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模糊”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7-07-08韩素平
韩素平
摘 要:语文教学中所提到的“模糊”教学,其实是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这种“模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经常用到的。我们所说的“模糊”并不是对知识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它也不排斥精细。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法进行教学是正确的选择,也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模糊”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2-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28
初中的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模糊”问题呢?
一、“模糊”性是创造性形成的基本前提
在美术绘画的时候,老师们经常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深山藏古寺”。这个故事讲的是一次绘画比赛,学生们作画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绘画出自己心中的美卷。第一个人觉得很简单,提笔在手,挥墨如飞,很快画出了作品。他画的是一个深山环绕之中,古寺依然耸立。第二个人画的是大山之中,巍峨陡立,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在山脚之处有一寺角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联翩。很多人都画的是有山有寺,只是形态略有不同。而唯有一人却不走寻常路,只见他面色沉着,不慌不忙,眨眼之间山林凸立,树木丛生,远望山涧缓缓有溪水顺势而下,流向远方,再看溪边有一和尚俯身汲水,异趣横生,深山藏古寺的“藏”用到了恰到好处。最后一人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他并没有准确地画出古寺的形态,而是运用了“模糊”语言,使人显而易见想到和尚汲水后归何而去,自然联想到深山之中必有古寺的存在。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画家作画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模糊”了反而更能引人深思,更可体现出语文语言之精妙所在,同时使人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创造性得以开发和培养。
其实写文章和作画是一样的道理。写文章讲究含蓄的美,说得太清楚反而失掉了那层意蕴。比如,提问学生“冰雪融化以后变成了什么呢?”回答是“水”当然没有错了,但感觉未免太直接了,如果我們回答“春天”是不是更有诗意呢?很多事物都是有“模糊”概念的,再比如“快”字的意思怎样表达呢?有两种:一种是“马行千里日不落”,很明显这种表达是清晰、准确的;另外还有一种就是“马踏飞燕”,意思就是说马儿飞快地奔跑,速度惊人,后蹄踏上了来不及飞走的燕子身上,可是燕子因为马儿的速度太快了,竟然四蹄离地,腾空而起,故此却安然无恙。这种“快”没有具体的速度,只有“模糊”的想象,让人感觉到但却无从说出。前者将“快”具体化,而后者则更具有创造性,使人印象深刻。
“模糊”是语文本身的学科性质决定的。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那么清晰、明了,语文是“模糊”的学科。似说非说、似是非是是语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欲说还休”“似有还无”“花非花、雾非雾”,它经常是模糊地存在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贵直,文贵曲”体现了古代诗词的模糊性;齐白石画虾经常是在“似”与“非似”之间,这才叫“艺术”。没有精确性就没有逻辑性,失去模糊性就失去了创造性。
二、“模糊”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我们肯定都会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也都遇到过类似的尴尬局面,那就是一篇优美的现代诗歌,初读时,满怀激情,当教师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之后,学生读起来反倒没有了感觉。适当地铺垫在语文教学中是有必要的,但是过多地对诗歌内容进行解析,学生们学起来就没有乐趣了。比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感触很深,眼泪在眼眶里开始打转了,这时教师开始讲解古诗的意思,讲完以后,诗味全无了。所以说,“模糊”有“模糊”的好处,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要把确定性和模糊性相结合,体现语文意趣盎然的特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模糊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著名的大诗人宋祁曾经写过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大家听了一致认为这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因为,“闹”字表示的是模糊的概念,你可以从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闹”设想为色彩的浓艳,花朵的繁密,缤纷灿烂,如火如霞;也可以想象成声音的热闹,枝头百鸟歌唱,虫声唧唧;还可以想象成一幅充满动态美的画面,无数的蜜蜂在花丛里嗡嗡采蜜,美丽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在这里一个语文教师的任务,应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切不可将其“精确”地定格为某一特定情景,因为,那样就会诗味全无、境界全失。
三、“模糊”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谁也无法精确回答的模糊问题。有人尝试着模仿前人描写美,有人写“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有人惊叹“明眸皓齿”或“美目盼兮”,有人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等等,文学史上的绝妙之笔难以尽数。现代人思维简单,动辄黄金分割率或“三围”多少之类,这当然就比不了《陌上桑》里的秦罗敷了。模糊的美通过作家和诗人模糊的形象思维,被不断创作得尽态极妍、摇曳多姿,充分展示了他们可贵的创造个性。中学语文教学如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模糊教学的问题,就将为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和气候。
历史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格调颇高的,“零落成泥碾作尘”而又“香如故”,确是“花中气节最高坚”。因其托物言志,又凸现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陆游守节不易。但自从毛泽东的同题之作横空出世并为国人争相传诵以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鉴赏时意气风发的“革命乐观主义”却成了审美的唯一的“套子”,陆游反而成了被诟病的对象了。试问,语文教学中该模糊的东西不模糊,该发散时不发散,学生除了做“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外,难道还有做个性自由者的选择吗?
《小马过河》的故事涉及小马、牛伯伯。松鼠和马妈妈,它们对河水深浅的感受比较复杂,写材料作文可以有多个议论角度。如果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那是因为我们很少鼓励其发展个性;如果学生的作文走出了“套子”之外,那大概也应该归功于教师模糊的宽容,是它催开了自由个性的创造之花。
总之,我们所提倡的“模糊”教学并不是不要精确性了,而是告诉大家,模糊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李红.模糊教学法与语文教学意境构架[J].文学教育(上),2011(23):34-36.
[2] 师建军.该模糊时就模糊——语文课之“模糊教学法”[J].语文教学之友, 201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