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产业革命视角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2017-07-10霍鹏魏修建

中州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转型升级

霍鹏+魏修建

摘 要: 以信息、互联网等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将导致生产方式及产业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革。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方式亟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传统的竞争优势将被削弱,而高端制造业发展仍然滞后的严峻挑战,如何借助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完成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十分紧迫。为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全方位构建产业新体系是我国在新产业革命背景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 新产业革命;产业新体系;产业政策;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023-04

新一轮产业革命是指信息与远程通信、移动互联网、纳米等高新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推动着生产方式、分工模式及商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从生产方式上看,使生产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使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环保。从分工模式上看,促使现有分工体系更加智能化、模块化,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及时高效,这将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传统产业链对分工的限制,也降低交易成本。从商业组织形式上看,带动传统的规模化生产向个性化生产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向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营销方式转变。新产业革命将对产业组织形式产生巨大冲击,新常态下我国也定能借助新产业革命的力量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

一、新产业革命的趋势特征

1.新产业革命以渐进式、融合性的创新为主

人类历史上以蒸汽机及电的发明使用为标志的两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本轮的新产业革命不是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发明,而是通过渐进性的科技创新以及各种新技术与原有产业的融合,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局部领域的创新或是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结合来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诸如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通讯等局部领域的渐进式渗透性的创新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或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并以此来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二是并未改变原有产业布局,而是在现有的产业组织模式上依托新技术孕育出新的业态与商业模式,诸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结合,形成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

2.新产业革命使个性化生产成为主流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出现使得规模化的工厂取代了传统小作坊,使得批量化的生产成为可能。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电气化设备的使用使得流水生产线成为了生产的主导方式,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开启了产品规模化生产的篇章。新一轮产业革命以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个性化的定制生产逐渐兴起,通过生产流程的模块化组合,为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现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消费者不仅是产品的直接使用者,还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将产品的使用体验分享到互联网当中,促使商家不断改良产品,从而以此种方式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中,使得产品更加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此外3D打印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产品的制造流程,极大地简化了生产工艺,为客户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

3.集聚型的產业链逐渐转型为基于网络平台的分散性生产模式

以往企业的生产模式追求集聚效应,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可能会在企业内部或一个产业园区内完成。近年来,随着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分销流程逐渐模块化,模块化生产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理念逐渐盛行。许多企业借助模块化的生产理念,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将精力投入到产品生产的核心流程中,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运用互联网平台将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企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这就为分散性的生产模式创造了前提条件。随着新产业革命所带动的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众多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部分集聚型的产业链逐渐被分散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方和产品使用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与分享,可以研发生产出更多新产品。这种分散性的生产模式也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使其能够充分借助网络平台与大企业进行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新产业发展壮大。

二、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传统的竞争优势将被削弱

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分工合作更加盛行,各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全球价值链上选择符合自身的优势环节进行生产加工。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优势,并抓住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成功跻身到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但随着新产业革命所带动的人工智能、机械自动化领域的飞速发展,有条件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已逐渐采用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机器人来代替人力,我国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被严重削弱。此外,新一轮产业革命还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口号,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提出“重返制造业”的口号,发达国家原先向我国大规模转移的加工制造业可能会面临回流的风险,外资的撤离使我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本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加大,也将对我国的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能面对新形势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将面临更多困难。

2.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

历次产业革命都起源于新技术突破所带动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高技术优势一直站在全球产业链的高端。20世纪初,美国抓住电气产业的发展机遇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抓住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机遇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可见高技术产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大而全的产业体系,产业价值链也逐渐高级化,但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制造业大而不强,高精尖产品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缺乏,高端仪器设备依然严重依赖进口,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转变。

3.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将制造过程当作服务过程是本轮新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产业演进的规律来看,一个健康的产业结构体系应该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动态关系。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制造业采取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模式,产业的研发、生产加工、运输、营销等环节全部自我完成,缺乏服务外包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的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服务业的能力与服务质量还有所欠缺,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企业还不能深刻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规律特点,对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三、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1.全方位构建产业新体系

构建产业新体系可以从理论上理解为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技术进步的机遇,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产业优势,构建出层次明确、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我国现阶段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2010年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因此,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应像过去那样一味强调大力促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是应根据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现实,改变过去工业规模扩张的战略,努力提升工业、制造业部门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与产业竞争力。

第一,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联互通。新一轮产业革命具有渐进式、融合性创新为主的特征,这决定了新产业革命浪潮下所兴起的新兴产业部门与传统产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新兴产业并不是从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产业都是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中孕育出来的,构建产业新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联动作用。目前我国制造业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化阶段,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产业革命成果的运用留有巨大空间,这也将是我国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领域。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联互通,促进新技术、新方法在传统行业融会贯通,在帮助传统产业突破技术瓶颈达到转型升级目标的同时也促进新技术、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通过二者互联互通最终构建起我国现代化的产业新体系。

第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加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外国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渐向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契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关键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移动通信、卫星导航、超级芯片、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大数据等已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主要采用国家引导、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各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产业建设中一些“政绩”工程突出,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今后在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需求来走出投资驱动的怪圈,通过产业链创新管理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体系构建,通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开发市场需求来完善产业体系,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方位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的基石,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器。

第三,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过程服务化也逐渐成为新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二者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增加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制造业的价值链与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服务业而言,有利于促使其服务质量的提高,提升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现阶段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已不是简单地分配制造业与服务业占比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整合把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提升到价值链的中高端,只有实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中高端发展才能为二者互动融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最终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2.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产业政策对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但是产业政策的实施一定要遵循科学适度的规则,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一,政府职责与产业特征相匹配。新一轮产业革命催生了很多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产业,对于政府的职责与作用当然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传统产业,政府的职责就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做好市场“服务者”的角色。对于新兴产业,大多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且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自身发展、承载能力比较脆弱。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创新扶持力度,从供给端发力使企业从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带动规模扩张的老路转变为依靠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切实解决高技术企业融资的“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功能,大力发展支持创新创业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鼓励服务于各种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产业的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继续加大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步伐,使政府职责与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的产业特征更加匹配,让政府更加高效地为新兴产业服务。

第二,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国际市场上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资源、环境對经济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强,在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建立在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之上,使产业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更好地服务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此外新产业政策要增强对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预见性,主动适应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要求;放弃“扶大限小”的政策限制,选择特定企业、技术、产品进行扶持的选择性产业政策,积极构建功能型产业政策,重视激励与促进创新相结合,放松政府管制,在尊重市场、不扭曲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市场制度,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以包容、开放、绿色的产业政策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相适应。传统的产业政策主要是从提升生产要素的角度来促进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无论是产业结构演进方式还是产品的研发制造都以模仿为主。这种产业政策有其存在的基础,但传统产业政策带来了产能过剩、寻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新时期的产业政策一定要结合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变革,在政策的制定上更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解决传统产业政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通过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的捏合,推进建立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与环境保障,最终以创新、高效、协同的产业政策为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助力。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吕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构建产业新体系[J].理论学刊,2016,(6).

[2] 张杰.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障碍、困局与改革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5).

[3] 黄先海,诸竹君.新产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15,(1).

[4] 赵昌文.“十三五”时期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向[J].财经问题研究,2016,(3).

[5] 蒋兴明.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

[6] 李锋.全球新产业革命与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5).

[7] 刘英基,杜传忠,刘忠京.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1).

责任编辑:瑜 言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转型升级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争议产业政策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美国环保产业政策分析及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