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2017-07-07徐咏梅
徐咏梅
(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山东 淄博 255400)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已成为教学重点,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对于一篇文章,学生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把握文章主旨,所以,阅读是促进学生了解文章的最好方法,通过阅读,使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字词运用、写作特点等。本文就对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听读写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尽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疑问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说明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积极讨论的热情,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阅读前充分的思考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
首先,通过阅读前的思考时间,学生可对独立的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理解文字,对于生字词进行整理标记。另外,根据学习要求,对文章进行全面、整体的了解和领悟,包括文章的写作结构特点、中心思想、线索等。
其次,根据文章段落或内容进行大体划分,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最后,教师以分组的方式,对阅读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进行共同讨论,放手让学生探索,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针对同一篇文章,说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标记自己理解的答案和疑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探讨
对文章有了大体的理解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文章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整理,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如出现争论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揣摩、品读文章,通过体会和感悟,找出线索,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到一篇文章的线索,等于找到贯穿文章的生命线,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文章。以下是语文阅读过程中常用的寻找线索的方式。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来找线索。首先是标题。标题是一篇文章浓缩的精华,也是行文的线索。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關键内容处设置疑问,与学生一起讨论,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点和引导,让学生自己体会,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词句。这样学生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清楚明晰的认知,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
第二,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体裁来找线索。每种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时的侧重点都不相同。如记叙文阅读,它的线索是以人物、事件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主。在阅读中,对于这三者的把握应该是师生双方阅读体验的互动、阅读联想的碰撞、阅读评价的交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对话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对话中循序渐进地思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总分关系找线索。例如,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其主要形式结构是总分式,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通过总分关系寻找文章线索。其次,指导学生找到重要句子并揣摩和理解其含义。教师在进行此部分教学时,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师生共同讨论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另外,对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在文章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并能够结合文化背景,对体现文章思想感情的重点句子进行体会并做出评价,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最后,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旨。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本文通过什么歌颂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什么深刻道理”这一模式,探索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层次和中心。
三、强化语言训练和积累
阅读教学其实是基于理解的思维训练,要想提高阅读水平,就要加强思维训练,而语言是产生思维的主要工具,归根结底就是要强化语言训练。学生在训练中要尽量多读文章、背文章,对语句和文字能够灵活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订一份阅读手册,将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警示名言,或对自己产生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抄写或剪贴在阅读手册上,平时多阅读这些摘录,独立思考、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词语搭配方式等,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
总而言之,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思想为指导,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养,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实现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2]郑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5(2):324.