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岗位化分析
2017-07-09张焕芝
张焕芝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不能胜任专业工作,就业对口率不高,工作稳定性差,精准培养可以解决企业用工和技能人才需求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关 键 词] 专业;技能;岗位;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53-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较低,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有效产能供给侧不足的矛盾突显出来,以致2016中国传统制造业出现了倒闭潮。“中国制造2025”提出改变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职业学校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对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时却发现,学生就业率居高不下,但工资收入与非技术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却大致相当,没有优势。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从入校新生的中考分数就可看出。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普遍是中考落榜生,以2016年为例,本市公办学校中考分数线最低501,而我们的三二连读大专,分数200就能接收,一般中级技工学生更是来者不拒。学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能力和自治能力都较差。
传统的职业学校重视理论教学,重在解决实践问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由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理论学习能力不足,与高职、全日制大学生相比理论方面明显欠缺,如在实操方面锻炼不足,操作技能也不能突显优势,则学生就业就会在专业岗位胜任能力方面缺乏信心,就业时迷失方向,专业对口率低,就业稳定性差,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很难成为企业技能型栋梁人才。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把学生培养成匠才。
为适应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在不断改革调整,由原来的重理论教学,逐渐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比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强化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理实一体化”“工学交会,理实交融”“学徒制”等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推广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能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
現代社会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形态向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的阶段演化,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为紧跟企业发展步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断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建设。原来一个专业面向一个行业的几个岗位,现在随着行业分工的深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传统专业面向的岗位越来越多,有的学校为扩大学生就业面,一个专业面向岗位群中的几个岗位进行教学,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课程面面俱到,以致每门课都学不精、学不细,造成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现象。这样很容易养成学生做事不深入,不扎实,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的毛病,造成企业不易招收到专业与岗位直接对接、毕业上岗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学生就业也不能胜任对口专业岗位工作的局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根据企业岗位要求,精准培养,实现专业技能岗位化,对学生就业和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
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通过活动或动作习得的,是以时间为消耗成本的。只有经过反复操练,反复体会,反复思考,不断“咀嚼”“消化”、整合、总结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应尽量多安排实习实训。如果在一个专业对应的多个岗位上轮流实习实训,学生只能做到走马观花。如果根据企业要求,贴合企业岗位实际情况,营造企业生产情境培养“准员工”模式,岗位化培训,在一个岗位上集中实习实训,就可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岗位工作熟练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工作信心。通过实习实训的劳动成果,培养了学生专业兴趣,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培养了学生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由于学生训练处在一个仿真生产情境下,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通过不断发现,不断解决,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产品的生产不是孤立的,产品质量优劣与工作效率高低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需要同事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仿真实习实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和团结合作能力。总之,仿真生产情境下岗位化实习实训便于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便于学生知识技能与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乔为.技能还是能力: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谈起[J].职业技术教育,2015(28):27-32.
[2]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初探[J].职教论坛,2008(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