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特”领跑农业转型发展
2017-07-10
连日来,一场春雪普降龙江大地,为这里的黑土又铺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外衣。
虽然田地间依然难觅绿色的踪影,但走进位于七台河市茄子河区铁山乡的震东峰生态园区,这里的温室大棚内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翠绿的蔬菜光彩夺目、鲜红的草莓娇艳欲滴,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能在这个季节吃到家乡种的新鲜果蔬,这在之前可是不敢想的事儿。”带着满满的“战利品”,前来采摘的市民徐女士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近年来,在七台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进下,“绿色”、“特色”、“调结构”成为七台河市农业发展中的“高频词汇”。尽管七台河市是一个耕地面积只有271万亩的农业小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这座城市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与信心。蓝靛果、红小豆、黑木耳、大榛子、小杂粮、高钙菜等特色农产品蓬勃发展,大批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与新型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幅农业转型发展的华美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舒展而开。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田”
现代科技成为农业“顶梁柱”
从过去年代的半截木头半截铁、牛拉人扛、靠天吃饭,到今天的机械化大生产、优选品种、科学种田,农业科技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近年来,七台河市找到了“科技”这把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金钥匙”,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到9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298个。
“这高钙菜可是个稀罕东西,价格高,还好卖。种了一辈子的苞米,没想到咱也能借着这科技的东风,做一回新时代的农民。”说起高钙菜,新兴区的农民徐士才打开了话匣子,“这高钙菜每年能收三茬,2015年俺试种了30亩,当年就纯收入近5万元,去年又增了15亩,可比种苞米强太多了。”
2015年,七台河市新兴区长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率先从山东引进试种了高钙菜500亩,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研发出更适合东北地区的高钙菜产品。目前,高钙菜产业已逐渐发展辐射到周边区县,全市共有高钙菜种植基地5个,种植专业户120多户,合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并建成了高钙富硒水稻、高钙鱼实验基地。经过中国农业大学的测定,高钙水稻的含钙量达到了187.29毫克/百克,是普通大米含钙量的20倍;而每百克高钙菜的钙含量高达331毫克,是牛奶的3倍。作为纯天然补钙保健食品,深受人们喜爱。今年,七台河市计划发展高钙水稻5000亩,进一步推动高钙系列产品的集聚发展。
走进七台河市铁山林场,成片的樟子松树嫁接上了绿意盎然的红松新穗,“这些樟子松嫁接上红松,3年后就可以结松塔,10年后就能达到盛产期,而正常红松结果则需要20年时间。”林场技术人员介绍说。
近年来,七台河市积极探索依托林业科技引领,找到了一条改善生态和增收致富的新途径。由省林业厅和省财政厅推进的红松坚果良种采穗圃营建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于2013年落户七台河市铁山林场,经过4年的发展,建成良种采穗圃示范基地面积2400亩,年繁育苗木300万株。每年不仅可提供价值50万元的优质接穗10万穗,可解决省内红松分布区营建果林对种穗的需求,更能够使坚果林的培育周期缩短5~10年,增产2~4倍,每15亩最高产量可达300~500公斤,实现林业经济增产增收。
来到七台河市农信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何实现低污染、低残留、低药害的“三减”农业,成为社员春耕前的热点话题。“长期以来,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板结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标准化的土壤检测实验室,能够基于每片地的不同数据,量身定制最合适的肥料。”合作社成员宋乘盛说,“一年下来,社里玉米增产10%,水稻增产18%,黄豆增产15%,施肥花费反倒少了10%,现在,附近的农场、合作社都来我们这‘学习取经呢。”
“科技是现代农业产业的有力支撑。”茄子河区宏伟镇农业服务中心研究员于洪利欣慰地说:“近年来良种良法、配方施肥、土壤改良、节水循环等技术与方法已经逐渐走进了七台河市的田间地头,农业发展方式正加速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专业合作托起单位效益“最高点”
“原来种田,大家各种各的,也不懂技术,遇上点自然灾害和价格变动,可能辛苦忙乎一年还赔钱。”在七台河市铁山水稻专业合作社,65岁的老农王恒志眯着笑眼,看着大棚里的葱茏绿意说,“俺带着20多亩地入了合作社,当了‘甩手掌柜,种地的事俺啥也不管,农忙时还能给社里打工赚钱,舒心得很!”
放眼七台河市,众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从阡陌间崛起,有力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发挥出“1+1>2”的放大效应。2016年,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合作社855家,入社社员达3万人,带动农户5万多户,约占全市农村户数的50%。达到星级的合作社有99家,其中四星级合作社16家,登记备案的家庭农场175个。
位于茄子河区的铁山水稻专业合作社,就是合作经营走上高速发展的鲜活例子。“200多户农户加入,集合了村里3600多亩土地,并和收粮企业签了订单,从种到收再到卖,农户不用操心,秋后坐在家里数钞票。”合作社负责人邓云平向记者介绍说,“參加水稻合作社的村民,平均每15亩地能分红近万元,同时,腾出手的村民们通过开店、打工,收入还能再翻番。”为进一步发展,合作社还创办了震东峰生态园区,拥有温室32栋、冷棚58栋的生态园区满满地种植了各类有机蔬菜和美国大樱桃、葡萄、草莓等优质水果,不仅让本地市民365天都能吃到新鲜果蔬,还能销往周边市县创收。去年9月份栽种的两棚草莓,借着春节卖出了50元一斤的好价,大樱桃成熟后更是能卖到每斤上百元。“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生态园做大做强,着力发展旅游观光和采摘餐饮,带着全村人一起奔小康。”邓云平说。
在宏伟镇的岚棒山村,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土地贫瘠而分散,贫困的帽子一直扣在村民的头上。近年来,在村支书李开利的带领下,岚棒山村盯上了平欧大榛子,破解了山坡地不宜耕种的难题。2013年,岚棒山村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成立,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已有80多户农户入社,栽种大榛子近1100亩。李开利介绍说,“通过引进平欧大榛子,可以充分利用山坡地,进了盛果期,一亩地榛果收入能达到5000多元,种苗收入3万元左右,不仅能带着大家脱贫,更能实现致富。”为了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合作社还创新在榛子树中间套种防风、玉竹、白藓皮等中药材,又能给农户带来额外的收益。据了解,今年宏伟镇平欧榛子栽种面积将达到5000亩,到2020年在茄子河区坡耕地推广大果榛子达到10万亩,实现七台河市又一优势作物的培育。
从种好“粮头”到舞活“食尾”互联网+助力龙头企业“再提速”
多年来,七台河市绿、特色食品企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农业”亮点频现。截至年初,七台河市已有30多家龙头企业和200多家农民合作社的近300个地产农产品在各大网络交易平台上销售,三胜园杂粮、莲淇豆糊、宏泰松果、尚品菽有机酱油等龙头企业产品借势腾飞,“七台河味道”正一路飘香,走向更高更远。
来到茄子河区三胜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一箱箱精美包装的有机杂粮产品整装待发,即将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中。“我们的产品都是纯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杂粮,卖出的每一包产品都有源可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营养健康,有机小米一斤能卖到20元左右,优质红谷更能卖到40元一斤,依然供不应求。”合作社理事长黄胜君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三胜园品牌已经远销17个省市,并先后进驻了京东、天猫超市、一号店等知名网络平台,形成了完整的线上线下销售链条。”
同样尝到互联网甜头的还有乐宝食品有限公司,“以前,销售渠道不畅通,光有好产品也卖不出去,后来市里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动动手指头就和韩国一家企业签订了4000吨产品的协议,创汇800万美元。”公司总经理高凤山清楚地记得互联网带来的实在效益,该公司生产的豆糊、米饭豆、能量餐、时素活力餐四大类产品行销全国,被认定为“中国特产知名品牌”。2016年,销量3500多吨,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今年,公司研发的红豆饮料、高科技红豆肽等新产品将陆续推向市场,预计产值将达到1.27亿元。
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发展”特色种植擎起转型发展“新动能”
从原来提起种地就是玉米、大豆、水稻的“老三样”,到现在基本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数年间,七台河市成功完成了农业生产由单一到多元的华丽转型。2017年,全市调减玉米20万亩,向杂粮杂豆和蔬菜、特色农产品等经济作物进行倾斜,进一步增加了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面积。蓝靛果、万寿菊、“黑甜甜”葡萄、红松果、杂粮杂豆及特色山野菜等产品齐头并进,成功擎起了七台河市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提起七台河市的“特产”,除了“乌金”煤炭和优秀的短道速滑冠军,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就是这小小的蓝色浆果——蓝靛果。作为蓝靛果的特产地,勃利县蕴藏着3000吨的野生蓝靛果,占全国野生蓝靛果产量的60%。近年来,七台河市大力发展蓝靛果产业,成功获得了“勃利蓝靛果”农产品地理标志,划定了保护区5000公顷。目前,勃利县蓝靛果种植面积近15000亩,盛果期的年采摘量可达1000吨左右,相关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已形成饮料、果酒
加工,果干、果酱加工和保健品加工的成熟产业链条,相关产品远销海外。
每逢收获季,好友三五相约去勃利县联友葡萄专业合作社采摘“黑甜甜”葡萄,成为了七台河市民的一种时尚。这种葡萄品质好、无污染、果味浓,贏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合作社负责人——有着“葡萄大王”之称的柴连友经过优选培植,培育出早熟无核黑甜甜葡萄新品种,更是创造出了大棚亩产葡萄3000公斤的全省最高水平,亩效益达4万元以上。现在,“黑甜甜”已扩散到全市,引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甜蜜的致富路。
吃惯了大鱼大肉和常见的蔬菜,乡土味十足的山野菜再次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然而偏少的供应量和较短的供应季节成为“山菜经济”发展的短板。为此,七台河市创新思维,开展了山野菜基地化仿野生及驯化栽培,率先在金沙新区开展了25亩示范基地,对蒌蒿、龙须菜、苣荬菜等10多种山野菜进行培育种植,并在茄子河区铁山乡试种1500亩刺嫩芽和老山芹。待驯化成功后,“山菜经济”将成为又一股助推七台河市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