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同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2017-07-07徐静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采用“综合同构教学法”,紧扣关键性教学细节,实现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多维同构,构建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提升。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而且便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更是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综合同构教学法;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32-02
【作者简介】徐静,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南京,210015)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学科带头人。
由文字、数据表格、图画、说明书、广告、地图、时刻表、新闻等多种材料组成的阅读文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与“连续性”明显的小说、散文不同,这种“非连续性文本”表现出更强的实用功能。它们的主题生活化,形式多样化,且呈现碎片化,是当下社会实践的生活工具,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形式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部分,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据此,笔者采用综合同构教学法推进阅读指导。综合同构法,是学科教学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它是在特定的主题或专题下,紧扣关键性教学细节,维系上、下文知识网络,经过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精心选择学生已有经验以及与主题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实现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多维同构,构建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从而发展融会贯通能力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一、把握基调,为“构建新知”匹配耦合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建构新知的基础是已有知识和观念。这意味着“构建新知”需要知识与兴趣、新旧知识、教与学行为之间契合,以奠定“和谐自然”的教学基调。照搬抽象概念必然导致枯燥和低效,打破平衡基调。因此教学准备阶段,笔者联系实际,以“生活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兴趣,以学生经验为起点,构建问题、生活、兴趣与知识匹配耦合的教学情境。例如下面这个“假日郊游”情境:
周末,我在家刷朋友圈。这时,公众号向我推
送了这样一则信息《南京谷里薰衣草之旅》。(课件展示文章)这篇文章汇集文字、照片、地图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为我介绍了被誉为“东方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种植地——南京谷里大塘金小镇。照片和文字引我遐想,地图和信息让我心向往之。于是,我们一家根据信息的指引,完成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以上情境,将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与生活对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调动经验,通过举例拓展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在举例中,学生发散思维,彼此启发,由微博、微信、QQ空间等网络媒体联想到平面媒体,由阅读想到创作,由生活想到学习载体——书本、试卷,对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情境性、主题性、丰富性、实用性、碎片化。由定义到诠释,学生逐步建构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
二、定格比对,在“起承转合”中紧扣关键教学细节
如前文所述,阅读非连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貌离神合”的彼此勾连起来,这个过程少不了比较、分析。一是分别读懂每一则材料,获取、提炼信息,这是一个动态顺承的阅读过程;二是定格比对,基于多则材料的相通之处,进行比对,获得隐含启示,这需要思维做一个相对的停留和回溯。第一点是前提,第二点是关键,需要教师在起承转合的教学过程中寻找契机,选择能够“诱发”学生自觉将多则材料进行贯通的细节,设计关键问题,展开“定格比照”。例如以下这个教学片段:
教师选取了题为《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的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导读材料,材料分为三则,第一则题为《自然缺失症正在蔓延》,纯文字材料,介绍“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成因、后果和建议。第二则题为《健康知识勤调查》,由两个表格构成,表明家长对健康的认识不全面,忽略“心理健康”层面。第三则材料《典型案例试剖析》,是一个案例,申先生决定带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女儿去医院。
学生感知材料后,教师抛出疑问:“申先生的女儿到底怎么了?”学生几乎同时回应:“得了自然缺失症。”教师追问:“请联系材料说说你们的诊断理由。”学生将目光移向第一则材料,迅速定位“自然缺失症”的概念和症状。教师又问:“申先生帶女儿去医院能否化解烦恼,为什么?”学生否定,解释原因时援引第一则材料中关于治疗“病症”的建议,又结合第二则材料表格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家长更新健康观念。
本例中,三则材料由原因到结果,由普遍现象到个别案例,学生侧重在比照中寻找因果联系。另一类非连续性文本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特点的多形式展现,则侧重对比,教师需要把握不同侧面的共性或者是同一主题的多面性,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而获得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三、贯通勾连,以“学绘导图”维系阅读的线索网络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绘导图”,要求学生使用线索示意图来维系阅读的网络,促进学生养成贯通勾连的思维习惯。以《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为例,学生在阅读中可以绘制出如下的线索示意图:
材料一段落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从材料一中找到了解决材料三问题的方法,同时发现材料二是导致问题的关键所在。由此可以看出,非连文本的阅读过程实际是“建立联系”的过程。
类似的图示不仅和“阅读”这一“学”的过程契合,同时与“教”的思路高度相关,就一节课而言,它不仅强调“瞻前顾后”、重视知识点之间“前呼后应”,同时需要将其放置在贯穿始终的教学思路中。笔者在非连教学中是以“读懂材料—读懂问题—读出经验”“导读—导练”“整体粗读—局部细读—经验比读”为思路,将教与学维系在同一网络中。
四、联想探究,经“聚合发散”完成多维的信息同构
非连续性文本是主题统一、形式多样、信息丰富的文本,其本身就体现着强烈的聚合发散性,且本身就是一种多维的信息同构。在阅读非连文本时,学生应通过联想、想象将自身纳入这个多维的信息同构中,才能将获取的信息不断放大,为己所用。这种多维的信息同构,包含学生对已有知识、方法、经验的联想,以及教师对相邻知识的扩充。
例如,在读完《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重温文后的习题,通过对设问的研究,引导学生发现:在检测中,设问往往就是在指引我们用正确的方法阅读文本,引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用未知的眼光审视考题,学生完成了方法与知识的同构、经验与习惯的同构以及学习与评价的同构;用已知的眼光反思失误,学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互补,得到了经验的补充。这是学习方法、答题经验与阅读习惯的多维同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并非一蹴而就,多维信息同构还体现在日后的拓展训练中,以促进阅读网络的立体化。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综合同构法”就是在“接地气”的生活情境中,定格关键性教学细节,引导学生贯通勾连,维系行文网络,结合联想、想象,实现阅读经验的多维同构,从而发展融会贯通能力、活跃思维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