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与依从性的影响
2017-07-10叶瑞英
叶瑞英
认知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与依从性的影响
叶瑞英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例,将其随机等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给予认知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以及依从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饮食、服药、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干预在冠心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提高其依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认知干预;心理状态;依从性
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依据患者具体不良心理应激反应以及不良行为,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1]。冠心病是人体血管管腔狭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的心脏病阻塞的一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疾病,该病症临床上发病率极高,且常伴心绞痛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冠心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循环系统疾病,遗传、环境及情志等因素都是诱发冠心病的因素,由于该病症的发病与患者自身因素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在冠心病的在治疗与护理方面的干预方法较多[3]。本研究为探讨认知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纳入标准:(1)年龄40~80岁。(2)临床表现及指标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4]。(3)意识清晰、能够主动配合并完成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1)患者年龄<40岁,或>80岁。(2)言语沟通障碍、精神异常的患者。(3)不能正常接受干预护理的患者。将其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5~74岁,平均(61.01±13.52)岁;病程2~4年,平均(3.01±0.62)年。试验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平均(62.02±12.98)岁;病程2~3.8年,平均(3.01±0.42)年。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正式实施,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目的、检查方法知情同意,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环境护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 认知评估 由高年资护士实施,首先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以及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行为习惯,从而确定哪些是不正确的观点与行为。
1.2.2.2 认知行为干预 (1)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结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文以及视频进行讲解,包括常见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并发症等,让患者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疾病。(2)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包括药物种类、服用剂量、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指导患者根据医师意见服药,切记不能擅自改变用药剂量。(3)指导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方法。如手机闹铃提醒、墙面卡片提醒语、提示卡等。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采用用药提示卡注明不同药物的用药方法,提高用药的依从性[2]。(4)保持心情愉悦。指导患者通过放松训练、听音乐等调节心情。鼓励患者参与运动,可选择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运动,每次20~30 min,每周5~7次。(5)疾病知识指导。以讲座的方式告知冠心病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保证低盐、低脂,患者戒烟戒酒,根据病情程度日常采取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自身的心理调适。(6)同伴教育。请康复效果好、自我管理能力好的患者介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引导病友之间相互开导,相互交流,发泄自己的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社会支持力量。(7)病情监测的指导。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告知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血压、血糖和血脂以及肝功能等。(8)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及受限程度为每名患者量身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身体锻炼或体力劳动等,根据患者预后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其运动强度,在活动计划实施期间及时处理患者各类不良症状;其次,在患者出院后给予患者出院指导护理,告知患者坚持合理安排饮食,继续身体活动训练,增加患者与其亲属、同事、朋友等的沟通,提高其对待患者时的重视性,使其关心、爱护患者,合理安慰患者及其家属,缓解其经济方面的压力。
1.3 观察指标 (1)焦虑评分。按照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标准(HAMA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评估,HAMA量表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4分5级评分法,0分为无症状,4分为极重。总分在7~13分时为轻度焦虑;总分14~20分为中度焦虑;总分21~28分时为重度焦虑;总分≥29分以上时为极重度焦虑。(2)抑郁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AMD有17个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0分为无,4分为极重要。总分4~9分时为轻度抑郁;总分10~13分时为中度抑郁;总分≥14分时为重度焦虑。(3)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饮食、服药、体育锻炼以及日常生活4个方面的依从性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依从性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依从性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均呈现升高的趋势,我国情况更是十分严峻,患者在患病后出现哪些症状是广大患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临床中,遗传、饮食、环境及情志等因素都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长时间酗酒、吸烟,饮食无规律,或高血压患者罹患冠心病的概率远大于健康人群[5-6]。冠心病具有发病频繁、病程长等特点,患者两次发病时间间隔长短不一,对其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患者遭受较多痛苦,故而治疗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7]。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患者认知干预措施后,试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且饮食、服药、体育锻炼以及日常生活中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需注意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对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的要求不断提高,故而,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的管理极其重要[8]。常规护理措施的应用,并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低[9]。护理人员主导的干预性护理措施的实施,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应健康行为,体现了护理的合作性与连续性,即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期间以及出院后随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整个过程中的全面护理[10-11]。在患者入院时,通过对患者病情发展的研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护理计划与措施。临床上,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病,起病迟缓,病程相对较长,绝大部分患者均是在家安排治疗,但由于家庭条件设施与条件有限,救治不是特别方便,通常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时机,坚持疾病监测、饮食治疗与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健康教育是冠心病治疗的五个重要原则[12-13]。认知干预措施主要影响冠心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功能,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定期的检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变化,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自由,工作更为方便快捷,有利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接受医疗服务,并积极发挥冠心病患者的重要作用,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以及患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4-15]。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认知干预措施对患者有较大的帮助,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及受限程度为每名患者量身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身体锻炼或体力劳动等,在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还为患者提供方便,患者根据医护人员制定的活动计划按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患者到医院就医的繁琐程序。认知干预措施对患者的护理越来越重视,其发展趋势也极快,认知干预在实施过程中极为周到细致,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对冠心病患者开展认知干预措施能够确保患者得到积极正确的疾病治疗方法,这是对患者顺利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有效避免了外界一些虚假信息对患者的迷惑,从而确保患者可以接受科学规范的全面治疗。为冠心病患者提供特殊认知干预措施,应尽可能的将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使护理人员充分接受并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不仅要提高护士和医师医疗水平,还要确保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等[16]。这就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效果。冠心病患者容易引发心绞痛等疾病,甚至突发心肌梗死或猝死,护理人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认知干预护理的过程较为繁琐,对所有患者的整体护理,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繁重的工作使护士容易产生心理的负面情绪,从而减少了护理服务,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认知干预措施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1] 吕 娜,陈玉娟,朱丽萍.认知重构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感知控制态度、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3):3347-3350.
[2] Hiraishi J,Kohno Y,Nakamura T,et al.Predictors of inhospital outcomes after primary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highKillip dass[J].Intem Med,2014,53(9):933-938.
[3] 朱继芳,李远琼,陈朝蓉,等.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激光杂志,2014,35(9):127-129.
[4] 明洪莉.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负性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1):174-176.
[5] Smeulers M,Lucas C,Vermeulen H.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nursing handover styles for ensuring continuity of information in hospitalised patie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4,24(6):79.
[6] 胡 静.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316-1318.
[7] 胥加艳,龚晓霞,张 莉.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1):2984-2986.
[8] 汤生娥.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174-176.
[9] Gautam M P,Sogunuru G,Subramanyam G,et a1.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8tertiary care centre:the spectrum and coronary risk factors[J].JNMA J Nepal Med Assoc,2013,52(190):316.
[10]范素梅,张 丽,刘锦凤.认知行为干预结合预防性护理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97-1699.
[11] 宋 晶,张金花,张爱华.冠心病病人PCI术后早期认知加工特征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6):2248-2250.
[12] Pjanic I,Messerli B,Bachmann MS,et al.Predictors of depressed mood 12 months after injury:contribu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support[J].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2013,3(2):1-6.
[13] 张翠萍.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康复期患者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4-6.
[14] 姚淑琴.优质护理对冠心病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319-320.
[15] 农锦色.综合性护理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559-561.
[16] 王 磊,寿晓玲,王志轩,等.认知行为治疗对冠心病心衰患者情绪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6):109-113.
(本文编辑 崔兰英)
Effect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on mental state and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YE Rui-ying
(Donggu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ngguan 5230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on mental state and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gn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anxiety,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scores and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Diet, medicati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f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gnitive interven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course of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ich improv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improves their compliance. It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Coronary heart disease;Cognitive intervention;Mental state;Compliance
523000 东莞市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内五科
叶瑞英: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7-01-10)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