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赏析
2017-07-08覃永谟
覃永谟
内容摘要:张岱是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作品往往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精炼简洁,意境幽邃。
关键词:张岱 湖心亭 看雪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简洁的笔触,记叙了作者冰天雪地之晚前往西湖的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西湖冬季幽静深邃、洁白苍阔的雪天晚景图,表达他超然脱俗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致。
作者在开头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和湖中环境。语言质朴、平实,意义却很深远。“崇祯五年”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以示自己不忘故国,又不露痕迹地引出下文的雪境。后句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雪,由于正是隆冬多雪之时,一个人影鸟影也没有。作者更注重从视觉来写,大雪之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和鸟都瑟缩寒噤不敢出声。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接着记叙这次赏雪的经过。在这样十分寒冷的天气里,一个人深更半夜,穿着皮毛大衣提着火炉,划着一叶孤舟,独自去湖中赏雪。这足以展现张岱不畏严冬的雅致和超凡脱俗的品质。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人独行于茫茫雪夜,真让人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大彻大悟。
然后作者以空灵之笔,描画出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沆砀”是写雪光雾气,一片弥漫。然后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与 “上下一白”中的“一”字搭配,生动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远山之间白色苍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接着按移景换位的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电影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这是一幅素描的画,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的梦幻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个比一个简约,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角的转移、景致的迭变,而且暗示了小舟在雪夜的湖面上徐徐划行,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奇幻的境界。这宛如中国写意山水画中使用的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包含了长与短、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等诸多的变化,简约概括,内涵丰富。
本来作者是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意料之外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了。在深更半夜里不期而遇,双方的惊喜之情不言而喻,但作者并不表露,而是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亭中人因意外惊喜而“拉余同饮”;作者也因這异外的惊喜而“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一方面是为了酬谢知己,另一方面也看出作者的兴致之高。作者“问其姓氏”,可却不写出“姓氏”,只交代“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高明之处,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内容。一方面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他关注的是朋友之间情趣与心灵的沟通,至于身份地位、官职爵位等世俗问题并不大在意;另一方面也隐约体现作者由喜而悲的情绪变化。因为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大家分别之时,有缘再聚实非易事。顿时“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惆怅与失意萦绕于心。这段文字虽是平铺直叙,却把悲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借舟子之口收束全文,点出了一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可“痴”字却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超然脱俗的闲情逸趣!作者运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逢知己的欢怡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悲酸。“喃喃”二字,形象写出舟子自言自语之词、大惑不解之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作者清高与孤傲的情怀。小小的收尾如轻舟荡浆,让人深感文情摇曳,趣味无尽。
这篇山水游记小品短小精悍,却有人物,有对话,栩栩如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文章笔调淡雅流畅,看似不事雕琢,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精心遣词造句,笔墨精炼含蓄,让人深感如绕梁三日,余音袅袅,令人击掌叫好,惊叹不已!
参考文献
[1]周新民,杨诏棋.从《湖心亭看雪》观照张岱的审美趣味及其文化心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2):30-34.
[2]刘蕴娇.论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意蕴与内涵[J].焦作大学学报,2015,(1):55-57.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