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017-07-09樊天星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侍萍资本家曹禺

樊天星

[摘 要] 《雷雨》的主人公周朴园是一个封建资本家,在语文教材《雷雨》(节选)中,人们习惯性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给他贴上了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伪君子标签,大多数人给予他的是批判、痛恨。虽然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对待工人的狠毒和残忍让人深恶痛绝,但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爱、专一的。

[关 键 词] 人性;理智;情感;真爱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244-02

《雷雨》创作于1933年,1934年7月首次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的问世,震动了文坛。《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将黑暗社会的不平揭示于世,给人警醒。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人物情感随剧情变化而变化。在曹禺的戏剧中,周朴园是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从阶级立场来看,他是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一个封建资本家,一个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伪君子。然而,如果我们总滞留在那个崇尚阶级斗争的年代去看待文学作品和评价人物,就仍然不了解生活的真实与写作的意义。“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对周朴园心灵深处的开掘不够深入,就会使读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世界缺乏全面了解,从而导致读者对周朴园与侍萍一生的感情纠葛产生错觉,误以为周朴园一生的感情都是伪善之举。我以为,若如此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不够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在爱情上,周朴园对侍萍是真实、专一的。

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周朴园的真爱

曹禺笔下的周朴园那时候封建家庭观念、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理念无不影响着他,而侍萍只是他家府上的一名丫鬟,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为了迎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大年三十晚上侍萍母子被赶走,对周朴园而言也是实属无奈。曹禺先生接受《语文战线》编辑部特请介绍《雷雨》创作时曾说过,他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周家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朴园不能违抗。再说“有钱有门第”的新夫人也绝对不会允许前头还有夫人,周家不得不把侍萍赶走。如果谴责周朴园玩弄侍萍,这对他是不公的,我们从剧中找不到周朴园玩弄女性的任何证据。

多数读者认为是周朴园在三十年前把侍萍从家中赶走的,其实不然,从剧中可知,是周朴园的家人赶走的,这从三十年后侍萍斥责周朴园时只是说“你们”“你们周家”就可以看出。

有些读者可能会以为周朴园没有站出来反对家里人来维护自己的爱情,这是他虚伪的表现。的确,周朴园没有维护和侍萍的爱情,然而,在封建礼教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压力下,周朴园主宰得了自己的婚姻吗?与其说他虚伪,倒不如说他懦弱。如果周朴园硬要与侍萍结合,就是违背家长的意愿,就是不孝,就是违背当时道德观,如果一个男人沉溺于个人私情,那就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就会遭到世俗的鄙视。自古至今多少情侣被棒打鸳鸯,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让世人悲叹不已。诗人感叹“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多情的唐婉也只能悲恸装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忧郁而终。就连性格叛逆,行为乖张的贾宝玉也不能娶到心爱的林妹妹,落得心灰意冷皈依佛门。在强大的封建礼教思想压力下,周朴园的爱情只能是被摆布、被束缚、被压制,根本没有生长的空间。周朴园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封建礼教思想和封建婚姻制度。

二、从人性方面来看周朴园的真爱

有些读者可能会以周朴园对工人的狠毒来否认他对侍萍的真爱。不错,周朴园是雇佣劳动力的资本家,他有着资本家自私、虚伪甚至残忍的本性。为了自己的利益,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二百名小工,并从每个死去的小工中扣了三百块钱。为了镇压工人运动,叫警察枪杀了三十个工人……也难怪“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语)。”一个成功资本家的身后何尝不是累累白骨?如果因为周朴园性格的残忍就判定他对爱情的虚伪,我想那就错了。

要知道,周朴园是商人,商业原则的核心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残忍是周朴园商人的本性,这只是他人性的一方面,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侍萍的真情,本性的罪恶并不影响他对爱情的专一。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不能以一面的存在来否认他的另一面。

从周朴园与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结婚后就远渡重洋去德国留学,使那位新夫人郁闷不乐离开人世,也可以看出周朴园内心深处仍然想着侍萍,足见他对侍萍的思念与爱情是执著的。

三、从三十年保留的习惯来看周朴园的真爱

三十年了,周朴园还保留着侍萍的遗像;表示要为她修墓;把大儿子取名“萍”字;还总是念念不忘侍萍的生日——四月十八日;周朴园几次搬迁都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就连家具摆设的位置都不变,甚至因侍萍生萍儿时“受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都保留着,不准任何人破坏;还喜欢穿那件在右袖上“绣着一个萍字”的绸衬衣等。试想,如果没有真爱,怎么可能坚持三十年之久呢?可见他心中从未忘记过侍萍,正如他自己所说“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怀念正是真爱的一种体现。

既然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的,那么侍萍出现的时候,为什么他会露出那样冷酷的面目呢?这是他的阶级本能的一种反应和决断。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当权者,地位、声望、家庭制度他肯定要维护的,在两种矛盾的纠葛下,内心备受煎熬。三十年之后重逢时,使他一下子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就在他认出侍萍那一刻,理智战胜了情感,从现实利害的角度来揣测鲁侍萍来到周公馆的意图,因为“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害怕自己名誉上受损害,害怕家庭的“安定”秩序被破坏,而并非爱的虚假。周朴园给侍萍开5000元支票,是主动的,是真心的,是忏悔,是补偿,而且后来周朴园硬是让仆人汇钱给鲁家,也是自愿的,若不是心中有爱,一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能做得到吗?

四、从《雷雨》的初版本还原周朴园的真爱

《雷雨》初版本中作家还精心设置了序幕和尾声。序幕:一位头发斑白,眼睛平静而忧郁的老者(周朴园)来教会医院看望两位疯了的老妇——繁漪和侍萍,由医院里姊弟的对话引出一段“古老的故事”;尾声:十年后,周公馆成了教会医院,楼上、楼下分别住着疯了的繁漪和侍萍,一天,一位孤寂的老人(周朴园)来到医院,看望她们,老人低声呼唤着侍萍……多么温馨的画面!可以说,这个序幕和尾声使剧中人物的一切矛盾、争斗都烟消云散了。作为封建资本家的周朴园,在这段凄凉的人生旅途中,一直到医院看望没有夫妻之名却又有夫妻真情的侍萍,这本身就表明了周朴园的忏悔,体现了善良的人性在他孤寂的内心复苏萌芽。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下,周朴园选择“背叛”爱情是一种无奈之举,他们的情感不缺乏真爱,缺乏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他的“背叛”,是封建礼教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压力下的一种违心的妥协,这正是他的懦弱,使他活在虚幻的爱情当中。时间的相隔反而增加了他对侍萍的不尽思念,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他对侍萍的浓浓真情。

参考文献:

[1]蓝棣之.两个阶级之间的爱情故事:曹禺《雷雨》症候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

[2]吴建波.伪善者周朴園[M].中国现代文学采英[C].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3]陈婉霞.用人性的眼光看周朴园[J].语文学刊,2003(4):46-47.

[4]朱全红.曹禺《雷雨》言外之意的语用学分析[D].浙江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侍萍资本家曹禺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不要误解了周朴园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