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2017-07-09薛亚玲
薛亚玲
[摘 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高等院校开始把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列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加以反思。包括课时、教材的思考;教师素养、教学技能的思考;实践情境中的具体教学思考。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194-01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特别看中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孔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在现代生活中,“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能。”(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因此,加强学习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刘半农在《应用文之教授》中强调:“人人能作通应作之文,及其职业上所必做之文。”对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大专院校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在最近几年的大学语文教育中也出现这样的趋势,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高等院校开始把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列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以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技巧,更好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加以反思。
一、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又缺乏实用性的教材,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中开设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不属于专业课教学,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本来就处于从属地位,应用文写作教学作为大学语文这门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自然就更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得到教学双方的重视,从而使高等院校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被弱化。再者,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所占课时很少,在仅仅三十几个课时的情况下,既要讲授文学理论和文化常识、又要有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还要有应用文写作教学训练,所以应用文写作教学形同鸡肋。而且我们现行的应用文教材,在讲述具体文种的时候,理论性过强。例如,在讲述公务文书“命令”一则时,大量笔墨介绍的是命令的概念、种类,而对学生所需的具体写作格式,却涉及的不多。特别是命令在具体写作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中最欠缺的知识,却基本没有涉及。编者在成书时只考虑到要使用的材料,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触的知识面,没有合理编排。
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强化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专业技能,并积极研究教学教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教育,更缺乏应用文写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对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就有些不愿、不能、不力。在讲授时往往是纸上谈兵、应付了事,有些老師干脆将这部分内容舍弃。而且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文体要求,写作方法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讲讲文体知识、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给学生归纳几条要点,然后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生搬硬套。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所以我们每一位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都要首先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潜心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并加强自身的写作实践,积极参加各种与应用文教学有关的师资培训,加强交流和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真正具有应用文写作能力。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走出课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写作的全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在现实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兴趣不高,写作训练也是应付了事。因此,适当增加实践内容,无疑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把学习、活动、生活的情境搬入课堂或直接将课堂置于现实场景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去体会应用文写作的必要性,搜集写作材料,之后设置不同的课题,让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比如结合学习及校园生活实际情景,掌握大学期间相关应用文写作,像计划、总结、条据、便笺、海报、演讲稿等的写作教学就可以结合学习计划、年度总结、请假条、借条、文艺海报、演讲比赛稿等来针对性地练习;再如求职文体的学习就可以模拟招聘情境,分别进行招聘启事、求职信、求职简历的写作训练。还可以模拟婚礼、生日聚会等生活中的常见场景,练习写作祝婚词、祝寿词等。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江小源,伊漪.大学语文[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周莹萍,刘生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应用文写作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