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策略探讨
2017-07-09蔡甜甜
蔡甜甜
[摘 要]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显著的基础性特征,为了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有大幅提升,就要对课程展开创新,重点是要对教学方法予以革新,并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这样才可使教学改革真正富有成效。就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策略进行研究。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38-02
大学语文课程从出现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学者展开行之有效的研究,并在教学理论、教学时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些院校在理论创新、教材编写、教学理念和手段革新、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目前大量研究成果侧重于整体教学现状的把握,或倾向于理论研究,对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导价值不足。一流大学开发的精品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但其授课方案和教学方法未必适用于学生基础薄弱的高校,也有一些论文涉及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却局限于理想化的设想,可操作性不强。本文主要是对大学语文教学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展开深入的探析,并寻找提升教学成效的可行之策。
一、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讲授法就是以语言为主要的教学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听讲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讲授法目的性较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相对较多。此种方法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呈现出单向性特征,如果使用过于频繁,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低。如果班级规模相对较大,讲授法是较为适宜的。从教师层面来说,知识储备较多、思维较为灵活、语言应用能力突出的教师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教学。从学生层面来说,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是乐于接受此种方法的。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偏少,教学内容较多且全校统一规定,教学资源有限而采取合班上课,讲授法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任务的完成。王步高、陈洪等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教师,以其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讲授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能达到这样教学水平的语文教师不多,具备深厚的语文基础和有较强求知欲望的学生数量也有限,讲授法的过多使用导致课堂单调乏味,学生易产生厌恶反感。从以上表述可知,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时,方法的革新势在必行。
(二)大学语文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与师资队伍现状的矛盾迫使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
大学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文学和文体知识、应用文写作等都包括其中,要求达到传授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多元目标。然而,大学语文教师的现状是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不足,过多采用讲授法,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会使学生失望。但是年轻教师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活跃,教学处于不断探索和尝试中,不需要艰难的职业角色转型,容易接受新理念和新方法。他们大多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兴起的时期成长和接受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强,便于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大学生在年龄特点以及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对学生的心理也就能够真正理解,学生不会出现压迫感,这就使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得到切实提高。
(三)当下中学语文所呈现的实际变化,还有学生内在需求的转变促使大学教学方法发生改变
首先,中学语文教材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各种版本的教材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使用。既有正式的必修教材,又配备了涵盖中外传记、古今诗歌散文、影视名作等各类文章的自读课本。课文数量、深度較之前大为增加,教学内容与八九十年代的大学语文教材大量重复。虽然在教育部2004年召开的高校中文学科研讨会的推动下,出现了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但是徐中玉、王步高、陈洪、温儒敏等人所编写的影响较大的教材,选文依然和中学语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重复篇目又以学生惧怕和厌倦的古文和古典诗词为主。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淡化语言知识和文意疏通而深化内容、创新讲授角度超出了很多学生的接受能力,沿袭讲解字词、翻译、思想内涵、表现手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将学生自学基础知识与教师深入分析文本相结合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就要展开大学语文学习
而学生此时的课业负担并不是很重,也没有升学压力,其所能够支配的时间也相对较多,对问题的思考更独立、成熟、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智能手机为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这些都有利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的展开。然而不少学生对大学学习方式并不是立即接受,必须要对其展开学法指导。同时,很多学生意识到当前本科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将目标聚焦于毕业后寻觅一份赖以生存的职业,希望通过开设的课程提升能力,为求职和就业做准备。
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一)在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予以优化时,中学语文教学以及国外的一些先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比方说,哥伦比亚大学的很多教师所采用的就是讨论教学法。简单来说,教师先让学生去阅读一些规定的书籍,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后,对个人的收获予以整理,形成详细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间展开讨论。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时,所依据的就是学生的报告,以及在讨论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一旦学生未能积极加入讨论,其成绩就不会太好,这样,就会对其后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方法在大学语文课中也是可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对象是学生,但是他们经过中小学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学能力,又有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教师可以在每种类型的课文中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示范讲授,向学生展示各种文体的学习重点,以及讲课时在内容组织、语言表达、课件制作、与台下学生的互动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继而确定学生所要自主学习的相关篇目。学生自己来讲解,教师则适当补充,并要依据学生讲解的实际状况来引导学生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
(二)以《史记·李将军列传》为例,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不仅梳理了语言知识、故事情节,还深入分析了人物形象、艺术特点
第一个学生讲解了上郡遭遇战和表现李广治军特点的片段。从李广射杀射雕者、射杀白马将、夜幕突围等情节分析了他箭术高超、勇猛善战的品质,在与程不识的对比中,表现了李广治军简易的特点。学生以肯定的态度分析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第二名学生梳理了雁门出击战的情节,认为表现了李广的机智勇敢、武艺高超,但也难以掩盖他被俘虏的事实。讲到斩霸陵尉事件,引出了“死灰复燃”的典故,将韩安国与李广作对比,引导大家理解李广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在此处学生通过回顾中学所学的《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句子,分析“李广难封”的原因。补充了课文没有选取的关于李广的史实,如李广诱降八百多造反的羌人却又用欺诈手段全部杀害;与张骞出击右北平,伤亡惨重,没有战功;跟随卫青出击匈奴,无功而返,由于木讷少言,爱兵如子,宁死不受辱,导致自杀悲剧的发生;景帝时出击吴楚军,立下战功,却因接受了别有用心的梁王授予的将军印,失去了封侯的机会……就这些材料分析了人物的性格弱点,对提出的问题做了较圆满的解答。其他学生反映讲课内容丰富,不局限于教材,非常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李广的性格缺陷,在课文节选部分是否也有类似的信息?学生很快发现,在第一个学生讲解的段落里,就可以看出他自负其能,喜好冒险,不守军纪。在与程不识的比较中,就领军作战而言,程不识纪律严明的做法是正确的,而李广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此时,学生在头脑中构筑的李广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但是也颠覆了一些学生之前对李广正面形象的认识。接下来一名学生讲到了描写李广生活的细节,如射箭入石、射虎、以射为戏,战斗中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等。结尾处是司马迁对李广的高度评价,有的学生由于上一轮讨论中形成的偏见,认为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有刻意拔高之嫌。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李广是否具有值得肯定的才能和品质?学生找出文中人物的最大特点是精于射箭、武艺高超,这确实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而廉洁爱士、待兵宽缓也是极为可贵的品质。由此得出结论:司马迁在彰显李广名将风范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性格中的致命弱点。作者用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还原了一位真实的悲剧英雄形象。此时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深入、全面,而这都是在他们自己查找资料、阅读文本,以及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和讨论得出的结果,很多学生表示这才是大学课堂应有的状态。
由上可知,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要将自主学习以及讲解课文的方法加以有效落实,让学生能掌握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扭转讲授、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中学生不思考、不发言或者参加讨论而质量不高的局面。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人数过多的班级,以自然班较为适宜。在师范生中更受欢迎,可以培养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技能,而在艺术、体育类基础较差的学生中不容易实现。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不是相同的,讲解不到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而难度较大、生僻、资料不易查找的课文不适合交给学生,同时教师课前要耗费较多时间深入备课和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可以完成和需要教师补充讲解的部分要有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艳红.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再建设[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2.
[2]魏向阳.对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90.
[3]冯常荣,王如辰.论大学语文在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的改革与创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4):23.
[4]彭倍.浅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科技资讯,2017(13):34.
[5]邱代東.大学语文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定位[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