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广东省博物馆藏唐代水车窑瓷器

2017-07-10陈颖贤

客家文博 2017年2期
关键词:梅县款识青釉

陈颖贤

浅议广东省博物馆藏唐代水车窑瓷器

陈颖贤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梅县水车、瑶上、畲江一带陆续发掘出土一批唐代精美陶瓷器。生产这批精美瓷器的窑址,经专家学者研究被正式命名为“梅县水车窑”。水车窑瓷器因造型精美、釉质莹润且具有一定的岭南地方特色而广受青睐,并远销海外。本文通过对水车窑的发现过程及馆藏产品的介绍分析,就水车窑瓷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唐代水车窑 款识 海上丝绸之路

水车窑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梅县区,那里是客家人重要聚居地和集散中心,地势以山地为主并有梅江相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梅县的畲江、水车、程江、瑶上等地墓葬和窑址中,陆续出土一些精美陶瓷器,水车窑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梅州唐代陶瓷制作历史得以显现。当年发掘出土的这批瓷器,大部分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以其造型优美、釉质莹润耀眼于同时期同类别器物中。本文撷其一二,以作介绍,并就水车窑瓷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馆藏梅县唐代古墓葬和古窑址瓷器的发现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水车窑瓷器出自梅县唐代古墓葬与古窑址,发现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梅县陆续有文物爱好者发现瓷片并呈报梅县博物馆。11978年-1981年,广东省博物馆先后派出曾广亿、杨少祥、杨耀林、古运泉同志到梅县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在多次的调查发掘中发现编号为梅畲M1、3、4、7、8和梅瑶M1共6座唐墓,其中梅畲M3、M4墓保存得比较好。在梅畲M4墓出土的器物为青黄釉,有胎釉结合不紧密、脱釉现象出现,该墓的年代应为唐代中期。梅畲M3墓出土器物的釉色为黄中带青,胎釉结合度也比梅畲M4墓的紧密,脱釉现象较少出现,故年代应该是比梅畲M4墓晚,应为唐代晚期。

上面所提到的梅县畲坑M3、M4唐墓出土瓷器据考证都是梅县水车窑产品。21982年,故宫博物院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和广东省博物馆曾广亿副研究员等考古工作者前往梅县水车镇调查、发掘,考证出畲江镇唐墓发现的青瓷为水车镇瓦坑口、罗屋坑一带唐代古窑址生产的,并正式命名为“梅县窑”,广东省考古专家则把名称具体到乡镇称作“梅县水车窑”,当地人则简称其为“水车窑”。

水车窑窑炉结构为半倒焰馒头窑,此类窑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馒头窑经历了几千年不断改进而成的,成为唐代的标准窑炉。窑温可达1200-1300摄氏度,可令产品充分瓷化。但由于当时工匠的烧窑技术并未十分纯熟,火候的温度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导致有些器物瓷化程度不高、胎质比较疏松,胎与釉之间结合的不够牢固,釉层有不同程度的剥落现象。

水车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与唐代时全国烧制的瓷器的风格一致,出产的瓷器大都线条优美流畅,胎体厚重,没有过多的纹饰,古朴光洁,端庄稳重,以实用为主。其釉色多以娇嫩的青绿、雅致的青黄为主。釉质较厚、莹润,充满玻璃质感。多开细碎冰裂纹,冰裂纹深浅有致、层次分明、晶莹剔透,如翡翠似琉璃,几乎可以和唐代最著名的浙江越窑秘色瓷的“千峰翠色”相媲美。

二、馆藏水车窑窑址采集标本和唐墓出土青瓷器物

图1 水车窑窑址采集标本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梅县唐墓水车窑随葬品有罐、碟、缽、鍑、砚、碗、杯、壶等,品类较为丰富且形态各异。水车公社瓦坑山窑址采集到的标本有青釉碗、罐、碟、杯、匣钵、陶粒、垫饼、垫烧器等(图1),匣钵为圆筒形、平底,较为罕见。水车窑生产的盘、碗、碟,其烧制都采用了施满釉、然后在底部擦去三块釉汁垫上陶粒等垫烧器作为支点再装进匣钵进行烧制的工艺。匣钵装烧的瓷器器型比较规整,胎体厚薄均匀,可大大提高瓷器烧成的质量,成功率较高。“广东唐代开始出现使用圆筒形平底匣钵装烧瓷器仅见潮州窑和梅县窑。”3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梅县出土文物中具有上述圆筒形平底匣钵装烧明显特征的精品为:唐水车窑青釉瓣口碗(图2),梅畲M3墓出土。口径22.5厘米,底径10.2厘米,高7.5厘米。圆唇、葵瓣形敞口、深腹斜弧壁、矮圈足。碗口沿为四葵瓣状,外壁压印四对称凹槽,每一凹槽连接葵瓣口与圈足之间。该器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并开细碎冰裂纹,为透明玻璃釉,莹润似玉,器底缺三块釉呈品字形。胎体均匀厚重,色灰白。釉色莹润,应该经匣钵装烧而成,是广东地区唐代晚期青瓷产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图2 青釉瓣口碗

三、水车窑瓷器款识之谜

瓷器款识一般是指刻划或者书写在器物器身、底部的文字或图案。在款识开始出现的时候,仅仅是随手画上一个符号、一个代号用于识别瓷器的出处。到款识普及时,文字则多用于记录瓷器制作的年份、国号、地方名、工匠名、作坊名或者是当时惯用的吉祥用语等。而图案则代表作坊标志、吉祥寓意、图腾等。

明代瓷器上的款识,无论是官窑或民窑都非常普遍地存在,但是在明代之前瓷器款识并不十分普及,唐代的时候更是罕见。在梅县畲江公社红星大队M4出土的文物中却在部分器物的底部发现以阴刻形式出现的款识,款识分别有“九”“乙”“大”“之”等,至于这些刻划于瓷器底部的简单的文字代表了什么,是工匠的名字,或是瓷器规格符号还是作坊代号,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这也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空间。如唐代青黄釉碟(图3),口径12.5厘米,底径8厘米,高3.3厘米。敞口锐唇、浅腹弧壁、广平底,底部中央阴刻一较大的“九”字。碟内外施青釉泛黄,外壁挂釉不到底,大部分釉层已脱落。胎色灰白,造型简单素净。

图3 青黄釉碟

图4 青黄釉钵

唐代青黄釉缽(图4),口径23.7厘米,底径5.3厘米,高4.2厘米。敛口圆唇,深腹弧壁,外壁近口沿处压印一周弦纹为饰。平底,底部阴刻一“大”字。缽内外施青釉,外壁挂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并开细碎冰裂纹,釉面莹润,胎色灰白,胎体厚重,胎质较松。

四、水车窑青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著名的丝绸之路分为陆路和海上两条线路,陆路以骆驼和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向世界各地运送陶瓷、丝绸、茶叶等外销品,进行贸易往来。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以船舶作为承载的工具,由沿海各个港口出发从水路把商品运往世界各地的港口进行交易。

唐代,社会繁荣,手工业发展,陶瓷制造业也颇为兴盛,陶瓷成为当时出口外销中的最大宗商品。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乱所阻扰,海上运输以安全便捷、承载货物量大、装载陶瓷之类大件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磕碰损坏等优点,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地位。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广东最大的海外贸易港口,而潮州港则是第二大港口,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对外贸易港口,其在古代海上交通贸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梅县在唐代属于潮州管辖,梅县水车窑位于梅江河畔,梅江与潮州港仅约百里水路,互通互利,通过梅江可以直达潮州港,进而通往海外,水车窑产品也见于泰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据广东省博物馆宋良璧出版的《古陶瓷研究论集》一书记载:“1989年11月参加上海中国古外销陶瓷学术讨论会的泰国代表,带来了泰国曼谷出土的9件中国瓷片,蒙上海博物馆馈赠属广东的陶瓷照片3张,其中2件的造型,釉色及垫烧方法均与梅县瓦坑口窑出土的Ⅱ式碗相同。证明梅县水车窑唐代的产品已经远销海外。”4

为满足产品外销的需要,梅县水车窑一改唐代内销瓷器造型古朴的一贯作风,在制造过程中更加注重造型,使其显得别致美观。如梅县畲江公社出土的唐代青釉鱼形壶(图5),口径7.5厘米,底径9.0厘米,高27.8厘米。敞口、束颈、溜肩长鼓腹,胫缓收后外撇成微喇叭形足。肩前方置一鱼形短流,流两旁及相对应后背各贴塑两凸起鱼眼为饰。壶体两侧肩与胫之间压印轧道,轧道上捏塑两对称横向条形系,轧道下端各有一上捏塑两对称横向条形系,轧道下端各有一圆孔贯穿到高圈足内,以方便穿绳提携。壶内外均施青釉,足内底心只中间部分有釉,釉面开细碎片纹,釉质莹润通透。胎色灰红,造型精美独特。

图5 青釉鱼形壶

图6 青黄釉高圈足镂空砚

梅县畬江公社红星大队M4出土的唐代青黄釉高圈足镂空砚(图6),口径22.5厘米,底径34.3厘米,高5.8厘米。砚呈圆形,砚沿稍外侈,砚沿下压印一道弦纹,砚堂凸起,砚堂与沿之间有一周储水用深凹槽,高圈足外撇,并在足壁镂有十二个圆形孔为饰。砚内外施青黄釉,砚堂内心及底座内心露胎,釉面开细碎冰裂纹,胎质灰黄,造型稳重奇特。

图7 青釉鍑

唐代青釉鍑(图7),梅县畬江公社红星大队M4出土。口径14厘米,高19.7厘米。锐唇、侈口、短颈,溜肩圆鼓腹,平底稍内凹,腹下捏塑三个蛙形足,呈“品”字形鼎立。鍑内外满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并开细碎冰裂纹,部分脱釉,底露胎,釉面莹润,胎体厚重,胎色灰白。此器造型奇特生动,在南方地区较为罕见。

五、结语

中国有上万年的陶瓷发展历史,唐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而水车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因其生产的瓷器造型精美、釉色莹润,且具有一定的岭南地方特色而得到肯定,受人青睐,被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梅县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海内外人士所珍藏。水车窑作为广东唐代重要的外销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 古运泉.广东梅县古墓葬和古窑址调查、发掘简报[J].考古,1987(3).

2 侯鸿忠.浅谈梅县唐代水车窑的历史地位[J].客家文博,2011(3).

3 曾广亿.广东唐宋陶瓷工艺特点[A].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

4 宋良璧.广东出土晋到唐青瓷的研究[A].古陶瓷研究论集[C].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1]谢映明.南国青瓷水车窑[M].香港:香港明星制作公司,2005.

[2]杨少祥.广东梅县市唐宋窑址[J].考古,1994.

[3]陈志民.唐代梅县水车窑与潮州窑的发展成因初探[J].中国陶瓷,2006.12.

[4]陈迎宪.南海瓷路探源谈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A].海上瓷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2016-11-2

陈颖贤,女,广东广州人,任职于广东省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出土及出水文物研究。

猜你喜欢

梅县款识青釉
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展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浅谈毡包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