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大学生修身培育机制的构建与对策
2017-07-08王晓朴殷雅辉
王晓朴+殷雅辉
内容摘要:在高校实施和构建大学生的修身教育体系,是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明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 修身 培育机制
修身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儒家先贤的共识,也是儒家提倡的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在现阶段,大学教育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德育教育的培训来进行,而德育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价值观等方面。在高校实施和构建大学生的修身教育体系,是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明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修身一词的思想来源和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现实意义
“修身”一词的文字记载来源,最早出现在《墨子·非儒》篇中:“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身”一词作为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词汇,此词可以直译为修饰自身。从词义而言,“修”引申为“装饰”、“修饰”之意,“身”解释为“身躯”之意。通过字面的理解可以解释为“通过某种方式方法去修养内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的意思。古代的先贤常以“正身”、“省身”、“诚身”等词语表示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指一种道德行为修养的方法。一方面侧重于经过长期道德和思想的修养形成的一种情操,另一方面侧重于对于道德理想进行实际外化的一种工夫论。
“修身”一词其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就出自《礼记·大学》篇中,里面讲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段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礼记·大学》篇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典籍,其内容一直以来受到重视。此段论述通过对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逐渐递进,提出了修身的重要性。这种修养方法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正如学者陈伯君指出:“所谓修身,就是“克己”,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做一位符合中国文化设计的、具有最高人生价值的中国人。修身,作为目标,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体现;作为手段,是实现最高人生价值的道路和方法,是为齐家、治国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在儒家的另一部经典著作《论语》中,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认为,做人应当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这些经典的语句都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意义。
在现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改善,从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民众的精神需求等诸多层面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古代人所提倡的修身之道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呢?现代社会是否也需要修身之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文化中的精髓经过了数千年的洗礼,其内核是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塑造个人的品质是每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解决当前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心理预期、人文与社会发展如何能协调发展、统一的思考。
二.大学生修身培育机制过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
在大学阶段,如何塑造学生的品行,如何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良好素养的合格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当前大学生道德品格修养方面,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和思考。
1.重视专业理论课程,忽视道德修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在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专业课程往往是学生最重视的课程,他们花在专业课程上面的时间较多,而对于选修课程和公共基础类的课程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在课堂上往往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且过于重视书本的理论,忽视了当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价值取向问题的实质性探讨和研究。在修身实践方面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面,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对修身理论的认识深度的挖掘。
2.重视学生短期修身效果,忽视长效的修身机制的建立和培育。
部分高校在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培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在内容上缺少整体性,在方法上缺少具体的实施步骤,仅仅重视修身教育的表面形式和简单重复性,往往出现出虎头蛇尾的过程。如何加强修身机制的长效性、如何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全方位融入修身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衔接性、一致性的科学发展理念、做好整体和局部的科学衔接、建立起符合各自高校特点的修身机制、真正使大学生的修身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大学生修身培育机制的构建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总纲,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论断。这种价值观方向的提出,为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作为当前阶段国民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来,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和汲取传统文化中各种丰富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资源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这种科学的培养方式体系,在现在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得以实施。
在传统的修身理论中,主要是以内心自省的方法论实现对于道德规范的要求。比如在《论语》中提到的关于“吾日三省吾身”的经典论述,通过重视道德主体“人”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焕发出主体意识对于亲情、友情、学习观念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基于傳统理论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充分借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修身理念,融入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明构建中来,使得儒家的修身理论作为一种具有规范意义、实践目的的行为标准,充分发掘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塑性的发展。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修身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开展
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连续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引导和沟通。比如在新生的入学活动教育、实习实训教育、毕业教育过程中,此三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实施修身阶段教育的关键时期。从修身教育融入到阶段教育,可以使大学新生了解到修身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使得大一的新同学在迈入高校课堂,接受到修身意识和修身观念,为今后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面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修身教育,可以鼓励他们在毕业以后树立自身形象,为母校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争得荣誉。这种全方位的修身教育可以使得大学教育工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其次,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模范的事迹、树立先进榜样、树立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弘扬传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的学习模仿,使得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说服性、号召性。这种修身教育的过程以典型的引导为中心,以点带面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比如在高校中开展文明班级、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标兵、先进班集体、先进党组织、评选优秀青年学生、优秀青年学生干部等典型事例,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大学校园的良好学习观、生活观、成长观的健康理念,以突出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突出大学生道德自觉性为前提,切实把修身教育活动融入到实际活动中去开展。
3.大学生道德修养课程由重视理论改为重视实践,以实际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深入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活动。比如,可以经常性的开展学习经典、朗诵经典、撰写读书心得的活动;开展中华好诗词的诵读活动,开展乐于助人、树立新榜样的评选活动;开展学习身边榜样、自己找差距的活动;同时,要重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德行教育、明事理教育,以修身养德为目标。大学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方法性。按照修身的内容和范畴所提倡的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我修养的能力。通过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借助荣辱观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心存善念、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德行观,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道德追求的自觉,使之能够主动地、自发的确定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完成生命的价值追求。通过培养德兴观,从而彰显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要培养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心,内心长存“积善成德,神明自德”的修身思想,同时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敦厚之心。同时要奉行忠恕之道的道德观。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境界。这种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来源于人心,形成与实际,是对自我观念理性思考,从而提出的一种处理自己与他人,群体与个人的良好道德行为准则。这种修身思想强调的是以为他人着想,求诸己而非求诸人的道德思维模式。
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明事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懂道理、讲道理”的良好习惯。高校通过开展礼仪教育、礼仪规范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努力培养自身的良好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运用这个载体,强化大学生规矩意识、原则意识、方法意识,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孔子曾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也。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为修身在正其心。”大学生修身的根本目的在于端正自己平和的内心状态。如果内心有所愤恨,心态就不能使其端正;如果内心有所恐惧,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内心有所好恶,心态就不能端正;如果内心有所顾虑,心态也不能端正。孔子所说修身之正,在于端正自己内心的心态,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修养自身的品性。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对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体意识的加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结合高校教育工作中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贯穿于大学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教育机制、反馈机制、学习机制、评价机制、宣传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修身机制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要借鉴传统典籍和文化中有关修身教育的言行和思想内涵,通过学习、教育、宣传、实践、反馈、评价、激励等长效机制和手段,以大学生“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把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机制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培养的行为模式中去。修身教育应当细水长流、常抓不懈,切忌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高校相关部门通过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规范的、长期的规范体系,使得修身教育活动达到知行统一、持之以恒、落到实处,为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做好必要和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静坐在儒家修身学中的意义[J].陈立胜.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2]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J].徐宁.南京社会科学. 2014(06)
[3]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合一说新探[J].汪学群.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4]王阳明哲学的实践本质——以“知行合一”为中心[J].董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途径[J].姜秀玉.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2(06)
[6]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研究[J].郑凤.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7]浅议儒家修身论对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作用[J].魏苏.党史文苑. 2011(08)
本课题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修身培育机制研究》(课题编号:HB16JY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王晓朴,博士研究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殷雅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