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侨博物馆定义及国内研究现状的探讨

2017-07-10闫媛媛

客家文博 2017年2期
关键词:陈嘉庚华侨华人

闫媛媛

华侨博物馆定义及国内研究现状的探讨

闫媛媛

华侨博物馆是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内容、功能和特色等多角度尝试探讨华侨博物馆相关定义,系统整理近年国内华侨博物馆相关学术活动情况,全面收集学术界相关专著、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并对发表时间、研究人员、论文来源、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华侨博物馆 定义 研究现状

从1959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我国第一家华侨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馆院至今,华侨博物馆发展经历了近60年的历程,在半个多世纪里,华侨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海内外已建设(含在筹建)的华侨博物馆60家,其中国内38家,国外22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伴随华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围绕华侨博物馆展开的各方面研究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引起了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的热切关注,纷纷就华侨博物馆的概念、如何发展华侨博物馆事业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论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对已见诸文献的华侨博物馆相关定义进行总结,尝试从总体勾勒华侨博物馆研究现状并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前景展望,以期为我国华侨博物馆和华侨事业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华侨博物馆基本定义

(一)博物馆

博物馆“Museum”一词最初起源于希腊语“Mouseion”,其词根“Muse”(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和艺术的9位女神,而“Mouseion”是供奉缪斯神祇和开展研究的处所。自1683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建立后,“Museum”才成为博物馆的通用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关于世界认知的加深以及博物馆事业的进步,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也相对稳定的博物馆定义确定于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维也纳会议修订并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即博物馆的功能与定位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常设非盈利机构,以及为了教育、研究、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非物质遗产。

国务院2015年最新公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将博物馆定义为“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可见全世界对于什么是“博物馆”有着共同的观点:要有藏品、具备有组织的展览、向社会公众开放。

(二)华侨博物馆

目前,学术界对于华侨博物馆的内涵、外延暂没有统一的说法。“华侨华人题材博物馆”“华侨华人博物馆”“华侨类博物馆”“华侨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等名词在各研究文献中都可以见到。不同学者对其定义说法不一,但都大体一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博物馆,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它们都致力于华侨华人历史见证物的收藏、保护,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研究、展示、传播;它们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保护华侨华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可暂且称之为华侨华人题材博物馆(以区别于华侨华人创办的其他题材的博物馆)”1;华侨博物馆是指“以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华侨华人文化遗产为主要职能的专门机构”2。

笔者认为作为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博物馆定义对于华侨博物馆同样具有普遍意义,顾名思义,华侨博物馆就是为实现教育、研究、欣赏等功能和目的,在收藏、保护的基础上,向广大公众展示与华侨华人及其历史相关的物质、非物质遗产的博物馆。

(三)华侨文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于文物的定义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顾名思义,华侨文物是在各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华侨华人创造及与他们生产生活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华侨文物是华侨华人历史的载体,体现了一定时期华侨华人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特殊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华侨华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近现代文物是1840年以来所形成的历史遗存,现代意义上的华侨是从19世纪中叶出现出国华工开始的,所以华侨文物大部分属于近现代文物范畴,是“反映华侨华人形成和迁移历史、海外生存状况及发展规律等的近现代文物”3。

从征集藏品范围的角度来说,华侨文物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与华侨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化遗存,后者是指经由华侨之手而收藏、保护的人类文化遗存。显而易见,华侨文物的广义定义涵盖了更多可征集的华侨华人文物,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华侨华人历史展示。

二、国内华侨博物馆研究现状

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是其他业务工作的前提,是提高各项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科学基础。对华侨博物馆的研究是华侨类博物馆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总结华侨类博物馆的理论基础、提升华侨博物馆的工作方法与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学术活动

2011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专委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各成员单位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各项活动和专委会的年会活动,加深了馆际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华侨博物馆行业视野和领域,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翻开了新篇章。

2014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落成典礼之际,专委会举行了讨论会,并把讨论成果汇集成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

2015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海内外的博物馆与侨史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对华侨博物馆提出论证,共同研讨。研讨成果公开集册《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为华侨文博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学理支撑。

(二)发表专著和论文统计分析

笔者暂没有查询到关于华侨博物馆事业相关的专著出现;通过以“博物馆”并且包含“侨”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学术论文检索、对华侨博物馆相关论文集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华侨博物馆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梳理和筛选,将非学术性文章剔除,共查阅筛选出学术论文33篇。

1、论文发表时间

图1 华侨博物馆研究论文发表时间

由图1可以看出华侨类博物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学者关注相关研究工作,且数量非常少。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华侨华人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在政府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门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政府和民间更加重视华侨博物馆作为“联系海外侨胞的文化窗口”和“海内外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华侨博物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与之相对应,华侨博物馆的研究也呈现上升趋势。而10年代比00年代论文发表数量大幅增长的原因,则与专委会成立后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不无关系。

2、研究单位及人员

表1 华侨博物馆研究论文作者及所属机构

由表1可以看出,33篇华侨博物馆研究的论文作者66.7%来自华侨类博物馆,9%来自其他文博结构,还有24.2%是其他科研单位和高校关注侨史的专家学者。

研究的重点力量是各华侨博物馆的从业人员,这与华侨类博物馆的特点有关,华侨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基本知识结构要包括博物馆学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两方面。既要了解博物馆事业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博物馆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陈列的各项具体工作实践,又要了解华侨历史、侨情动态和侨务知识。华侨博物馆工作人员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探索有利于两者的有效结合,自然对华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伴随着华侨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关于华侨博物馆的研究得到各华侨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积极探索华侨类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和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3、论文发表来源

表2 华侨博物馆研究论文发表来源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所查询的33篇华侨博物馆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论文集上的比例约为48%。文章基本集中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两本论文集上,一方面说明华侨博物馆研究的文献来源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专委会发挥了自身综合性和资源整合性的优势,提升了华侨博物馆研究的内在生命力。

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比例约52%,其中侨史类期刊占18%、文博类期刊41%、其他科普和档案等类别期刊占41%。分析其来源可以发现,期刊大多是一般期刊,文博、侨史等领域影响较大的核心学术期刊刊载量极少,缺乏学术力作,说明华侨博物馆相关研究的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4、研究内容分布

关于华侨博物馆的研究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一是对华侨博物馆事业的综合研究,二是对华侨博物馆相关工作的总结,三是对华侨博物馆创始人陈嘉庚先生博物馆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四是对于海外华侨博物馆的研究。

由图2可以看出,33篇论文中华侨博物馆具体工作的分析多,华侨博物馆事业的总体思考相对较少,对其自身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且对于目前现有华侨博物馆的数量、概况等没有详细归纳总结,对影响华侨博物馆建设的因素也缺少系统分析。

图2 华侨博物馆研究内容分布比例

(三)主要研究成果介绍

1、对华侨博物馆事业的综合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华侨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功能和价值、职能作用和角色定位等问题。

王华《中国内地华侨博物馆知多少》介绍了当时已经建成的8家华侨博物馆。张康庄的《试论华侨博物馆在当前华侨文化建设和人文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统计了全世界华侨博物馆的数量,截至2012年12月,全世界建成和筹建中的华侨博物馆有66家,其中国内有36家,国外有30家,但未附具体名录。

在《试论国内华侨博物馆的地域特点及文化认同功能》一文中,邓玉柱提出,明显的地域特点赋予了华侨博物馆在推动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和乡土文化追溯认同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黄纪凯的《关于华侨博物馆的几点思考》对华侨博物馆的属性、华侨文物的价值特征和华侨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走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2016年的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的研讨会上,陈志明的主题演讲《博物馆、文化遗产与华侨华人研究》探讨了博物馆的表述性质及其政治与象征意义和华侨博物馆在中国与海外华人联系、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台湾学者李盈慧的《普及性与专业性:华侨文物征集、历史研究与华侨博物馆的角色定位》对于华侨博物馆以及新开馆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工作分别进行了阐述。白宪波在《论华侨博物馆的定位和藏品》一文中对华侨博物馆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关于当前华侨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思考》一文中,张康庄提出了四个发展(乘势、科学、特色和创新)的思索。陈宣中的《华侨博物馆发展刍议》从侨务工作基本形式以及博物馆行业动向出发,就华侨博物馆的角色定位、特色优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王秋珺则在《与华侨文物有关的几个问题初探》中对华侨文物的原乡性、跨文化性、时局性和地域性进行提炼。

2、对华侨博物馆相关工作的总结

各华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对于华侨博物馆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吴翠蓉的《海外征集华侨文物的思考与探索——以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为例》介绍了海外华侨文物的特征,并对征集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禄兴的《华侨历史博物馆纸质文物的搜集、保护与利用》总结华侨博物馆纸质文物的特点、扩大收集的途径、保护和利用的注意事项等。徐云的《华博收藏之新视野——华侨民间文献与华侨博物馆馆藏建设》认为华侨博物馆作为收藏和保管华侨历史文物的专职机构,加强对华侨民间文献的收藏十分必要。赵宏伟的《试论华侨华人历史文物的征集》、吴春宁《试论征集海外华侨文物的方式》也分别对华侨文物的征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李丽的《华侨华人博物馆及其研究工作初探》一文中提出开展华侨华人研究是华侨华人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在研究工作上的最大不同。蔡晓敏的《以人为本普及教育——免费开放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社教工作探索》对华侨博物馆的社教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王晓靖的《有关华侨文物鉴定的思考》、张百祥的《关于华侨文物定名、认定和评级等问题的思考》、庄少月的《泉州华侨历史藏品分类定级概况》和王晓靖、程希、陈永升的《关于开展华侨文物鉴选、分类、定名及定级参考标准研究的几点思考》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对规范华侨文物的鉴定、定名和定级工作进行了思考。

3、对陈嘉庚先生博物馆思想和实践的研究

陈嘉庚先生对华侨博物馆甚至中国博物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博物馆思想的研究与纪念对于华侨博物馆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刘晓斌的《陈嘉庚的博物馆思想》、吕济民的《陈嘉庚对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巨大贡献》综合性地对陈嘉庚的博物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方雄普的《陈嘉庚先生与华侨博物馆事业》、黄猷的《陈嘉庚的社会教育思想与华侨博物馆》和王晓明的《陈嘉庚的博物馆实践与思想——基于鳌园和华侨博物馆的研究》也对陈嘉庚先生对于华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贡献做了详细的阐述。

4、对海外华侨博物馆的研究

对海外华侨类博物馆的梳理和研究也是华侨博物馆研究的一部分。

潭江的《海外有多少华人博物馆》是笔者见到的较早对海外的华人博物馆情况进行梳理的文章。亓延坤的《海外华人博物馆概述》对于海外华人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功能作用做了概述。在《海外华人博物馆的文化动因和文化力量》一文中,李丽分析了“保存历史、还原历史”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及“保存文化”的兴趣和责任感是海外华人博物馆的两个内在动因。

三、小 结

华侨博物馆带有浓厚的华侨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侨”味,不仅丰富了我国博物馆的类型,而且在保存华侨华人文物、展示华侨文化、推动华侨历史研究、对外宣传、服务经济建设等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侨博物馆研究是对华侨博物馆事业已有工作的总结和凝练,更是对今后发展思路的谋划和展望,是引领华侨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智力支持。目前,与华侨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相比,华侨博物馆的研究相对滞后。

因此,针对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研究内容丰富程度和历史挖掘深度不够,以及与现阶段华侨博物馆建设和华侨华人世界动态衔接尚有欠缺等不足之处,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集思广益,更新和完善华侨博物馆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大对华侨博物馆研究的人力、物力和智力投入,对于提高华侨博物馆理论研究水平,进而更好地推进我国华侨博物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程希、吴小安主编.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2]邓玉柱.试论国内华侨博物馆的地域特点及文化认同功能[J].八桂侨刊,2014(02):60-63.

[3](法)G.比代.希腊语拉丁语词典.转引自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印.博物馆学参考资料(上册)[M].1986.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陈建明.从博物馆的定位看其类型研究与实践[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8):35-36.

[6]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65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h t 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2 0 1 5-03/02/content_2823823.htm.

[7]李卓彬主编.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8]王华.中国内地华侨博物馆知多少[J].华人时刊,2010,(4):71.

[9]张康庄.试论华侨博物馆在当前华侨文化建设和人文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J].八桂侨刊,2013,(03):15-19.

[10]吴翠蓉.海外征集华侨文物的思考与探索以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为例[J].福建文博,2012(2):71-74.

[11]陈禄兴.华侨历史博物馆纸质文物的收集、保护与利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11):190-191.

[12]赵宏伟.试论华侨华人历史文物的征集[J].文物世界,2005(1):77-80.

[13]吴春宁.试论征集海外华侨文物的方式[J].客家文博,2014(2):14-18.

[14]蔡晓敏.以人为本普及教育免费开放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社教工作探索[J].客家文博,2012(2):31-36.

[15]刘晓斌.陈嘉庚的博物馆思想[J].中国博物馆,2014,(1):102-106.

[16]吕济民.陈嘉庚对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巨大贡献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J].中国博物馆,1995,(1):2-5.

[17]王晓明.陈嘉庚的博物馆实践与思想基于鳌园和华侨博物院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5-5-16.

[18]潭江.海外有多少华人博物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8-25.

[19]亓延坤.海外华人博物馆概述[J].八桂侨刊,2012(3):77-80.

[20]李丽.海外华人博物馆的文化动因和文化力量[A].中国暨南大学、美国俄亥俄大学.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C].2009.

2017-3-1

闫媛媛,女,山东菏泽人,任职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研究方向为华侨文物的研究与利用。

猜你喜欢

陈嘉庚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一诺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