财政支出一直以来都倾向于城市,农村地区在资源上处于劣势地位。不仅在文化活动经费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在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严重的管理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象工程和铺张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最终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低,效益差。其三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除了现有的覆盖人群和范围,常常忽略了残疾人士、鳏寡老人、农民工以及留守儿童等等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特殊性,很容易成为我们公共文化供给的盲区,针对他们的服务普遍较少。

(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我国目前的公共文化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实行政府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财政投入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给政府相关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活跃,政府在资金投入、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必然会力不从心,继而影响公共文化供给质量和效率。在資金投入方面,受财政总量的限制,公共文化供给单纯依赖政府的财政资金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显得势单力薄。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来源方面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并没有很好地引进到公共文化供给领域。资金渠道单一且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一大难题。在产品供给方面,大量的社会文化组织置身于公共文化供给圈之外,产品供给主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缺少新鲜的血液。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产品往往因为缺乏竞争力而缺乏创新的动力,难以保证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难以达到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理想局面。

(三)供需错配,有效供给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益的高低是建立在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群众满意度之上的。由于缺乏一个良好有效的群众需求表达渠道,群众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造成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公民的现实文化偏好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出现大量有文化需求却无公共文化供给或有公共文化供给却无文化需求的现象。

在供给内容上主要还是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等,形式陈旧,文化活动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且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过于强调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缺乏公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如今社会上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文化生态,一些庸俗的甚至是低俗的文化产品开始出现在大众眼球,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真正有文化内涵、高品质的文化作品较少,庸俗化、娱乐化倾向日渐严重。

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的路径

(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

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需要从调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重点投向、改革供给结构、关注特殊人群等方面着手。

从地域上看,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享受上人均水平不高,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对资金投向和扶持政策做出适当调整,给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与全国均衡发展,使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務要素在不同区域间得到均衡和有效配置[3]。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今后的资金投入应该向广大的农村以及边远地区适当倾斜。加强和完善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底层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文化成果。这对于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甚至是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特殊人群,应该特殊对待,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积极为其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在公共场所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配备必要的设施,保障其公平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设立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通道方便他们的参与;举办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文艺活动和书画展览等;在图书馆设立盲人专有的阅读区并配备盲人专用设备,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2]。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从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展多元化的供给主体。该模式下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还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要以公共文化共建共享为理念,通过政策制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打破过去依靠政府拨款的单一资金来源格局,优化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非财政投入方式来筹集资金。设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资金,扩大社会赞助、捐助公共文化的渠道,汇集社会资本,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4]。同时加大对公共文化投资的宣传力度,全方位利用财税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供给。

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的又一重要途径。一是大力培育社会文化组织,降低其准入门槛,对其进行整合和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购买方案,对参与投标的文化服务项目进行专业论证,确保科学性和可操作性[5]。三是优化和创新购买方式,不断尝试项目采购、公开招标、服务外包等多样化的购买形式。四是加强立法监督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购买行为,时刻确保公共文化供给在规范稳定的制度环境下健康、可持续地运作。

(三)掌握需求变化,增加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对需求侧管理的简单代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必然要考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状况。只有充分掌握群众的需求变化,以此作为公共文化供给的决策依据,增强供给的灵活性,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调研通道与需求表达机制,避免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低下等弊端。首先,群众需求调研应尽可能地根据地区差异细化调研项目,注重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层次性,尽量扩大问卷调查的覆盖面以此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群众需求,并将调研结果作为优化配置公共产品资源的重要依据。此外,建立以电话、群众来信等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平台和建立以网站、微信平台、官方微博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络平台,广泛听取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群众的文化诉求,保障公共文化供给能够尊重民意。

针对无效供给过度和产品品质不佳的问题,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催生出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是着力点。以“内容为王”为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公共文化产品内容和服务项目,扭转错误的低俗的文化需求,一以贯之地向社会提供导向正确的,品质良好的公共文化产品[6]。着力产品创新,鼓励创作切实符合群众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支持原创产品的创作和发展,综合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让低端伪劣产品退出公共文化市场,去掉无效供给,增加优秀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应。”[3]通过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来逐渐提升公众的文化审美。

参考文献:

[1]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2(1):64-72.

[2]宋永胜.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N].中国文化报,2016(4).

[3]黄君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6(6):54-58.

[4]赵苑苑.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5.

[5]欧小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初探[J].清江论坛,2016(4):59-61.

[6]邱方明.文化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前线,2016(2):78-79.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