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池大为看《沧浪之水》的知识分子叙事
2017-07-08殷宝为许洪畅
殷宝为+许洪畅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沧浪之水》中典型知识分子代表池大为命运变奏曲的梳理,刻画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自由与不自由、得与失的矛盾心态,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困境和个体蜕变过程,展示出特定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灵魂的焦灼和蜕变,并从中重新审视知识分子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沧浪之水 池大为 知识分子 叙事
初读阎真的《沧浪之水》,它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池大为,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他的成长、遭遇、思虑、蜕变……这一切的一切,都带来对 “人如何生存”、“人在现实面前要放弃什么”等问题的深深思考。从池大为作为知识分子典型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中得出更多关于知识分子生存的认识。
一.从池大为看知识分子群体困境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是文学作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屈原、李白等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等知识分子群像,到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杨绛的《洗澡》中的知识分子群像,陈翔鹤笔下的陶渊明,赵振开笔下的杨讯与肖凌,还有王蒙、张贤亮反思题材作品主人公……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就有着关注知识分子命运的传统。2001年,在新旧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阎真继承了中国文学的这个传统,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知识分子进行审视。借助对主人公池大为形象的塑造,揭示了这群知识分子在清醒与沉迷间的矛盾、原则与规则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前的困惑和尴尬,展现了当下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心灵的蜕变,具有突出的文本意义和思考价值。
在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洗礼后,80、90年代的知识分子面对着一个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时代。知识可以直接转化或带来经济效益,因而“在面对世俗强权的威胁时仍然保持他内心领地的完整,他就只有不断地分裂自身,不停地进行高难度的灵魂操练。”[1]阎真是一个清醒而自觉的现实主义者,他深刻认识到,市场化转型带来的传统精神文化崩塌的现实,对于一直固守内心精神世界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与时代危机相伴的一种严峻考验,是对知识分子坚守精神家园韧性和硬度的一次残酷挑战。分裂自身是痛苦的,但不分裂会更痛苦。海因兹·迪特里齐认为,“知识分子容易获得不同形式的权力……更容易……向体制投降。”[2]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阎真不满足于再现转型之交社会那种原生态、毛茸茸的现实,而是将更多笔墨灌注于深陷泥沼挣扎不已的知识分子群体,从心理和精神的层面突出这个群体人心的浮动和人性的弱点及亮点,写出他们的犹疑、惶惑、挣扎和痛苦,从而使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精神拷问价值。
二.从池大为看知识分子个体蜕变
《沧浪之水》中池大为自述:“尽管现实……无可抗拒,我还是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哪怕孤独、哪怕冷落,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4]20“一个知识分子”是作者赋予池大为的角色,更是池大为给自己的道德定位。他怀着初入社会的青涩为自己设定了一条未来之路,也让自己陷入一系列紧张困境,自己信守的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一个有着有着既定价值取向、活在纯粹精神世界中的知识分子似乎注定陷入现实的泥潭。
从池大为对自己的定位中可以看出,对于“知识分子”这个称谓的理解,他更强调“超越其职业范围的追求,如自由批评的精神,对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和“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物上运用批评理性”。[3]他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自己应该继承和传递知识分子应具备的人格独立精神、正义和道德的力量。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知识分子意识,与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父亲用其一生的坎坷和坦然向池大为昭示,他做到了一个无愧于心的知识分子,在众人都沉默的年代,他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正义感,发别人所不敢发,成就了一个池大为认知中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池永昶为池大为树立了高山仰止的道德风范,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的“香气”,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融入进了池大为的血液中。帮助池大为在穿越两千年文明史的隧道过程中,在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都点亮一盏道德与精神的明灯,这是池大为的幸事。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池大为感到“在那些岁月里我心中充满了放眼天下的激情……我注定是要为天下,而不是为自己活着的……在精神上和他们划清明确的界线,并因此感到心灵上的优越。”[4]9
但这种“心灵上的优越”在池大为成为卫生厅的一名小科员后慢慢起了变化。原先信奉和坚持的东西让他处处碰壁,先前坚守的陶潜式的高洁人格和出世方法在掌权者制定的游戏规则中被颠覆。一开始,他还能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实践着他知识分子问心无愧的诺言。但一次自认为正当的谏言得罪了马厅长后,他被调往远离权力中心的中医学会,从此开始了“自由”的“边缘人”生活。“自由”是知识分子的灵魂,但池大为的这种“自由”更多意味着辛酸,因为他虽然获得了心灵一隅的自由,却丧失了自身物质与行动空间的自由。而被池大为视为“猪人”的丁小槐,却不断以“小人得志”的形象刺激“虎落平川”的大为;“牛皮客”任自强以物质生活的富足对比着池大为的清贫和无能;“大隐隐于市”的棋友晏之鹤则以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现状和失败的教训现身说法。连原本只专注于过自己的日子,对权利和金钱都是没有太多欲望的董柳,在生完孩子后也开始宣言“我就是爱钱”。
清高和孤傲在现实的切身利益面前,显得极其可笑和不堪一击,池大为不得不重新思考,思考这个时代,思考自己的选择。他最终放弃了对孔子传下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信仰,把“钱”和“权”当成了新的价值操守。无法评判这是一种失去还是得到,因为失去和得到都是相对的:失去了坚守多年的道德操守,得到了现实生活的富足便捷;失去了言说的“小自由”,得到了行动的“大自由”。在这一个得失同步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知識分子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焦躁、困境、诱惑和抉择,看到了池大为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之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三.从池大为看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
伯特兰·罗素在《权力论》中提出,“人类最大的、最主要的欲望是权力欲和荣誉欲。”[5]不论古今中外,权力作为一种隐形的客观存在的强大动力,都影响着历史车轮滚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集权统治历史的中国,“官本位”思想渗透极深,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只有掌握话语权才能拥有实权。实行干部知识化政策后,知识分子更是成为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一群人。池大为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进入省卫生厅,原本可以平步青云,但却落个“虎落平川”,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淡薄名利,把对权力的追求、对自身利益的满足当作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视为“猪人”。后来的“翻身”,也是因为他对权力重新定位,在与现实妥协后,终于如鱼得水。
“追求权力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6]追求权力是人性的正常合理反映,對权力的渴望无可厚非,知识分子也不例外。“知识分子有着普世情怀,有着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7]知识分子该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但更要完善自身。像苦行僧一样活着,把自己的才华湮没在对付日常生活的琐碎上,让家人跟着吃苦受累是荒谬的。池大为是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利了,但他的“逐权”也可以看作是为了实施“新政”而“曲线救国”的一种策略,是为了更好地依照自己的内心来改造这个环境。尽管“新政”由于多方面因素并没有成功,但如果没有卫生厅厅长之位,“新政”根本不会被提起,更勿论实际操作了。从中可以得出一个认识:如果不能拥有权力,改造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池大为只是一个个案,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知识分子,都可能遭遇相同或相似的境况,经历坚守、被困、动摇、蜕变的过程。池大为通过对权力的掌握摆脱了被困的地位,得到了物质的富足和地位的满足,看似是一种进步。但“高处不胜寒”,他在享用权力的同时,孤独又与其相伴。此外,他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道德、知识分子操守一刻也没有放弃同现实环境的斗争。在掌权后,他并没有完全被世俗原则冲垮自己的精神防线,一度想找回丢失的“自我”,来拯救失落的灵魂。殊不知在向世俗原则靠拢的同时,权力欲望与人格操守之间已经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知识分子只有一贫如洗的高尚者和飞黄腾达的庸俗人两种选择吗?这是不科学的,物质和精神不可分,作为精神战士的知识分子也需要物质的给养,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权力追求的程度。孟德斯鸠曾断言:“任何拥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8]滥用权力的直接后果就是腐败,而也正是当权力和腐败联系在一起时,权力才充满了诱惑力,让许多人为了它做尽人间卑微之事,成了庸人。由此可见,权力本身并没有错,其后的腐败才是症结所在。掌权而不腐败,仍能坚守高洁品质,是给知识分子指明的一条阳关大道:既能坚持知识分子操守,又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这才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服务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残雪.一种特殊的小说[J].大家杂志,2003,(4):13
[2]索枫·迪特里齐.知识分子危机与批判精神的复苏[J].读书杂志,2002,(5):34.
[3]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117.
[4]阎真.沧浪之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伯特兰·罗素.权力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01.
[6]夏义生,远方.学者作家的现实情怀——阎真访谈录[J].理论与创作,2004,(1):54-58.
[7]杨振高.知识“阉割”的可能——知识者为何痛苦[J].理论与创作,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1):87-92.
[8]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作者介绍:殷宝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许洪畅,中国银行铜陵分行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